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容 尹海波 张建逵 许 亮
(辽宁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0)
药用植物学是植物学的分支,是中药学,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以及药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另外,它又为中药鉴定学[1]、中药资源学和中药炮制学奠定了理论和技能基础。我校开设这门课已经30 多年[2],随着教育部提出“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育目标在全国推行,我校也利用自身优势,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药用植物学的授课效果。
根据北方的环境特点,药用植物学教学一直采用“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理论、实验和实习。本门课程分为2 个学期授课,共130 学时,理论62 学时,实验68 学时,另外10 d 野外实习。根据实际情况,春季学年(3—7 月),讲授形态学和分类学,便于学生在户外寻找原植物;秋季学年(9 月—新年1 月),讲授显微部分;每年的9 月初,带领学生进行10 d 的千山野外实习,以认药、识药,学会查检索表,强化拉丁学名的记忆为主要目的。这是传统的课程开设情况,发现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学生对学习内容“死记硬背”,以至于专业述语完全不理解,特别容易忘记;记忆混乱,经常存在“背混”的现象;理论知识掌握不扎实,“过后就忘”,特别是在期末考试时,对前一个学期的形态和分类学,记忆模糊;(2)实验课上,跟不上老师的节奏,总是存在“找不到”的现象;(3)实习中见到的原植物,完全不知如何分辨,对于课堂上讲授的原植物,在现实中见到,总有一种陌生感,另外,对于课堂上讲授的形态特征描述,在现实中,完全不知如何使用。
由于存在以上的问题,学生的课堂表现为越来越不积极,积累的模糊概念越来越多,最终导致学生对本门课程失去兴趣,最终结果是《药用植物学》授课效果不佳,每到期末复习时,不知学什么,期末复习没有条理,分数曲线集中在60~70 分段,有很多学生的成绩,都是刚过及格线。所以我们更应该加快教学改革,加强理论-实践教学相联系的教学方法。我们通过以下几种模式,对中药学和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两个专业的学生,进行探索式的理论联系实践教学改革。
2.1 实验课上互动显微镜+视频教学模式 以往的实验课,都是教师在前面讲,然后学生操作,老师逐一指导,导致实验课效率不高,学生分出两个极端阵营—总是能找到的同学和总也找不到的同学,时间长了,大部分学生对此实验课失去兴趣,对此,我们采取了两种解决办法。
2.1.1 利用显微互动系统 讲解显微实验部分 以前学生使用显微镜,总是找不到老师所说的内容,比如气孔,石细胞等,使用互动显微镜后,学生可以在大屏幕上看到老师如何操作显微镜,以及镜下的情况,老师也可以通过自己的电脑,观察每个学生显微镜下的操作,然后再逐一指导,甚至可以找学生做出的典型结果,为大家讲解,这样更具有吸引力,在课堂上,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使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每位同学都能达到教学目标。以寻找黄柏粉末中的石细胞为例,全班30 名学生,在老师亲自演示之后,有18 名学生能够独立找到,并且找到之后,通过互动显微镜,将自己的镜下石细胞,展示给全班同学;有8 位同学,老师利用互动电脑,观察学生的镜下情况,指导学生准确地找到了石细胞的位置;只有4 位同学,是由老师帮助后找到的,课后教研室老师总结经验,发现使用互动显微镜有效提高了实验效率。
2.1.2 利用视频教学模式 讲解形态解剖部分 由于形态解剖显微镜放大倍数较小,不适用于显微互动教学法,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在前面讲理论,讲解剖方法,然后独自操作显微镜,学生在旁边看,最后学生自己操作,老师逐一指导,导致实验时间长,有的学生掌握不了实验操作过程,老师教授过程比较辛苦。所以,我们采取了录制视频的方法。以豆科植物槐花为例,在上课前,老师将电子解剖镜与电脑相连,录制了镜头之下解剖槐花的过程,这样,在实验课上,讲解蝶形花冠时,老师将视频放出,旗瓣、翼瓣和龙骨瓣的形态,如何解剖,都非常直观,便于学生理解。
自从实验课采取了以上两种方法,实验课效率大大的提高,这样,在实验课上,可以将更多的理论内容插入到实验过程讲解中。学生反映,很多课堂上不明白的专业名词,在看到实物后都理解了。实验课,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强化了理论知识,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利用学校的标本馆和药用植物园 本校的标本馆有50余年的历史,馆藏的动植物标本完全能够满足上课的需要。馆藏动植物标本300 余种,另外,包括我们教学大纲内的所有中药饮片。馆内既包括原植物的腊叶和浸渍标本,又有相对应的中药饮片,为学生课后学习,提供了保障。
药用植物园包括龙胆、细辛、人参、五味子共130种,囊括教学大纲中所有的20 个科。
例如,讲到百合科的植物,课后作业让学生自己去查找:百合科有什么特征?哪些代表植物?用药部位是哪里?有什么功效?在下一堂课,10 min 的时间让学生使用PPT 讲解,从原植物形态,讲到标本,包括浸渍标本和腊叶标本,再讲到药用部位,中药饮片,功效等,完全达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学校的标本馆,每学期都会公开招聘标本馆讲解员,都是面对大二的学生,正好是我们开设《药用植物学》课程的学期,学生会主动去学习,甚至主动找老师为他们做培训,这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动力。
另外,每年春季来临,专门让中药学和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两个专业的学生,自己种植物,都是常用的中草药,从种到收,都由学生自己管理,到了秋天,组织学生将这些药材挖出,制作成精美的浸渍和腊叶标本,写上自己的姓名,捐赠给标本馆。这样,学生又在药用植物园看到了原植物,通过自己的劳动,体会怎样种植中药,为以后的中药栽培学和中药资源学奠定了基础。
2.3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内、省内的动植物标本大赛以及摄影大赛 最近五年,每年都举办“辽宁省动植物标本大赛”,我校每年都会有将近20 组学生获奖,此项比赛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每年学生都会主动找老师指导,完全从“要学生学习”的模式转变为“我要学习”模式。
此项比赛不单只是制作标本后上交,此过程包括采集、制作、撰写作品简介以及最后的答辩环节,全程老师只负责指导,所有内容都由学生自己完成。此过程又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强化了学习自主性。
另外,本校还举办校内标本大赛、植物摄影大赛,这些都激发了学生学习药用植物学的热情。
2.4 利用野外教学实习—千山实习 千山[3],位于辽宁省鞍山市,千山风景区共有植物3000 多种,药用植物1500 多种,要求学生掌握300 多种药用植物,此地区完全符合教学要求,千山实习已有30 多年的历史,更是体现我校中药学的办学特色。
实习中,每名教师指导30 名学生,教师每天安排的实习路线不同,采集的标本种类也不同,有林下、旱坡、高山、水生不同的植被类型,每天上午采集标本,下午压标本,讲解标本特征,以及每天有不同的作业,包括编写检索表,对完整植物进行描述,以及拉丁名的掌握。最后组织一次考试,考试分为两部分,认药和检索表,考试结果最终计算到学生的期末成绩中。
2.5 特色实习项目—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 自2013 年,辽宁省开展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每年,学校都有60 名左右的学生参与到此项目中,选拔标准,根据学生的成绩和个人意愿,由各自负责的教师进行筛选。由于普查过程属于科研项目,学生会感觉压力过大,每天采集上百种标本,都是课堂没有讲过的植物,这些就迫使学生自己利用已学到的知识,利用植物检索表,自己查阅植物种类,强化了理论知识。
2.6 建立网络教学平台
2.6.1 建立《药用植物学》网络教学平台 主要将当天讲授的教学重点放在校园网上,便于学生课下自主学习。另外,随时进行网络答题,抽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于老师与学生课下沟通。
2.6.2 建立药用植物学的微课知识点 药用植物学,我们共制定了50 个知识点,目前已经制作完成,其中显微部分10 个知识点,形态部分15 个知识点,分类学部分25个知识点。这些微课已经放到校园网的药用植物学网络课程中,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在《药用植物学》的教学过程中,从单纯的室内讲解,到网上学生自主学习,再到标本馆讲解,又到植物园的观察原植物,将理论与实践完全结合,最终回到理论考试。采用“六位一体”的教学方式,实现《药用植物学》理论-实践一体化[4],这种模式已经在学校开展4 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学生期末成绩,平均分从原来的70 分左右提高到85 分以上;(2)在学生以后的学习中,特别是中药鉴定学,学生都反映比较好掌握,因为有了一定的基础,另外,中药鉴定学的授课教师也反映,学生的理论基础、实验技能和接受能力都普遍提高。
以上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要学生去学习”转变为“学生要学习”,以达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进一步提高了药用植物学的授课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