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延雷
(阜阳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安徽阜阳236041)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已经全面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互联网+”语境已经形成。在各种网络技术和资源中,对人们生活、工作影响最大、最为广泛的当属手机、平板电脑、上网本等移动网络终端。与传统传播和接收方式相比,移动网络终端具有即时性、便捷性、融合性、交互性、广泛性等特点,成为了信息时代下交流、咨询的利器。另一方面,非遗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坚持和倡导文化自信的今天,应探索更加多元化的保护和传承方式,将非遗直观、生动地展示在人们面前。通过对多类移动互联网终端的运用,可以充分发挥这类传播媒介信息海量、客观真实、即时性强等优势,以一种为当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古老、厚重的非遗文化呈现在人们面前,从本质上拉近人们与非遗之间的距离。所以利用移动互联网终端发展非遗,不仅是可行的,更是必要的。本文中,将就手机APP、公众号、新闻端等移动网络终端的运用进行具体分析。
手机已经是当代人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别是近年来智能手机的普及和APP的发展,更是让人们尽享指尖上的方便与快捷。对此则可以打造皖北非遗手机APP,构建起皖北非遗在手机上的“家”。
1.在开发理念上,要树立起精品意识,将皖北非遗手机APP打造为非遗移动互联网终端的精品,成为继皖北非遗专题网站后又一个互联网基地。具体来说,理想中的皖北非遗手机APP,应该是一个集皖北非遗展示、宣传、交易、管理等功能为一体的平台,通过线上(手机、互联网)和线下(广播电视终端、实体商城等)渠道的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内容共享、流量共享。
2.在内容设置上,应包含以下多个方面:第一是皖北非遗管理中心。要为皖北非遗建立起一个线上后台管理中心,内容包含皖北非遗资源数据库、非遗项目名录、非遗传承人管理系统等,便于管理方和用户对皖北非遗的各种情况进行了解和监管。第二是皖北非遗项目展演系统。之前皖北非遗在传承和推广中的一个瓶颈,就是难以展示和推广,而利用手机APP,则可以为每一个项目和传承人打造一个人物介绍、作品展示的线上展厅,“通过文字、图片、展演、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将非遗产品放在曾经生活的环境中”,[1]便于对外交流和宣传。第三是非遗政策法规宣传系统。非遗保护和传承是受法律保护的,任何从事皖北非遗工作的个人或机构,都要增强法治意识,依法办事,所以建设专门的政策法规窗口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第四是全员推广系统。一方面,非遗传承人、爱好者等,可以将自己的作品或表演一键传播;另一方面,平台所具有的评论、转发功能则可以让观众及时进行评价,并实现二次传播,吸引更多人关注皖北非遗。第五是非遗交易平台。近年来,皖北非遗文化产业的发展如火如荼,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获得让皖北非遗逐渐摆脱了输血,形成了造血机制。因此皖北非遗手机APP也应该提供产品展示、交易链接等服务,让观众可以随时随地购买个人心仪的产品。第六是非遗线上联盟平台。非遗虽有地域上的划分,但是并不代表非遗是孤立发展的,特别是相近的地域,多种非遗文化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对此应建立起友好链接,如皖北非遗和阜阳、宿州等地方非遗的链接等,可以让用户通过一个平台了解多个平台的资讯。最后是专题非遗活动。传统的各类非遗活动,虽然在规模和层次上不断扩大和提升,但是活动时效短却一直是一个瓶颈。而利用手机 APP则可以实现现场直播和回放点播,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延长活动的时效性,从根本上解决每当活动结束便没有后续持续影响力的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创建皖北非遗手机APP,不仅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目前,湖南邵阳、四川成都等地,都建立了非遗手机APP,也积累了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认真学习和借鉴,让皖北非遗在更多人的手机上安家落户。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推出的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2018年,微信月活跃用户已经突破了十亿人。微信公众号则是在微信基础上推出的自媒体平台,可以进行一对多的媒体性行为活动。与手机APP相比,微信公众号的优势在于用户基础更加广泛,在传播方式上也更加丰富,同时也可以与网上商城、网络调查等第三方接口无缝链接。在闲暇时间刷一刷公众号,看看有没有最新资讯,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的习惯性操作。微信公众号正是非遗普及宣传和推广的利器。国内已经有很多省市的政府部门建立了非遗主题公众号,保证了非遗传播的权威性和专业性。作为皖北非遗来说,也应该尽快建立微信公众号,并重点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1.重视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建设。要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对内容精挑细选,凡是在公众号上呈现出来的内容,一定是最经典、最优秀的。也只有以最纯粹、最原汁原味的内容为基础,才便于观众获得对皖北非遗最直观、最真切的认识。同时也要注重对内容的更新,以不断更新的内容不断吸引观众的注意。
2.发挥微信公众号的宣传优势。微信公众号具有独特的微场景模块,集文字、图片、音视频、动画等于一身,并带有翻页、链接等交互功能,是专门为移动终端而开发的新功能,对此就可以对一些皖北非遗内容进行更加多样化的展示,如三维全景、VR虚拟空间等,给人们以新奇之感。同时也可以利用微场景对皖北非遗活动等进行直播,不仅可以让观众随时随地观看,而且可以在评论区以文字、语音等方式参与其中,与主持人或非遗传承人进行交流。
3.切实提升用户黏度。用户黏度是指用户对于品牌或产品的依赖程度和再消费期望程度。很显然,用户黏度越高,宣传和推广效果也就越好。对此需要皖北非遗公众号在内容、界面、版式等方面做文章,尽可能突破微信公众号的模板化限制,避免给观众带来千篇一律之感。“同时也要开设各种服务类、互动类专栏。如非遗众筹项目、非遗制作、演出直播和非遗产品购买等,这些服务和互动,能够让用户从观看者变为参与者。”[2]而且必要的时候,还可以举办一些奖励活动,如微信大转盘、非遗产品打折促销等,让用户感受到实实在在的优惠,形成一种被重视感,让非遗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
4.打造运营团队。从微信公众号当下的发展来看,因涉及到内容选择、界面设计、程序开发、活动策划等多项工作,所以仅靠一方的力量是难以为继的,团队化、专业化运作已经成为了大趋势。要组建起一个多学科、多领域的团队,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让皖北微信公众号以全新的内容、多变的展示和便捷的服务吸引用户的关注,从本质上提升皖北非遗的影响力和辐射面。
手机APP和微信公众号,是皖北非遗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最主要的推广平台和工具。在此基础上,还应该通过与其它移动互联网终端的合作或开发出专题程序等作为重要的辅助,全面提升宣传和推广效果。
1.与其它移动互联网终端的合作。国内几大著名网站如网易、新浪等,都推出了移动客户端,而且还有今日头条、每日必读等专门的新闻客户端。“这些客户端普遍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内容涵盖十分广泛,因此用户群体是十分庞大的。”[3]作为皖北非遗来说,则应该与其建立积极的联系,或者在这些客户端上开辟专栏,或者建立友好链接。如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就在今日头条上建立了公众号,内容涵盖动态、文章、视频和小视频四大类别,观众可以通过添加关注,实时接收最新资讯,同时也可以通过发私信、评论和转发等与该机构进行互动,目前关注者已经突破了一万人。此外,也有一些非遗机构和个人与淘宝、京东等网商联手,用户无论是参加众筹项目还是购买非遗产品,都可以通过手机操作轻松实现。美国营销学中有著名的“长尾理论”,大意是将看似冷门的产品或小众群体进行集合后,就可以获得整体规模的扩展。与其它移动互联网终端进行合作,虽然不是专门的皖北非遗终端,但是它们普遍有着庞大的用户群体,同样可以获得广泛的关注。
2.专题移动终端的开发。皖北非遗APP和微信公众号所呈现出的都是综合性内容,虽然内容十分丰富,但是在当下这个差异化消费时代,也要注意宣传和营销的指向性,满足个性化群体的需要,对此一个有效的渠道就是专题移动终端的研发。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早在2013年,故宫就推出第一款APP《胤禛美人图》,动静相宜处理手法深受好评。此后又先后推出了《韩熙载夜宴图》和《皇帝的一天》等多款APP,多次荣获App Store月最佳和年最佳。以《韩熙载夜宴图》为例,很多人都知道这是一幅名画,但是却难以目睹真迹,网上所搜索到的图片也多为局部且清晰度有限。而专题APP的推出,则可以让观众以多样化的方式尽情体验这幅传世之作的魅力。不仅可以放大缩小和前进后退,还配以古色古香的音乐,真正体现出了制作方让普通人认识这幅作品的诚意,也获得了观众发自内心的认同。对此皖北非遗也应该积极地学习和借鉴,开发出专题APP。“条件成熟后还可以以系列的形式发布,让观众可以迅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获得身临其境的观感体验”[4],由此形成对皖北非遗的认同和喜爱。通过上述分析也可以看出,非遗移动互联网终端是一个丰富的体系,除了建设好主阵地之外,也要对其它类型的网络终端有充分的重视,并探索出合适的参与方式,不仅可以获得立体化的推广效果,还可以助力非遗文化产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近年来,皖北非遗在保护和传承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绩,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然而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对于皖北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一些传统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现实需要,所以探索出全新的宣传和推广方式已经是刻不容缓。“传媒的利用,能使所传播的文化特征变得更加凸显,文化认同更为容易。”[5]“互联网+”语境的形成和移动互联网终端的普及正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如果可以利用好这些新技术、新资源,则必然会获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因此应积极推动皖北非遗移动互联网终端建设和发展,使其成为新时期下皖北非遗展示和传播的主渠道,让更多人了解和认可皖北非遗,体现出当代人对皖北非遗传承和发展的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