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阳 朱明军 韩 暄 李 彬
(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0)
目前,我国医学类研究生分为两种类型,即科研型和专业型。本文重点论述探讨专业型研究生的教育,目前我国推行专业型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的工作,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并且强化了临床专业型研究生对人体系统各个疾病的把握及用药情况。然而,目前的培养模式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通过本科阶段的教育,学生已经对医学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掌握了基本的医学概念,无论是在中医基本知识点(包括方剂、中医、中医基础理论)掌握方面,还是在西医基本理论的学习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基础,然而,研究生阶段,对学生要更加严格要求,学习相关知识,培养科研能力,不断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1.1 读经典 学百家之长“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想学好中医,阅读背诵至关重要,经典的学习在研究生阶段非常重要。本科生阶段,我们尽管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中药学等学科相关知识,但是读经典,方可有更深的体会与感悟。这里推荐大家阅读的经典如《伤寒论》《金匮要略》《黄帝内经》等。通过阅读经典,可以对医学有更加深刻的感悟,加深对经典条文的理解,反过来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如在《伤寒论》中,第63 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第162 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在这里同样给予了相同的方子,“汗出而喘”是本病的主要症状及鉴别点,通过背诵经典原文,加深对临床用药的思考,我们可以排除风寒表实的麻黄汤证,因为麻黄汤证的典型特点为“无汗而喘”;也可以排除表寒里饮的小青龙汤证,小青龙汤证中,症见不汗出而喘;“不可更行桂枝汤”排除了桂枝汤证;“以无大热”除外了阳明热证,阳明热证以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为主要特点[1],故通过对中医经典条文的背诵,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选方,同时,只有较好地掌握中医的经典条文,才能提高自己的临床能力,并在此基础之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记忆的同时,注意培养自己善于思考的能力,培养辨证思维和用方灵巧的临床思维,融百家之长,精湛医技。
1.2 建立中医临床思维 在阅读经典原文中,有很多生僻字、通假字,或者是涉及到很多方言,因为古代医家作书论传,受到当时地理环境、语言风俗的限制,我们在阅读经典的时候,要善于思考,融入到当时的一些历史文化背景之中,何顒曾言:“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卒如其言”,可见思考对一个医家来说非常重要。在桂枝汤的服用方法中言:“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在这里,啜热粥的道理有二,一是助桂枝汤而发汗,以助药力,桂枝汤偏重于扶正,发汗力稍弱;二是助胃阳,进而鼓舞卫气,卫阳振奋而抗邪。因此,在阅读经典时,要善于思考,理解每个字词的含义,培养自己的辨证能力。应用思维工具对患者的症状、舌苔、脉象进行辨证,透过表象看到疾病的实质,是中医思维能力培养和综合能力提升的关键[2]。
2.1 中西医共同促进 中西医结合是我国既有西医又有中医的条件下发展而来的,国家鼓励中医、西医并重的发展模式,中西医结合医学模式的出现,为提高我国医疗水平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我国著名院士陈可冀老先生曾指出,中西医结合的关键点在于教育,在于人才的培养[4]。现代医学的进步推动了医学的快速发展,我们不能排斥,要鼓励利用现代科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继承发展传统医学的特色和优势,发挥中西医的特色优势,造福患者。西医的视、触、叩、听及现代先进的实验室检查手段,我们应该积极学习并接受,况且很多先进的检查方法我们可以作为中医“望”诊的延伸,心电图这样普通又常见的检查手段,在心肌梗死发病时,可以帮助我们诊断心梗发生的部位,及特征性演变和动态变化,呈现出特征性的ST 段压低或T 波的高尖或深倒、ST 段的上抬和Q 波的形成。中医的发展不应该故步自封,应该心怀包容,才能更好地发展中医,才能更好地造福于患者。了解每个疾病的西医学诊断、发病机制,才能更好地去理解用药,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2.2 西医临床能力的培养 目前,我国采取临床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并的并轨培养[5]。临床研究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扮演着住院医师的重要角色,从日常的收治病人、轮班、跟师学习、临床实践操作、教学查房、病例讨论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全面提升临床实践能力。
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不断增强学生的现代医学知识,只有不断学习,充实提高自己,才能达到“双轨合一”模式下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系统化、精确化、科学规范[6]。
3.1 科研能力至关重要 研究生阶段的教育不同于本科阶段,我们要重点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锻炼学生科研能力的系统性、创新性以及独立能力。知识架构包含多个层面,其中最重要的一层是方法论,掌握如何学习的方法,才能更好地掌握各门学科的知识。正如把知识体系比喻成一棵树,那么学习方法就是整个知识体系的树干,把握住主要树干,我们才能结出根、茎、花和果实。做科研和读文献要想把握住知识的树干,那么在开始之前,我们就要明确自己的目的,通过此次试验要得出什么样的结果,或者通过此次文献的整理要获取什么样的信息。把这个原则铭记于心,这样就会在适时的时候回归主题,不会被细枝末节所左右,不会浪费太多的时间。最后,文章是最后的实践战场,通过前期文献的阅读、试验的设计与实施,建立学生自信心、完善逻辑思维、提升总结能力和沟通能力。
3.2 科研能力的创新性 创新性是竞争的核心力量,在当代,国际之间的竞争越来越集中到核心知识产品的竞争,谁有更多的创新性,将来必定占据更多的优势,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其创新性的培养。现代医学生的教育,应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逻辑思维、科研方法及实验操作,形成以“教师为向导,学生为主体”的模式[7]。而不是导师亲力亲为,学生不知其实验的目的性,不知其实验的意义所在,往往会对科研失去兴趣。不能让学生为了达到预期的实验目的,去编造实验数据及结论,这样会忽视试验中出现的一些新的现象和过程[8],不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3.3 科研能力的独立性 曾有人比喻做科研就要像谈恋爱,就要像养孩子,我们知道养孩子、谈恋爱都是人类之天性,我们在恋爱中会不由自主的关心对方,会为对方考虑;我们会忍不住关心自己的孩子是否冷了、热了、渴了,关心他是否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等等这些问题,那么我们在科研中也要发挥自己的天性,不能被动的“按谱炒菜”,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了解此次试验设计的方案,为什么要这样设计,碰到新的问题如何解决,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比如,我们在设计一个心衰的临床随机课题试验中,病人往往出现了水肿、小便不利等情况,那么在试验中我们又碰到很多病人,也出现了大便难的情况,便秘这样的情况是否与心衰直接相关,又或者是因为我们收取的心衰病人,大多为中老年人,本身气血精液不足,便秘是患者自身状况,与心衰无关,对此我们要展开深入思考。
目前,中医类临床硕士专业研究生面临着很多的问题,比如由于并轨培养模式的开启,学生用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临床科研思维的训练培养时间大大缩短,特别是中医类硕士研究生,除了需要学习好中医课程外,西医课程的学习也至关重要,另外还要花时间来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比如:对文献检索和阅读能力,数据收集、统计方法的学习等,所以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可以利用数据总结、临床数据分析来提高自己的效率[9]。今后,我们应该积极探索更合适、更有效的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能力,更好地达到“四证合一”的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