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教学实践中的人文精神恪守与培养

2019-01-29 13:27姚艳玉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后现代解构网络文学

姚艳玉

(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吉首 416000)

人文精神也称人文情怀,它是一种对个体和人类的自我关怀。包括对人的现实生活、命运的关注,以及对人的价值、尊严、生存意义等精神层面追求的高度关切,还包括对人类优秀精神文化现象的传承与高度重视。“网络文学”属于人文精神类课程,课程开设的目的就是要弘扬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珍视优秀的传统文化,健全人格。网络文学的诞生是基于信息技术的数字化,它通过解放文学的生产方式解放了文学的创作。但数字化生存的本质是立足技术,忽视人文价值,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诸多新问题,体现为文学内容庸俗、审美低俗、人文精神失落等。因此,如何在“网络文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恪守与彰显人文精神,是值得我们探讨的新问题。

一、“网络文学”教学实践中厘清网络文学人文精神的沉沦

网络文学是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互联网而诞生的一门有别于传统文学的新兴学科。五四时代倡导的文学平民化、大众化的目标,到网络文学时代真正实现了。著名的网络文学研究专家欧阳友权认为,网络文学的人文精神价值表现为网络文学体现出民主价值、自由生命得到率真展示[1]。网络文学真正做到了文学的解放,人的解放。每一个上网的网民都可以同时成为网络文学的写作者、传播者、批评者和参与者。网络文学囊括文字作品、多媒体作品、超文本链接、博客、恶搞视频、手机文学等,网络文学由此展现出不同于传统文学的新特征。网络文学总体上在彰显网民自由精神、享受在线民主、情感率真表达的同时,人文精神正在迅速沉沦。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三无”网民身份的主体性坍塌带来人文精神的沦陷

网络文学创作欣赏的主体主要由“三无”网民构成。“三无”指的是网络写手无姓名、无职业、无身份。他们和传统作家大相径庭,传统作家身份都是明确具体的,写作时一般都具有对文学内容、审美、社会责任方面的主体担当意识。而“三无”网民解构了这一切。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9年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截至2018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8.29亿,其中手机网民为8.17亿,网民主体学历不高。“三无”网民身份使他们在创作、传播、评论时更加肆无忌惮,追求宣泄的自由和表达的快感,从而消解了对文学审美的自觉追求以及对社会责任的主动担当,人文精神随之沦陷。

在校大学生也因为“三无”网民的虚拟身份,使得他们在“网上冲浪”时容易放飞自我、迷失自我。网民上网主体性已被悄然消解,他/她只能代表此时的在场。主体成了碎片化、零散化、非真实性的存在。许多网民在上网创作或评论时充满语言暴力,一上网不管三七二十一敲键就骂,一顿乱骂。网络评论往往是先入为主、恶意嫉妒、消极悲观,典型的键盘侠特征。网络舆论暴力无底线昭示了网民人文素养尽失。从理论上分析,这其实属于网民主体性身份的变异或扭曲,我们称之为“异化的网络自我”或“假我的网络自我”。“异化的网络自我”更多体现为身份交替而分裂的自我,或虚幻的自我。其主要表现为利益催生的“假我”、娱乐恶搞的“假我”以及恶意侵犯的“假我”等三种形式。这些异化的自我或“假我”都是基于数字化现实自我的弱主体性和网络自我的强主体性之间的矛盾所致[2]。归根到底,“三无”网民身份主体坍塌让网民异化为没有灵魂和自我的存在,缺失社会责任感和文学审美的自觉追求,因此导致网络文学缺乏对人文精神的主动恪守与追求。

(二)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影响,冲击了传统价值观念,导致人文精神沉沦

传统知识分子人文理想包括坚守正义、理想、光明,相信未来,有担当和有忧患意识。他们总想启蒙大众,批判社会,引领历史进步。而二战后崛起的后现代思想家则倡导对世界的不确定性认知,继“上帝死了”之后,提出“人死了”“知识分子死了”等理念。认同“去中心化”、去权威主义,怀疑关于真理、理性、客观性等经典概念,解构宏大叙事,倡导无深度、平面化叙事,消除高雅与大众文化的界限。在网络文学中则具化为颠覆历史理性,解构深度模式、反叛传统文化。这些思想全面、深刻地影响着网络文学的创作和欣赏,导致人文精神失落。

1.解构经典、颠覆历史理性,否定传统价值观

解构经典、颠覆理性表现为断裂人类优秀历史文化,否定历史理性。例如网络诗歌《我的黑眼睛》: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才懒得去寻找光明/不如把自己的眼睛戳瞎/我越瞎/世界就越光明。很明显该诗歌是对顾城诗歌《一代人》的戏仿与解构。顾城诗歌《一代人》体现诗人批判文革是非不明黑白颠倒,以此彰显正义、理想,相信光明和未来,发出一代青年集体觉悟的声音,充满理性乐观精神。而“垃圾派诗人”徐乡愁的《我的黑眼睛》虽不乏对现实黑暗面的愤慨和反讽,但更多地表现出对历史理性以及当代诗歌传统的断裂。其他还有对红色经典,如《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及传统经典《红楼梦》《西游记》的戏仿与解构。这些都是后现代文化影响下人文精神丧失的具体呈现。解构与恶搞体现网民对后现代文化影响下自由精神、游戏精神的推崇,不乏创新因素,但要注意理性引导,纪律约束。

颠覆历史理性还包括解构人生观、爱情观、价值观。如:木子美现象,木子美“从网上脱到网下”,利用博客纪实性特点宣扬“下半身”写作,大搞“眼球”经济,提升点击量,极大地挑战了人们的道德底线和价值观。还有当下流行的“渣贱文”,明知对方是人“渣”,还要去爱就是“贱”,三观完全扭曲,对青少年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诸多的网文小说赤裸裸地宣扬所谓的物质至上、游戏人生、小三上位等,完全否定现代独立自由平等的爱情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被物化、异化,从而丢失人之所以为人的人文素养。

2.回避崇高,文学追求无深度、平面化、游戏化

文学的一般特性或价值功能不外乎:认识、教育、审美作用。即孔子几千年前所谓的“诗,可以兴、观、群、怨”。而新兴学科“网络文学”显然最大限度地凸显了传统文学所排斥的文学的游戏、娱乐功能。《人民日报》曾发表《十大恶俗阻碍文艺健康发展》一文,归纳了当代文艺创作中的十大恶俗:回避崇高、情感缺失、以量代质、近亲繁殖、跟风炒作、权力寻租、解构经典、闭门造车、技术崇拜、政绩工程等[3]。例如“回避崇高”,与之对应的观念则是认同低俗。如《闪闪红星》严肃的革命主题被恶搞成了潘冬子与春伢子的娱乐狂欢。潘冬子与春伢子穿越到现代看超女比赛,思量着怎么一夜暴富,对成名成星和走穴捞钱充满了渴望。

倾心虚幻、游戏化、无深度的文学。近年来玄幻文、超越穿越文成为流行网文文体,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诛仙》《斗破苍穹》等,这些文体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无深度、平面化、架空历史道德以及逃避社会现实。青年人表达个性、崇尚自由当然没错,但是架空历史、颠覆伦理、逃避现实终究影响恶劣,或误导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对此,人民日报点名批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仙侠不可架空现实伦理[4]。这完全是在消费文学!又如网络新词的创造。我们肯定很多网络热词短语的出现确实扩大了汉语的表现潜能,传递了社会正能量,如“给力”“新四大发明”等。但与此同时出现大量低俗恶俗网络语言,含有暴力色彩,丧失人文情怀。如:戏谑人不叫人,叫“淫”;“天才”指的是“天生的蠢材”;“神童”指的是“神经病儿童”,等等。

正如香港凤凰卫视主持人、评论家梁文道所言,学生追求消费自由替代追求公民自由。我们的人文精神哪儿去了?我们的历史理性又被搁浅在哪里了?

二、“网络文学”教学实践中彰显与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措施与手段

网络文学是后现代文化和互联网联姻的产物,网民文学素养参差不齐,作品质量良莠不等。学生心智不成熟,文化视野不开阔,接触网络文学时缺乏分辨能力、批判能力,迷失自我。故需合适的措施引导学生网民主体性回归、理性意识复苏,主要措施和手段有以下几方面。

(一)认真学习网络法规,主流媒体正确引导,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互联网天然的信息透明、共享特性正在不断地解构信息垄断或暗箱操作。在互联网上哪怕是小众、弱小者都可以发声,人人可成为自媒体。个人发声固然自由,但需要更多的法规约束和道德自律。一是要学习并遵守相关的互联网法律法规,不创作、播放、转播、评论违法违规、道德低下、色情暴力的网文、视频、多媒体作品等。深入学习国家、教育部关于教育方面的政策和习近平的讲话精神。青年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要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二是主流媒体要正确引导,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宣传社会正能量。例如,2018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在明星赵丽颖“官宣”后发文:“54年前的今天,官宣”。回溯我国原子弹研制成功的辉煌成就,“官宣”因此被热棒,成为新的网络流行文体,并持续引发主流媒体官宣潮。宣扬了爱国主义精神,弘扬了社会正能量,而非一味地无聊搞笑或追星八卦。最后,要引导青年学生善于明辨是非,敢于追求真善美,勇于批判假丑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辩证看待后现代文化思想,警惕网络文学对技术性过分依赖,构建科技进步与人文精神和谐共振的网络文学学科

要辩证看待后现代文化对网络文学人文精神彰显的正负面影响。既要看到后现代文化影响下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袪魅,文学创作走向民主化、大众化、自由化,但也需要格外警惕其负面影响:文学性消解、主体责任承担弱化、玩文学心态、道德消弭等[1]。习近平2016年教师节时的讲话要求,教师要做锤炼学生品格的引路人,凸显立德树人的重要价值意义。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性看待反理性的后现代文化思潮,要肯定理性的价值与历史意义;肯定理性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坚守正态的思想道德和人伦欲望。但也要看到工具理性等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警惕非理性思想的泛滥,弘扬人文精神。

另外,还要警惕网络文学对技术性过分依赖而导致人文性丧失,比如技术崇拜、速度崇拜等对网络文学造成了很多的负面影响。网络写手们动辄“日更”上万字,大量的文学网站、门户网站的读书频道充斥着网络写手们挂出的几十万乃至上百万上千万的超长篇作品,或是永远没有完结的超文本链接,造成网络文学的虚假繁荣和自我陶醉。网络文学作品粗制滥造,质量低廉,模仿、恶搞比比皆是,创新缺乏,忽视了文学应该具备的创新精神、审美内涵和人文素养。网络写作异化为无意义的广场狂欢。故引导构建科技进步与人文精神和谐共振的网络文学,成为当务之急。

(三)内化学生的思想意识为行为的自觉或伦理的实践,涵养健全健康的人格

文学是人学,网络文学同样如此。而我们的文学正在发生新裂变。新时代踏入校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基本是90后和00后,他们正好赶上网络文学发展的“大时代”,享受新媒介带来的崭新“微生活”和网上“冲浪”的快感。网络文学开放式的创作、传播、欣赏与评论,急切需要老师课堂内外正确传授知识、疏解困惑及引导解决问题。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通过精读作品、课堂讨论、经典案例分析等方式,弘扬真善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三观并在生活实践中践行。如:在分析网络爱情小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时,引导学生如主人公郑微一般正确对待爱情和人生,批判陈孝正之类扭曲的人生观、价值观,加强情感的认知意识和自我情绪的管理能力。又如学习韩寒的新浪反腐博文,则要肯定其批判社会的责任担当及宣扬正能量等。对网络暴力色情文章,要引导学生在现实学习生活中不写作、不传播、不观看,坚决抵制和批判。

习近平要求“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因此,教师应通过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自我判断力、明辨是非的能力,并将正确的思想意识转化为课外现实中的实际行动或伦理的实践,培养学生拥有为人处世的正确三观,高素养的文学审美、批判能力,使之真正做到知行一致,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课堂内外有机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健全健康的人格。

综上,在网络文学教学中须始终贯彻的一条线索或思路就是恪守与弘扬人文精神,作品解读、观念辨析、文学现象透视等都应如此。相信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课堂具体的教学实践以及学生理性的回归,网络文学教学的人文性特点必将更加鲜明,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将得到切实提升,人格将更健全。

猜你喜欢
后现代解构网络文学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还原
解构“剧本杀”
90后现代病症
对待网络文学要去掉“偏见与傲慢”
网络文学竟然可以这样“玩”
网络文学趋向“一本正经”
揭秘网络文学
于强 保持真实,从生活中解构设计之美
彭涛形而上的现世解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