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域色彩在芭蕾舞剧民族化发展中的重要性

2019-01-29 09:53:23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芭蕾舞剧民族化舞剧

丁 瑛

芭蕾作为在西欧发源并发展的古典艺术形式自引入不同国家以来在异地传承并不断发展,各国在探索芭蕾舞剧民族化发展的道路上既具有共性又具有差别。中国芭蕾舞剧民族化的发展具有典型性,在如何中西合璧如何传承创新中不断探索,舞剧融合民族题材、戏曲、中国舞、民族服饰、地域色彩等民族元素来展现中西合璧的文化交融,而其中作为展现芭蕾舞剧民族特点元素之一的“色彩”在芭蕾舞剧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不但予人以独特的视觉体验,同时醒目的文化符号富含深刻的精神内涵,具有瞬间吸引注意力和情感共鸣的作用。目前大多数研究着重于分析民族元素在芭蕾舞剧民族化发展中的特点及具体应用,而作为能塑造人物性格、展现舞剧风格特质和文化内涵的地域色彩没有着重研究。鲜明的色彩基调是芭蕾舞剧必备的要素,也是体现民族特色的重要因素,原创芭蕾舞剧都善于从本土历史文化中提取创作素材,其中地域色彩的表现和运用依然是重点,本文立足于现实问题的思考和未来发展的方向,以地域色彩的概念和特点为基础,通过对中外代表性芭蕾作品的比较分析,以及芭蕾民族化发展的历史脉络梳理,从民族标识性、文化内涵和风格塑造三方面重点分析,为芭蕾舞剧民族化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参考。

一、地域色彩

(一)什么是地域色彩

色彩是自然物理现象,是附着于物体表面最快被人感知的形式要素,也是最具有表现力的要素之一,在视觉艺术门类以及塑造、展示地域特征和传播地域文化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同时,色彩也是具有地域特点的,地域指一定地理空间的地方区域,具体指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地理范围。地域色彩指的是融入了当地自然风貌和民俗风情的富有地方特色的代表性色彩。物理上指不同国家和地方的自然色彩,心理上指在该地区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象征意义的色彩,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两方面因素共同决定了地域色彩,在自然物质和传统文化习俗共同作用下,形成了此地而非彼地的文化特产。地域色彩是一个国家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地方文化本体的建立起到重要的作用,每个国家地域都有自己的专属色彩,地理风貌、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等因素的汇总积淀出区域色彩的独特,形成地域差别。比如长期居住在金色沙漠之中的中东阿拉伯地区,因缺少植物的环境,认为绿色最珍贵,象征生与希望;冰天雪地的俄罗斯受自然环境气候影响,对雪的颜色最为熟悉,赋予白色洁净和高贵的含义。源于黄河流域的中华民族土地之色为黄,以五色配五行五方,土居中,用黄来代指中央正色,庄重浑厚,寓意神圣与尊贵。不同地域因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包含丰富的地域色彩,这些色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在历史进程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地域色彩的特点

地域色彩和自然色彩、传统色彩的区别在于,自然色彩指大自然本有的能被人感知的物体色彩的总和,包括地形地貌、土壤植物及山川河流等的色彩,它是客观存在的物理现象。地域色彩受自然色彩的影响,是自然色彩的提炼和集中,具有代表性。传统色彩指地理人文风俗的不同和时间历史的累积形成的,在人们心中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并带有民族特色和审美特征的色彩。传统色彩形成于各国在对区域性色彩的感受、实践、习惯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带有各自国家区域性特征,因此传统色彩包含地域色彩,地域色彩对传统色彩起决定性作用,共同点是都带有文化象征意义。地域色彩具有物理性、标识性、象征性和情感性等特征,物理性指地域风貌、环境、气候等综合因素形成的自然色彩特性;标识性指自然色彩形成的独特性,即地域差别。同时独特的地域风貌和环境会使一定区域的居民生活习惯、认知、审美意识产生不同,形成不同的民俗、风土人情,从而对所居环境的自然色彩赋予希望和丰富的想象,产生一定的色彩审美心理和文化内涵,浓缩了民族的信仰、风俗和喜好,具有象征意义。随着时间和历史的累积,很多自然色彩在当地的地域文化体系中成为社会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寄托和价值取向,即地域色彩的情感特征。地域色彩的物理性和标识性能第一时间被人识别而印象深刻,而其所具有的情感性和象征性作用超出其视觉表象,成为艺术创作中表达作品主题思想和抒发民族情感的载体而备受关注。色彩正是因为有了地域特征,才使其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才会让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特色、个性和光彩。

二、芭蕾舞剧民族化

舞剧即舞蹈剧目,是舞蹈、戏剧和音乐相结合的舞台艺术,芭蕾舞剧即以芭蕾舞舞种为表现形式的舞台剧目,依靠形体的表现力来完成剧目的要求,包括主题思想的阐述、故事情节的展现、人物形象的塑造等等。芭蕾舞剧民族化指将外来引进的艺术本土化,具体指运用芭蕾舞的艺术表现形式演绎本民族的故事,融合本民族元素创作出的带有民族特色的原创芭蕾舞剧,以芭蕾舞为核心,主题既符合时代精神又合乎本土观众的审美需求,给人强烈的民族标识性、产地识别特征。民族元素具体包括民族民间传说或民族文学、民族服饰、民族音乐、民族色彩、民族人物、民族舞蹈等,比如俄罗斯的《天鹅湖》、中国的《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民族化是由诸多小细节的叠加综合构成,从各方面来综合体现。

芭蕾舞自引入不同国家以来在不同国家民族化发展的道路上由于环境和历史文化的不同展现出共性和差别性,以中国和俄国①即沙皇统治时期的“俄罗斯帝国”,简称沙俄,1917年之前对沙俄的称谓。为典型。芭蕾自17世纪下半叶从西欧引入俄国,当时的西欧法国正是芭蕾艺术盛行之时,东欧俄国对于西欧的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极为推崇并不断学习,文化之间的交流使芭蕾等西欧的艺术形式相继引入并在俄国得到发展。18—19世纪,俄国本土不满足于艺术形式的欧洲翻版,致力于发展民族艺术,当时俄国特殊的国内和国际环境,以及西欧和本民族本体论倾向之间的激烈竞争等衍生出一种民族主义意识和目标,即将俄国素材融入西方模式,创造一种区别西欧,与本民族传统和思想紧密相连的、俄国与西欧风格结合的俄国风格,而当作品返回西欧时,又是西欧创造不出来的作品[1]50。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俄国艺术家致力于将俄国元素融入西欧芭蕾舞艺术,从俄国独特的自然风光以及本民族的文学、音乐和民族民间舞蹈中提炼出民族元素,运用芭蕾舞剧的形式,超越特定模式的桎梏创作出全新的舞剧从而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从引入萌芽时期到形成时期再到鼎盛时期,俄国芭蕾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创新,与俄国文学、音乐、绘画的发展结合,逐渐形成俄国特色的芭蕾舞风格,将起源于西欧的芭蕾舞艺术传承并发扬光大,成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芭蕾舞艺术发展的繁盛之地,在世界占据主导地位并拥有自己的代表剧目《天鹅湖》等一系列作品。《天鹅湖》创作之初将柴科夫斯基的音乐、俄国风景绘画、文学等民族元素综合,纯白色彩基调和人物个性展现出的清傲和高贵与俄国的自然环境、民族精神融合在一起,凝重辽阔,纯洁高贵,为俄国芭蕾舞剧民族化发展和世界芭蕾舞艺术的传承留下精彩的篇章。与此同时,在俄国芭蕾达到繁盛之际芭蕾自20世纪初传入中国,由此掀开了芭蕾舞剧民族化发展在中国的篇章,以舞剧创作的形式体现中西融汇的艺术创新。芭蕾舞剧民族化在中国经历了大致四个阶段:第一,20世纪初的引进,20世纪初是中西文化碰撞和思潮革新的民国时期,中外舞蹈艺术的交流等一系列活动使得芭蕾在中国源起、传播并得到一定推广,为之后的芭蕾舞剧民族化奠定了人才基础。第二,新中国成立之后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一时期文艺界“民族化、革命化、群众化”三化浪潮的兴起,促使芭蕾与中国平民文化接轨,诞生了在中国芭蕾舞剧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作用的舞剧《红色娘子军》,标志着中国芭蕾进入了独立发展的新阶段。第三,20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时期,中国芭蕾在熔铸中西、力求自成体系的指导思想下从古典名著中取材,创作出一系列如《祝福》《林黛玉》等作品,为民族化发展进一步地探索厘清思路和方向。第四,21世纪初至今,东西文化交流进入新的阶段,现代、后现代等思潮的影响,在文化传承和创新方面提出更高要求,以北京和上海为代表的多部具有民族特色的原创芭蕾舞剧相继面世,如《黄河》《大红灯笼高高挂》《梁祝》《花样年华》等,舞剧主题大多取材于本土文学或传统艺术,中西合璧的创作理念力求展现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的精品,为新时代舞剧的发展和创新提供参照[2]47。纵观这四个时期,芭蕾舞剧民族化在中国的发展始终以立足本土文化,以讲中国故事反映当下时代精神为思想,努力探索西方艺术形式与中国民族文化的结合,将外来艺术逐渐本土化,创造本土剧目而被世界艺术认同。目前中国芭蕾舞剧依然还在民族化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和求新,在中西文化相互渗透和交融的时代背景下舞剧的创作有了新的高度和艺术追求。

艺术是文化的表达,作为起源于欧洲的芭蕾舞在异国的引入实质是一种文化的引入和交流[3]96,因此芭蕾舞剧的民族化即本土文化和西欧文化的融合创新,通过原创芭蕾舞剧的民族特色向世界展示本民族文化艺术的新风貌。

三、地域色彩在芭蕾舞剧民族化发展中的重要性

色彩作为外在的视觉语言在芭蕾舞剧的视觉形态要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舞剧是集音乐、形体、色彩、明暗于一体的综合视觉表现艺术,其中色彩给人的印象最为迅速、深刻并持久。当色彩附着于物体上时,很难分清楚形与色的界限并割裂性地识别它们,形与色互为作用、相辅相成,没有色彩舞剧以及人物等就没有光彩。舞剧的色彩主要指舞剧人物服装、道具、灯光等物体外在的形象色彩,是可视的。作为综合的舞台艺术,芭蕾的起源和发展深受西方美术的影响,特别是美术,16—19世纪正是欧洲美术高度发展的时期,以油画为主的绘画、雕塑等大师辈出的时代,对色彩和光影的表现达到空前的热度。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写实主义绘画,17、18世纪的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的华丽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到20世纪初的印象派、野兽派、表现主义等等这些不同的绘画风格都对芭蕾舞剧的舞台视觉表现产生重要的影响[4]65。画家的审美观念也给舞剧编导带来极大影响,从画中得到启发以丰富芭蕾舞剧作为视觉艺术的表现内涵,呈现出的和绘画的质感、色调都相一致的写实、古典浪漫风格,似流动的画卷,感受到舞剧规定情境所需要的艺术氛围和色彩基调,为观众带来丰富的视觉享受。色彩是视觉艺术重要的表现载体,在塑造人物、表现舞剧风格时可以起到真实、自然以及增强作品艺术感染力的作用,巧妙地运用色彩,不但能增加作品光彩予人以深刻的印象,而且塑造的艺术形象能够更准确地表现人物性格、心理以及反映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因而也就更富有吸引力和艺术感染力。

地域色彩以当地的文化习俗为关照,剖析区域受众体的视觉心理,预测受众群体的色彩渴望,更具有文化内涵与现实意义,有效地运用地域色彩不但可以加强舞剧的民族特色,同时又易被人识别,因此应该积极地发挥它的作用。地域色彩在芭蕾舞剧民族化发展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民族标识性

标识性指标示或识别,记号、符号等,民族标识性指民族标签或符号,具有一眼就分辨出处和产地的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在艺术作品创作中,具标识性是最具个性特色的标签,是国家地域文化的载体和标识,色彩以其鲜明、醒目、直观的视觉传达特征在标识性上发挥重要的作用,成功的色彩如同信号一样具有高度的辨识度,是一个作品成功的有力助益。芭蕾舞剧采用芭蕾的舞蹈形式,在舞姿造型、舞蹈结构和戏剧表现上遵循芭蕾舞剧固有的模式,而要给舞剧贴一个国家的标签,一定是通过视觉符号化的设计来体现,色彩作为附着在舞剧表面的视觉元素,具有最为鲜明的印记和符号特征。

比如“白”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白,西方色也,阴用事,物用白”,西方①方位名,相对于东方而言,即西边,西洋,指位于西半球、北半球的国家。受基督教的影响,白色象征上帝,是光、幸福、欢乐和美德,具有基督教超脱神圣的出世观念又具有西方海洋文明的地理环境孕育的人文精神和独特鲜明的欧洲民族审美观念。白色从诞生起是专属于贵族的颜色,干净、纯粹、高贵,体现出超凡脱俗的特征。白色系中间色的无彩色,具有高级的意象,有纯白、乳白、米白、雪白、月白、灰白、珍珠白以及象牙白之细分,不同的白体现不同的明暗、冷暖、质感以及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比如雪白给人以寒冷,严峻的感觉;乳白、月白给人以轻盈柔和的感觉。欧洲古典油画里的女人穿白色纱裙、白色上衣,男人穿白裤和白袜,以及深色服装搭配的白色袖口领口花边,白色丝巾、头巾、拉夫领以及白色蕾丝堆砌的领面、袖边和裙边等等,白色起到局部提亮肤色整体塑造高贵、明艳形象的作用,画中的白柔和轻盈,富通透和明快的质感,因此欧洲芭蕾自发展以来,白色成为主色调,带有鲜明的民族标识性。世界两大“白色芭蕾”《吉赛尔》和《天鹅湖》,一个出自西欧的法国,一个出自东欧的俄国,《吉赛尔》整齐划一的白纱裙不仅开创了白色芭蕾的先河,也表现出轻盈欲飞、浪漫的民族审美特征[5]41-65。“白”是法国浪漫主义时期绘画中的白,纯白或月白,不同《天鹅湖》的“雪白”,是圣洁的仙女、精灵,象征轻盈飘逸,可见色彩在对舞剧民族标识性的体现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具有营造氛围和意境、塑造人物的功能,直接反映出某一空间环境的整体样貌,体现出民族风格和地域特征。而《天鹅湖》的“白”是俄罗斯冰天雪地的白,雪白的色彩基调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展现出色彩背后民族审美习惯和民族标识性。

特定的颜色可以指代某个国家或地域,或某种颜色成为某个国家的标志,比如希腊是蓝色,埃及是黄金色等。而色彩也能对应某个国家的印象,比如红色中国,给人鲜明的民族指向性,红色在中国寓意吉祥、喜庆,代表繁盛、进取,与民族精神融为一体,最终成为文化符号的“中国红”。《红色娘子军》《大红灯笼高高挂》等芭蕾舞剧以“中国红”为色调表达主题思想和体现舞剧民族特色,来表达民族的情感和象征,因此民族标识性的作用也更大。

(二)文化内涵的展现

文化内涵指事物表象背后内在的思想、精神,舞蹈是创造美、表达思想感情和文化诉求的艺术,舞剧的创作即文化的融合和创新,作为融入了当地自然风貌和风土人情的地域色彩超脱了色彩本身的物理性质,被民族文化意识和人文观念赋予特定的文化内涵,是国家地域文化最突出、最醒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色彩大国,地域文化鲜明,许多颜色的名称也体现出文化隐喻和内涵,比如胭脂红、玄青、月白,绛紫、湖绿、石青、黛、绯红、墨色、朱砂、黛、烟粟等等,同时色彩大多来自矿物、植物、金属等天然材料,融和了自然、伦理、哲学等观念,因此色相独具韵味和特点,富有层次和意境以及鲜明的人文精神,在视觉上审美上富有艺术特色和感染力,同时因历史的积淀而内涵深刻,形成独特的地域色彩文化[6]56。

比如属于暖色的红色,活力温暖的色彩特性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对应五行中的火,和成功、吉祥、女性、革命等相连,象征喜庆、热烈、青春和热血、感性和成熟、革命和激情,凝聚了民族的价值观、审美观以及民俗风情。红色又有暗红、大红、朱红、深红、粉红等不同深浅、明暗、纯度的差别,经过世代传承、沉淀和深化,逐渐演变成中国文化的底色即“中国红”,象征着热忱、积极前进的民族品性,蕴含着地域和时代的历史文化内涵。而中国女性和红色的关联更是有多重含义,传统文化对女性的定义如“红颜”“红袖”等,传递着对女性的美好希冀和期望。不同的红色描绘出不同女人的命运和心理,粉红淡雅、娇嫩;大红活泼耀眼、青春;朱红明亮、温暖;暗红成熟、神秘等等。以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为例,女主人公大红色上衣下裤的中式装不但表明时代背景,同时也展现出人物的年龄、内在气质和心理,对人物性格的塑造及文化内涵的展现起到关键的作用。其中红色简章、领巾、腰带、五星红旗等配件的点缀为舞剧时代环境和气氛的塑造做了有效的铺垫,红色在舞台灯光的映衬下综合了大红、玫红、火红等色相变化,柔美且充满激情和力量,色彩上体现了地域色,而精神上将红色所蕴含的革命、激情、勇敢融入作品思想,展现了时代的特质和民族心理。正如白色所体现的纯洁、高贵和西方的贵族文化一脉相承,红色娘子军的“红”源自中国本土的红色文化,不仅是革命的红,也是表现女主人公勇敢、坚毅以及中国传统女性独立自信,对理想、信仰和自由的追求,红色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不但唤醒了民族记忆,也迎合了观众对色彩的文化期盼,不仅是主题思想、表演、编剧的成功,也是地域色彩中国红的成功运用。

因此,新时代原创舞剧的民族化要善于挖掘色彩背后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巧妙精准地运用地域色彩来塑造人物以及舞剧基调而创造时代的经典,使地域色彩在芭蕾舞剧民族化中的表现在当今全球化、时尚化的进程中与西方既有趋同性又具有鲜明的个性,体现民族精神,真正发挥地域色彩的作用。

(三)舞剧风格的塑造

风格即风度格调,具体指作品所表现的艺术独特性,即艺术特色、差异化。芭蕾舞剧民族化中的“化”即舞剧风格化,是其他民族芭蕾舞剧没有的特色[7]58。舞剧风格通常有古典、浪漫、华丽、前卫等之分,风格是艺术创作最高层次的追求,风格的形成不是一个或某个因素的结果,而是综合因素互相作用互相配合统一的结果,舞剧风格的塑造需要素材形、色、艺的综合视觉体现,外在的视觉表象和内在的思想情感为一体产生独具特色的艺术效果。在全球文化经济大融合的当今,艺术创作需要个性化的表达,而从自身民族文化素材出发是寻找最能表现个性化元素的途径,地域色彩是其中之一。色彩的地域性对应的是色彩的世界性,地域色彩既个性化的民族表达,个性体现出差异化,不同的色彩对应不同的内涵和情感,也即风格的展现,而选择和运用某种地域色彩则成为体现风格的重要因素。一部舞剧风格的塑造虽说受到综合因素的影响,但不可否认,色彩所体现出的特点最大程度地影响和决定了舞剧的风格,比如18—19世纪产生于法国的浪漫主义芭蕾,被其他国家称为白色艺术,即“白色芭蕾”,浪漫即指芭蕾风格,而白色的轻盈、简洁所营造的纯洁浪漫对舞蹈风格的塑造起到关键作用,风格和色彩紧密相连。舞剧予人的整体印象似一幅流动的画卷,主要的用色技巧和色彩基调贯穿始终,风格的古典浪漫、现代前卫或华丽绚烂、优雅高贵等都能通过整体色彩营造的氛围呈现出来。

色彩表现的特点又分为写实性绘画色彩和写意性装饰色彩,写意性装饰色彩指的是把自然界中的色彩提炼、概括,运用抽象、夸张和浓淡、冷暖、互补等强对比处理手法进行色彩的表现,追求高纯度的强烈夸张,采用平铺的平面表现形式,通过色彩的配合形成整体的和谐统一,色彩变化古朴典雅、视觉鲜明,主观意向并富有感染力,是主观想象力与民族习惯相结合形成的,区别于西方注重光影、明暗、立体表现的写实性绘画色彩。中国传统艺术的色彩运用即带有显著的写意性与装饰美的特点,比如传统戏曲京剧的色彩表现,常用黄、红、绿、白、黑的上五色和紫、蓝、粉、淡青、香色的下五色,搭配银、灰等色彩,用色夸张大胆。效果鲜明的补色强对比,重点体现人物性格和戏剧张力,对神韵和意境的追求高于单纯对形的追求,其蕴含的东方美学意蕴和色彩的艺术化处理深深影响着其他舞台艺术。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取材同名电影,在音乐、舞美、服饰、舞蹈设计上都大量运用民族元素,附着于人物、道具、场景上的色彩表现因民族特点而显得更具装饰性。红与蓝的强对比将色彩蕴含的人物身份、命运和心理随着剧情慢慢铺展开来,暗红、大红、鲜红、粉红和宝蓝、深蓝以及场景、灯光色彩的运用层次变化微妙,成为贯穿始终的色彩基调,写意装饰性味道浓厚,整部舞剧的色彩张力和效果从整体和细节都展现出浓墨重彩的中国装饰风,予人独具特色的视觉享受和情感体验。再比如具有装饰性特点的敦煌莫高窟壁画,常见的色彩有土红、石青、石绿、土黄、熟褐、黑白等,华美的朱砂、厚重的赭石、清雅的石青、明艳的藤黄等颜色极具中国特色,其中土红、暗红和石绿或石青和朱红形成鲜明的冷暖对比,各颜色之间既相冲突又和谐,相互映衬,色调浓烈庄重、鲜明活泼具有强烈的装饰感。芭蕾舞剧《敦煌》取材中国传统文化,舞剧主题思想和灵感来源于敦煌,讲述中国第一代致力于敦煌艺术保护与研究的传承者的故事,形与色的相互映衬,用中西合璧的创新体现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精神。而色彩是表现敦煌的重点,其中几段飞天群舞以青、红、绿为主,采用湖绿、蓝绿、墨绿和朱红、暗红的强对比,通过渐变晕染的方法体现在人物服饰上,人物整体的色彩展现使得舞台效果如敦煌壁画般绚丽多彩,敦煌特有的色彩创新和运用成为不可缺少的表现元素予人以深刻的印象,加强了舞剧的民族韵味,为舞剧主题思想的表现和艺术效果增光加彩。色彩作为最为直观的视觉元素较大程度上影响着艺术主体的综合表现力,为舞剧整体气氛的营造和风格的塑造起到重要的作用。除了敦煌国色的经典,其他代表性的色彩如青花蓝、水墨灰等不但独具中国风,且给当今艺术创作的民族化表达带来诸多灵感。原创芭蕾舞剧通过地域色彩的运用,将本民族特有的装饰风呈现在观众面前,用自身个性化的视觉语言在舞台上绘出民族灿烂的文化瑰宝,通过芭蕾将中国风推向世界。

综上所述,芭蕾舞剧作为一门综合了形、色、质的舞台艺术,色彩在视觉上的呈现能起到先声夺人的印象,地域色彩在舞台上表现出的民族特色、文化内涵以及民族风格值得不断挖掘和探索。一部经典的芭蕾舞剧都应有鲜明且令人印象深刻的色调,这种色调既包含主题思想贯穿下的服装、道具、场景等统一的色彩,也包括其中某一个主体的色彩设计和定位,主体和个体以意象之形共同构筑出一部舞剧的风格和内涵。

结 语

诚然,芭蕾舞剧民族化特色的展现不仅仅靠某一个元素的作用,它是综合因素的结果,但不可否认,作为视觉上让人最为印象深刻的形象色彩对整部舞剧的民族性、内涵和风格起到关键作用。中国丰富的地域色彩能鲜明地体现出民族品性和特色,成为舞剧成功的有力助益。目前国内原创芭蕾舞剧在运用地域色彩形成了自身特色并取得一定的成果,通过不同时期的探索和创新,舞剧从综合编排和思想内涵都有显著的提升,使地域色彩重焕活力。但也存在一些需要不断改进和深入的问题,第一,色彩表现过于浓墨重彩,表面化、符号化。地域色彩具有民族标识的符号作用,但在运用时应该挖掘色彩背后的内涵与和舞剧主题思想、人物特征相融,而不是表面的符号化处理。第二,色彩运用喧宾夺主,色彩最终的目的是服务舞剧,更好地塑造人物、展现肢体,为舞剧的风格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是从属于舞剧的部分,而不应该成为舞剧的主体让人只记住了色彩而忘了芭蕾舞剧核心表现的故事和形体艺术。第三,色彩繁琐浓重,芭蕾舞无论是舞姿造型还是舞台表现最核心的审美标准是简洁明快,因此附着于舞剧的形象色彩设计与运用也应该力求简洁,符合当今的流行趋势和世界艺术的审美标准。以上三点说明地域色彩的应用必须进行有效的当代转化,去程式化、表面化、符号化等弊病,往触摸色彩文化的传统内核与当代表达方面深入,去繁就简,朝着更为广阔和深度的方向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原创芭蕾舞剧而努力。

猜你喜欢
芭蕾舞剧民族化舞剧
百科全书舞剧
家教世界(2022年25期)2022-09-23 06:49:10
动画片《葫芦兄弟》的造型民族化特征分析
玩具世界(2022年2期)2022-06-15 07:37:28
舞剧《瑞鹤图》剧照
艺术评论(2020年1期)2021-01-23 06:58:44
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油画民族化创新探析
河北画报(2020年8期)2020-10-27 02:54:22
中国原创芭蕾舞剧《花木兰》剧照
新世纪剧坛(2019年2期)2019-05-08 09:03:18
徘徊于民族化与现代性之间——以《云中记》为例
阿来研究(2019年2期)2019-03-03 13:35:02
早春舞动出的“DANCE-OPERA”——现代舞剧《早春二月》观后
歌剧(2017年4期)2017-05-17 04:06:51
舞剧《红高梁》——一种对于生命的诉说
八十年代电影创作的民族化趋向
电影新作(2014年3期)2014-02-27 09:11:04
2013年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中央芭蕾舞团
艺术评论(2013年12期)2013-11-10 03:4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