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与徐特立的长征壮举

2019-01-29 13:27李美玲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徐老徐特立胜利

李美玲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长沙410006)

徐特立是毛泽东青年时在长沙求学的老师,也是长征路上年龄最大的老党员、老战士,“革命老兵”。从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徐特立以年近60岁的那个年代的高龄,同身强力壮的年轻人一样,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随红一方面军胜利走完了二万五千里的漫漫征程,创造了长征这一人类伟大奇迹中的奇迹。是什么力量支撑他完成了如此壮举,回答是: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信念的胜利。‘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在风雨如磐的长征路上,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激励和指引着红军一路向前。……但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动摇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1]徐特立正是如此,就因为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在心,就使他长征一路勇往直前,不为任何艰难困苦所屈服,不被任何凶恶敌人所吓倒,最终完成了二万五千里路程的殊死远征,创造了人类伟大奇迹中一个老年共产党员的奇迹。

1941年7月2日,徐特立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20周年之际,在当时的中央机关报延安《解放日报》上发表《我和党有历史上不可分离的关系》一文,其中谈到了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与走完长征的密切关系,叙述了他顶着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加入共产党时的心路历程。徐老原是国民党左派,马日事变时,左派涣散,没有组织,他在政治上“失其依归”。而这时他的年龄已五十一岁,以为自己加入共产党已没有资格,“素来不作此种梦想”。后忽经李维汉介绍,徐特立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实在出乎他的意料之外。从此解决了他“在政治上的苦闷”,“因之我的精神在任何环境下都是愉快的。”接着他又在文中阐述了他入党与走完长征的关系。他说:“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骑马时间至多不过二三千里。自抵卓克基以后,我的衣服,从脚上的鞋一直到头上的帽子,都是自己缝的。在缺乏粮食的草地,我也一般的吃草。但我的愉快精神如故。”为什么能在那样艰苦卓绝的长征中“愉快精神如故”?其总的原因,就在于他以自己已是光荣的共产党员为信念和自豪,认为“只要党存在,红军存在,我们在政治上是有出路的。我们党的自信心,群众的自信心,结合成为战胜帝国主义的民族自信心,因此就战胜了一切肉体上的困难”。[2]

这段话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了徐老在长征路上的力量源泉,说明一路上他之所以能“战胜一切肉体上的困难”的深刻原因,也说明一路上他之所以能特别吃苦耐劳、积极乐观,能老当益壮、舍己为人,并以这些崇高精神和模范行为深深感染他人,就是因为有共产党员的坚定的理想信念的支撑。正如他说,入党“解决了我在政治上的苦闷。因之我的精神在任何环境下都是愉快的。”尽管长征千难万险、千辛万苦,但他仍然“愉快精神如故。”

“没有字的教科书。”后人谈到长征路上的徐特立,往往会要提及这样一件事:组织上因为他年高,特意为他准备了专用的一匹马并派了专门的饲养员。但实际上徐老几乎不骑马,总是不声不响地走路,把马让给伤员和病人使用。“骑马时间至多不过二三千里”,也就是说至多不过十分之一的路程。不但如此,他还总是衣服破了自己缝补,鞋子坏了自己制作,“从脚上的鞋一直到头上的帽子,都是自己缝的”。他还常乐观幽默地对人说:“长征虽然艰苦,但我在路上学好了一门缝纫的手艺,今后如果找不到缝纫工人,也不愁没有衣穿了!”[3]

与徐特立一起参加了长征的陆定一,在1947年1月10日贺徐老70寿辰时写的《人民教育家》一文中,称赞长征中的徐特立“以自己的行动给我们写了没有字的教科书。”陆定一说:“长征的时候,又是中国革命最困难的一段。徐老那时是五十七八岁的人了。在长征的过程中,他又以自己的行动给我们写了没有字的教科书。……困难不能使他皱眉,相反的,越困难他越有精神,他的生命越在困难之中就越加显得辉煌。这真是每个共产主义者都应好好学习的。”[3]

“别管我”,这句话是徐老长征路上的口头禅。组织上给了徐老一匹马,配了一个饲养员,还让大家多照顾他。一路上他却很少骑,不是给大家驮东西,就是让给伤病员骑。只有他照顾别人,哪有大家帮他的机会。据与徐老一起行军的红军休养连指导员李坚真回忆:徐老总是对我们说:“别管我,先安置伤员吧!……”“别管我,给伤员睡吧!我自己解决。”而他从不给组织和同志们添麻烦,把给他的门板硬让给伤病员,自己不是睡在垫上稻草或麦秆的地上,就是挤在别人身边或人家门楼里睡。有一次,肖月华看见徐老走在前面,而他的饲养员却骑着马跟着,就批评饲养员说:“你怎么不照顾徐老!”徐老忙解释说:“是我让他骑的呢!他生病走不动了,我走得动。”[3]当大家劝徐老骑马歇歇、别拖垮身体时,徐特立却笑着说:“你们放心,我的身体和革命一样,是永远拖不跨的,不信,咱们比比看。”[3]他那时时刻刻关心别人,完完全全忘记他自己的‘身教’,仍历历在目,不能忘怀”。[3]还有一次,在艰难地走完最后一座雪山后,徐老他们政治科十来人,因“休息一下”而“落了伍”。上级就要他们在一个叫马塘的地方宿营。但徐老认为“我应该做模范,不应该掉队”,竟“一个人单独去赶队伍”。幸好“大队伍也在半途宿营”,徐老竟赶上了![2]作为几万红军中年纪最大的一位,徐特立不要任何照顾,反而还认为自己“应该做模范,不应该掉队”。可见,在徐老身上,理想信念的力量,真是难以估量。

回忆起长征路上的徐老时,李坚真还兴致勃勃地唱起了她自己当年为赞美徐老写的一首山歌:“意志坚强好老人,长征路上步不停。每天到了宿营地,关怀战士心贴心”。[4]李坚真说:长征中徐老58岁,年纪最大,精神却最健旺。别看他须发斑白,身体消瘦,但总是生气勃勃,很象一个青年人。他头上戴的帽子,身上穿的衣服,脚上穿的鞋子,烂了自己补;米袋、伞套自己缝;还把羊毛编成线织衣袜手套,用羊皮缝了个袋子。手里柱着一根自己制的红缨枪,头上戴着用树枝编的掩护圈,穿着自己缝的、毛露在外面的羊皮背心,背着装满书籍的行李和粮袋,以超乎常人难以想象的坚韧不拔的毅力,渡过了条条江河,翻越了座座雪山,走出了茫茫草地。最终走完了震惊中外的二万五千里长征。[3]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上述史实可见,徐特立确是在以自己的模范行为为身边的同志、也为后来人“写”就了一本“没有字的教科书”。

只要革命需要,可作任何牺牲。徐特立一切坚韧不拔的毅力从哪里来?他曾在《长征中的医院》一文中自己回答了一半。他说:“这次长征,我的精神上是愉快的,因为愉快,就克服了一切困难。为什么愉快,以后再说,先说困难。”[2]那么为什么愉快呢,或者说他的另一半答案是什么呢?实际上在上文《我和党有历史上不可分离的关系》中,他已作了些回答。那就是,徐老成为了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后,解决了政治上的苦闷,坚定了崇高的理想信念,所以精神上总是愉快的。再后来,他对孙子徐禹强讲述长征英勇壮举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时,进一步道出了其更深刻的原因。他说,在战争年代,老一辈革命者以苦为乐,以苦为荣。他们不论处多么艰险的环境、遇怎样的凶恶敌人,只要革命需要,他们就可以愉快地牺牲自己的一切。徐特立说:“革命就得有牺牲,数十年来,为革命而牺牲的不知有多少,多得无法计算,我是幸存的。”因此,徐老觉得,只要想起革命先烈,以他们为榜样,就能“吃大苦,耐大劳,自觉地拣重担子挑,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最需要的地方去。”[3]可见,徐特立心中的理想信念内涵是极为深刻的,因而其行动也是坚毅无比的。或者说,理想信念在徐特立这里,不是空洞抽象的概念名词,而是内融于心的精神追求和前进动力,外化于行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模范行动和表率作用。

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时,习总书记强调,长征的胜利向世人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是坚不可摧的。[1]作为长征路上年龄最大的老党员,徐特立就是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的、以共产主义为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光辉典范,他正是以自己为典型的伟大壮举,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是坚不可摧的。

1937年1月30日,毛泽东在庆祝徐特立六十大寿的贺信中,又高度赞扬徐特立比许多青年壮年党员还要积极,还要不怕困难的“革命斗志”和“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5]的伟大精神,并号召全党向徐老学习。1959年,八十多岁高龄的徐特立在给全国青少年的一封信中,还勉励广大青少年们要“怀更大的志气,抱更大的理想”,“接替老年一代,把革命红旗插向胜利的高峰——共产主义”。[2]徐老的信在当年的青少年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今天,我们走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我们应在徐特立精神的鼓舞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路上,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尽力为伟大梦想贡献自己的力量。

猜你喜欢
徐老徐特立胜利
徐特立的三个“第一”
坚持就是胜利
徐特立与妻子的恩爱一生
“红雪缤纷”忆徐老
坚持
十九大胜利召开
做最好的自己
章亮基南昌起义后三见徐特立
徐光耀“四不”养生
毛主席解衣赠恩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