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佰炼,何 莉,樊磊磊
(遵义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贵州遵义563006)
《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强的环境类专业核心课程。受教学条件和学时限制,目前该课程的教学侧重于理论知识传授,学生所学与环评岗位技能需求差距巨大,改进教学方法以减小这种差距已成为开设环境类专业的“应用型”地方高校迫在眉睫的任务。项目驱动式教学指教师将一个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具有一定难度且与企业生产过程直接关联的项目以工作任务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项目信息收集、方案设计与实施,借助项目的开展带动并完成课程教学的方法[1]。该教学方法可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3]。教育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文)指出,地方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应“坚持需求导向”“推进需求传导式的改革”“深化产教融合”“加强一线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在环境影响评价(以下简称“环评”)课程体系中推进项目驱动式教学,是应用型地方高校环境类专业落实这些要求,增强学生环评岗位技能和就业能力的重要举措。
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突破原有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加深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对教学资源的需求较传统课堂更加多样化,对教学管理和学生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过程与管理的教学平台成为了驱动式教学模式的内在需求。目前,基于教学平台的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逐渐受到重视[4,5],明洁等[6]在西南大学开展了基于Sakai平台的项目驱动式学习模式研究,陈学萍等[7]在上海大学利用超星学习通(以下简称“学习通”)构建起了《环境监测》项目驱动式教学平台,均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遵义师范学院环境类专业以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岗位技能突出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利用“学习通”先进的教辅功能,融合校内校外两种资源,构建起环评课程项目驱动式教学平台,开展了基于该平台的教学实践。
教学平台由“建设项目工程库”“预设建设项目选址库”“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资料库”“技术方法库”“项目实施过程管理”“环评项目评审专家库”六部分组成(图1),这六部分内容均由“学习通”软件的相关功能进行承载。
1.校企合作打造项目工程库。项目工程库由“目标工程库”和“已建成项目库”两部分组成。通过“产学研”合作,与环评机构共同编制出一批与遵义市地方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建设项目,给出项目工艺流程、产污环节、特征污染物、物耗、能耗和污染源强,生态影响为主的项目给出施工期和运营期的生态影响因素和途径等资料。将项目资料存储于学习通课程“作业库”中,打造用于项目驱动式教学所需的“目标工程库”。为增强学生对以上项目的认识,在环评机构帮助下,在遵义市范围内选取一批与“目标工程库”类型一致的项目,将其环评文本上传至学习通课程“资料”版块中,建立起用于学生考察与撰写环评文本参考所需的“已建成项目库”。
2.校企合作预设建设项目选址库。项目选址合理性分析是环评的重要内容,也是环评课程教学的重点。影响项目空间选址的因素主要有“环境容量”“区位特征”和“选址对象的影响或服务范围”三个方面。结合“目标工程库”中入库项目的具体情况,从上述三大因素出发,联合环评机构预设一批项目建设拟选场地。通过地理图件、卫星图片、现场照片、文字等方式,将选址地的方位、基本环境特征、选址地周边环境保护对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等描述清楚,上传至学习通的课程“资料”版块中,用于项目选址合理性分析。
3.构建选址区域生态、环境、社会发展资料库。建设项目选址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资料是开展环境现状评价、选址合理性分析、环境影响预测和采用何种环保措施的基础,是教学平台的重要建设内容。与环评机构合作,收集预设建设项目选址区域的生态与环境状况,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高程、坡度、滑坡、泥石流、水源地、水环境容量、大气环境容量、资源承载力、生态保护红线及选址区域范围内各环境要素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等,以视频、地理图件、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进行描述;同时,收集选址地所涉及的区域发展规划、相关环保地方性法律法规、文物保护单位等资料,上传至学习通课程“资料”版块中。
4.构建专业知识储存库。将环评工作中常用到的专业知识,包括:工程分析方法、环境现状调查方法、环境监测方法、环境影响预测模型、污染控制方法与生态修复方法等分门别类储存于学习通课程“资料”版块中。
5.构建环评专家库。环评工作涉及到的知识面非常广泛,涵盖了工学、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方面,又涉及大气、水、声、土壤和生态等环境要素,仅凭授课教师难以对学生的环评工作进行较为全面、准确的评价和指导。聘任遵义市从事环境监测、环评及环保工程设计施工的专家为课外辅导教师,添加到学习通“教师团队”中,构建起环评专家库。
6.基于学习通的项目驱动式教学过程管理平台。建设项目环评工作内容复杂,工作时间长,贯穿环评课程整个教学过程,对学生项目环评工作过程实施精准管理十分必要。依托学习通强大的教学管理功能,构建起环评课程项目驱动式教学过程管理平台,其组成与功能见表1。
表1 基于学习通的环评课程项目驱动式教学过程管理平台及功能
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充分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在教学平台的辅助和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了完整的项目环评实践,实现了环评课程的项目驱动式教学,其过程如图2所示。
图2 项目驱动式教学过程
1.项目任务发布与学习分组。教师通过学习通的PBL任务发布功能,将各类项目的基本情况推送到学生手机端。学生接受并阅读后,再去查看存储于学习通“题库”中的建设项目详细情况,根据自身兴趣选定项目。同时,利用PBL分组功能,将选定相同项目的同学编入一组,每组成员数不得超过4人。
2.制定计划。教师根据各小组项目选定情况,分别从“项目工程库”“预设建设项目选址库”和“区域生态、环境、社会发展资料库”中选取与项目有关的内容,编制成“建设项目信息与资料”,推送给相应小组,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对这些知识的自学。利用学习通的“统计”功能,监督其学习情况。教师从“已建成项目库”中选择与学生所选项目类型一致的已建成项目,将其环评文本推送给学生作为工作模版。根据所选项目类型,学生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2.1-2016)》的要求,制定出环评三阶段工作计划,做好组内分工,明确小组成员任务,上传至学习通PBL栏。教师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安排,指导学生对项目计划进行一定的修改。
3.项目开展。利用实践课时,带领学生参观“已建成项目库”中与其所选类型相同的项目,教师结合该项目的环评文本开展现场案例教学。利用课后时间,学生按工作计划开展项目环评,提交阶段性项目成果并在课堂内进行成果汇报。授课教师联合环评专家利用学习通平台对成果及时进行评定并给出修改建议;同时,结合课堂讲授任务,以成果为案例进行课堂教学,实现项目驱动式教学与翻转课堂的结合。讨论是项目驱动式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学生在学习通平台创建讨论和群聊模块,邀请专家参与指导和讨论。通过讨论,教师了解学生在项目开展中掌握了哪些知识,存在哪些需要克服的难点和共性的指导需求,据此有针对性的调整课堂教学重点。
4.成果评定。项目环评成绩由四部分组成:阶段性项目成果成绩,成果课堂内汇报成绩,最终项目成果成绩和同小组成员组内工作态度和贡献互评成绩。前三部分由教师联合环评专家评定,给出评审意见,并指出不足,进一步提升学生对该项目环评的认识。
教学平台是环评课程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能成功实践的关键因素之一,其主要功能包括:
1.可生动、直观、全面的表达建设项目任务情境。拟建设项目任务情境创设是环评课程项目驱动式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具有重要作用。依托集成于学习通软件上的“目标工程库”“预设建设项目选址”“区域生态、环境、经济资料库”平台,通过文字资料、地理图件、现场勘查照片与视频等方法,将“项目概况”“建设项目所在地生态、环境、经济现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特征”“项目区外环境关系”等项目任务情境准确、生动的向学生进行传达,让学生体验到真实的工作环境,缩短课堂知识与实际工作应用之间的距离。
2.可高效管理学习资源。环评资料的方便、快捷获取和高效、科学管理是环评课程项目驱动式教学顺利进行的保证。教师将资料分别上传至学习通所设置的“项目工程库”“预设建设项目选址库”“区域生态、环境、经济资料库”和“技术方法库”之中,实时更新与管理;借助网络,学生可随时查阅这些资源,同时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所得所感整理保存在平台中,实现工作经验的自我管理与分享。
3.是项目驱动式教学过程的有效管理工具。教师通过教学平台实现了对项目驱动式教学过程的有效管理,包括:上传不同类型的任务、派发任务、回收学生任务成果、检查和监督任务完成情况、实施任务评价、联合专家解疑释惑。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平台实现了选择合适的任务、阅览任务内容、提交任务成果、管理项目进程、查看任务成绩、向专家和教师提问等。平台作为有效的任务管理工具极大满足了教学实际需求,让师生利用课后时间开展项目驱动式教学成为可能。
4.是便捷的师生交流讨论工具。传统课堂教学碍于时空限制,师生间的交流沟通有限。环评课程项目驱动式教学平台构建于学习通之上,借助学习通“讨论”“群聊”“PBL”和强大的“统计”功能,师生可随时进行交流讨论,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时空限制。学生通过平台与教师或环评专家直接就具体的环评问题开展对话,获得专家的一对一指导。同时,教师或环评专家根据学生提交到平台上的项目成果,可实时对其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