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培养出能够满足临床需求,同时完成科学研究培训的全面型临床医学人才,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门提出了积极推进医教协同深化改革,强调我国一定要加快构建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1-2]。这一政策方针有机衔接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两种培养模式。这一举措将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教育相结合,既培养出研究型和应用型复合人才,也突破了在较长时间内仅仅培养研究型人才的单一形式。但在“5+3” 模式的实践过程中也发现诸多值得探讨和摸索的问题。通过查阅文献,本文结合互联网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为现阶段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找到具有可行性的应对策略,提出值得探索和实践的微课运行模式。
“5+3”模式下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录是将住院医师招录与临床硕士招生相结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硕士培养相结合,学位授予与执业资格获得相结合,执业医师资格证书、硕士毕业证书及学位证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证书“四证合一”。建立了毕业后教育与院校教育的无缝对接,实现了学生执业胜任能力提升为主线的序贯式、递进式的整体化人才培养模式[3]。因此“5+3”模式下33个月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科学研究必须同时完成,只有完成两个部分的双重任务,才能达到临床专业研究生必须具备的能力素养。在这样的要求下,临床专业研究生既要按照国家标准完成 33 个月的临床轮转,同时又要完成专业学位研究生培训课程,还要准备和撰写完成学位论文,学员们承受了较大压力[4]。
结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具有的共同课程内涵,各住培基地制定了相应教学规定和安排。例如,有的学校设立了以职业素养课(临床思维与医患沟通、医学法律法规),公共课(政治、英语) 及专业公共课(临床科研方法、重点传染病防治等) 的核心课程体系,这三大课程模块作为横向支撑,以各三级学科方向或二级学科方向的专业课为纵向拓展与延伸。采取了以“精目标,高效率,短时间”的集中授课为主体,实践教学、网络教学为辅助,专业讲座式学习、需求导向型学习为补充的多元化三位一体教学方式,尽量合理安排和保证学员临床实践、理论学习及科研时间[5]。但是由于临床工作过于繁忙,大部分教学活动需在临床工作之余完成,疲于应付,效果不佳。并且每个研究生基础不同,学习能力不同,很难通过统一的课程和教学安排让所有研究生掌握教学重点、难点。因此如何利用好研究生的业余时间,充分发挥“碎片时间”学习的优越性,将有助于提升“5+3”培养模式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微课”是我国医学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在“互联网+”时代的研究热点和重点,由于其自生具有碎片化、结构化、可视化、非线性等特征,其运用正好是“5+3”培养模式课程设计的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
微课(Microlecture)是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并按照认知规律,把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碎片化的结构化数字资源[6]。Penrose认为只要在相应的作业与讨论的支持下,微型的知识脉冲能够与传统的长时间授课取得相同的效果。微课遵循“精、准、便、捷”的发展理念,以适应学与教的变革,以减低认知成本与学习负担为终极目标。由于微课程能有效利用碎片时间,与移动学习正好完美组合,在最近的几年中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微课的时间安排一般在10分钟以内,教学目标明确、内容短小精炼,是一种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7]。微课耗时少,可以充分利用碎片时间;内容上问题聚集、主题突出;资源使用方便,容量使用少,可以随时下载,反复学习、讨论、反思、观摩;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微课可以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8]。针对学生的需求,微课可以更好的满足学生对于不同学科知识点的按需选择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既能强化巩固知识又能查漏补缺。因此微课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临床医学素质的培养,增强“5+3”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对解决临床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业余时间有限的问题起到积极作用。
临床医学微课是指依据现有课程的教学安排,根据临床教学需要,在遵照临床专业医学生学习规律的前提下,把临床教学任务进行分解,形成一系列具有方法、目标、资源、任务、反思、作业与互动等内容的微型课程体系; 它突出的特点在于,把枯燥乏味的医学操作知识、原理以短小精湛、情景真实、多维展示、主题突出、识记方便的视频呈现给学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9]。医学微课的实施必然给“5+3” 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起到良好地推动作用。
专业学位研究生在3年的培养过程中既要按照国家标准完成临床轮转,同时又要完成专业学位研究生培训课程,还要完成学位论文的准备和撰写。以我校为例,研究生一旦进入临床轮转,每周只有1天周休。一年级时每周五集中授课,课程包括医疗卫生法律法规、专业英语、临床诊断学、临床科研方法、政治课等等,二年级以后就没有集中授课。科研论文时间基本都是在工作日晚上和有限的休息时间完成,学员压力很大且参与程度不足。并且学员在临床实践中很难及时将授课内容和临床实际相结合,因此能够方便、灵活的学习就特别适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微课以5~8分钟的视频为核心,将微练习、微教案、微反思、微课件、微点评“5”个配套资源进行整合,共同组成微课[8]。既可以把这5个部分单个分拆出来使用,又可以根据实际应用任意组合成完整的课堂,同时满足了师生个性化学习和个性化教学的需求。微课学习地点灵活、使用时间方便,能够服务于移动学习,又同时兼顾自主学习。每个教学知识点资源容量小、内容少是微课的要求,具体学习知识点的数量和进度能够自行调整,每次学习所需的时间短。所以专业学位研究生可以进行有需求性的自主学习,并且利用点滴的时间来学习。微课短小精干的特征满足了采取多种媒介传播方式进行学习的特点。一般来说,总容量只有几十兆就可以包含所有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发布者可以采取下载的多种流媒体格式或支持网络在线播放进行传播。学员既可以将其下载到笔记本、智能手机、平板、MP4等便携式智能化数字终端设备上,也可以在线观摩学习。特别是学员在临床实践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随时随地进行自助式学习,更容易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学习效果更好。其次微课制作成本较低、方法简单,教师制作也方便;还可以根据教学反馈,及时修改更新课程。
教学单位可以根据所要授课的内容中的重点、难点部分,统筹规划制作出一批微课视频。此外,一些专业理论的介绍、相关知识的介绍和最新进展的介绍可以同时制作,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反馈对微课内容的评价,利于不断调整和改进[10]。目前大部分高校已实现数字化校园,通过建立班级QQ群或微信群,利用微信平台与数字化资源库进行无缝对接,有利于充分开发医学微课视频[11]。学生可以使用手机、 电脑等移动设备下载由制作者上传的微课视频,这样就能做到随时随地观看。通过邀请部分专业课教授进入微信群,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现场答疑,使教与学连接更加紧密[12]。有学校网络教学平台的高校还可以上传微课到学校网络自主平台,完成资源共享。教师也可以通过学校网络自主平台的辅导答疑区、学习交流区、QQ群与学生进行交流、 辅导答疑。大课教学前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通过在线视频观看微课视频,在课堂上与教师一起探讨学习中的难点、重点理论知识,巩固和应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课后仍然可以再次通过“微课”复习理论课,并结合临床实际,加深对疾病诊治的认识。在选择微课内容的时候,从讲解的深度和广度可以进行分层教学,具有更强的针对性,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此外,虽然部分教师对微课这种补充教学形式有很大的制作热情,但专业课教师首先就要面对技术方面的问题以及微课的后期制作。目前在医学院校,此类专门人才比较缺乏,学校还可以组织或专门建立微课视频制作组,为学校专业课教师或制作微课的教师提供微课视频后期制作的技术支持。
总之对于专业型研究生而言,微课是“碎片化”的知识点,虽然在内容上相对独立、零散,但通过专业制作和加工未来可发展成为覆盖课程全部疑点、考点、难点、重点的系统性“微课程”,并通过互动反馈、平台建设等形成良好的微环境。医学微课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资源拓展和重要补充,大大地满足了专业型研究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按需选择和个性化学习。在进一步提高医学教育的质量、提高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同时还进一步促进教师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的提高[13]。医学微课的教学方式已经在“5+3”培养模式下成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但在教学中,微课也存在着不足,如微课的内容始终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着重于对个别知识点的讲授,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系统掌握知识。另外,微课制作和后期加工过程对拍摄质量及效果的硬件要求较高,专业课教师制作微课的效率较低。这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需引起重视,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