□文│卢建飞
《习近平用典》(人民日报出版社2018年4月出版)择取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文章中引用的典故,从原典的义理出发,结合现实背景予以解读,汇编成两辑。该书反映出习总书记高超娴熟的用典艺术,展现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创新性发展,集中体现了其治国理政的智慧与理念。
妙笔生花活用典。从《习近平用典》一书来看,习近平的讲话和文章引人入胜,与其对典故名句运用自如的独特文风不无联系。书中用典浑然天成,恰到好处,在“精用”“转用”“化用”“创用”间自由变化。所谓“精用”,即引用与原典的意蕴、情感相一致。如“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一句,直接用古人的自省精神来强调以史为鉴的重要性,生动阐释了中国共产党把握历史规律、开拓向前的思想。“转用”指的是巧妙转换原典的寓意,使其情感适用于当下。如古诗“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本是以比兴手法写思妇望夫,引用后借以传达每个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倡导民族的相互包容和相互尊重,用典深刻而鲜活。“化用”是对原典融会贯通的运用,如将“夫审大小而图之,乌用贪?衡彼己而施之,乌用忿?酌缓急而布之,乌用急”化用为“审大小而图之,酌缓急而布之;连上下而通之,衡内外而施之”,既使典故的原意更加明朗,突出立治有体、施治有序的主旨,又使句式更为凝练有力,掷地有声。“创用”则是对原典本义的引申,使其承载时代新内涵。如“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一句用于国际会议开幕式,借本义赞誉金秋美景,又隐喻亚太经合组织成员间的互信与包容,表现出合作共赢的外交新思维。
兼收并蓄承传统。《习近平用典》是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重要成果。书中典故既涵盖先秦百家之言,如儒道墨法的经典之作《论语》《老子》《墨子》《韩非子》,杂家之流的论著《尸子译注》等,又涉及历代文人雅士之篇如《苏轼全集》;既有民众耳熟能详的名作,又包含一些不知名的篇目。书中内容辐射哲学、政治、道德、历史、文学等多个方面,包罗万象,意指深远,在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诠释得淋漓尽致的同时,还赋予其当代价值。如“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一句,其根源为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将其创造性运用,强调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就是汲取传统文化之精粹、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印证。再如书中《劝学篇》《修身篇》 《治理篇》 《天下篇》援引的多个典故,既与《礼记》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一脉相承,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焕发出无限生机。以兼容并包的态度发掘中华传统文化宝库、兼采众家之长、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是《习近平用典》的重要特色。
古为今用智治国。典故是中国古人思想的结晶,包含着他们论道经邦的智慧。《习近平用典》一书,折射出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非凡智慧。用典的背后,是他巧妙地把古人经世治国的思想运用于现代化治理的当代实践。如书中用“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强调依法治国之“道”,用“不拘一格降人才” 突出求贤用人之“道”,用“为国不可以生事,亦不可畏事”诠释为官处事之“道”,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凸显改革创新之“道”,用“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体现求同存异的外交之“道”。该书以典故贯通古今,以典故孕育治理之道,体现了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高远境界。
《习近平用典》一书闪耀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芒,是理解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精髓的重要来源,值得深入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