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宁,薛宝仪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机关服务中心,北京100091)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发展是不断变化的过程,发展环境会变,发展条件会变,发展理念自然也要变。从各级党校(行政学院)(以下统称党校)后勤工作来看,这些年内外部环境、软硬件条件都在发生变化,有些变化还比较大,给传统工作模式带来困难和挑战。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对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式渗透和颠覆性影响,党校后勤工作面临体系变革和结构重塑的双重压力。必须转变发展理念,加大创新力度,深入推进智慧后勤建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手段,融合优化现有后勤资源,着力构建绿色高效可持续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后勤管理与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管理精细化与服务专业化水平,努力为党校事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后勤保障。
以计算机及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更是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在数字中国、智慧城市等新理念引领下,智慧学校、智慧社区、智慧管理、智慧服务等各行业各领域智慧应用从探索到实践、从试点到推广,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党校后勤作为党校事业的重要支撑和社会服务业的扩展延伸,必须着眼发展全局、跟上时代步伐。加快推进党校智慧后勤建设,既是形势发展所使,也是自身发展所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信息化工作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着力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强化信息资源深度整合,促进资源配置优化,更好地用信息化手段感知社会态势、畅通沟通渠道、辅助科学决策。《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明确,要推进服务业网络化转型,支持运用互联网开展服务模式创新,加快传统服务业现代化进程,着力解决信息碎片化、应用条块化、服务割裂化等问题。国管局《机关事务工作“十三五”规划》也提出,要推进“互联网+机关事务”建设,推进大数据在机关事务工作中的应用,统筹规划机关事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推动形成统一的业务协同管理和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各级各地机关事业单位从自身条件和实际需要出发,积极探索推进智慧后勤建设。特别是高校后勤领域,得益于高校自身独特优势和强大需求牵引,智慧后勤建设逐步从个别高校的探索实践发展为整个高校后勤领域的广泛行动。部分高校坚持因地制宜,在智慧校园框架内统筹推进智慧后勤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提供了不少方案借鉴。比如北京交通大学针对后勤队伍庞大、工作脏累繁重、科技化水平不高等问题,积极推广绿色节能技术和产品,开发部署节能监管、水电无人值守、智能教室控制、校园综合监控等智能管理系统,整合搭建高效便捷的统一网络服务平台,降低了运行成本、改进了服务质量、提高了管理水平,有力推动了学校后勤工作从“汗水型”变身“科技型”。[1]
经过多年改革发展,党校后勤工作整体上实现了较大的提升。但是面对党校事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以及学工人员不断增长的专业化、个性化服务需求,现有后勤在服务方式、保障条件、管理水平等方面还有不小差距。以中央党校为例,长期供给制、小而全、封闭式的自办后勤模式,造成后勤工作信息化水平整体不高,在物资管理、合同制员工管理以及设备报修、环境监测、节能降耗、信息共享等诸多领域都存在管理相对粗放、手段相对落后、效率相对偏低的问题,影响了后勤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并且随着中央党校与国家行政学院的机构合并,原来各不相同的两套后勤体系还要面临从管理到服务的整合融合问题。要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就必须深入推进智慧后勤建设,借助智慧后勤建设推动后勤管理与服务升级。
党校智慧后勤是党校后勤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是智慧校园、智慧服务等智慧形态在后勤领域的自然延伸。其实质和目的是利用信息技术和手段,对后勤工作业务流程进行线上重塑,对后勤服务保障资源进行线下重组,创新管理模式和方法,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为广大学工人员提供即时响应、高效服务、便捷互动的智慧后勤环境。党校智慧后勤从技术实现上讲,是基于智慧校园总体框架和应用支撑基础平台,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以智慧管理、智慧服务和智慧决策为主要应用,融合人才支撑、制度保障等外延配套于一体的人机物一体化系统。[2]党校智慧后勤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信息感知。综合利用射频识别、传感器、嵌入式软件等技术,部署安装相关设施设备,接入智慧校园网络,旨在感知、识别、定位、跟踪和控制需要管理的目标对象,实时采集其属性信息,为动态了解和控制后勤运行状态提供支持。
网络传输。综合利用光纤、无线和移动通信等技术,依托校园固定和移动互联网络,着力打造跨领域、跨系统、跨应用的综合信息网,重点打造人机物互通的后勤物联网,为实施智能化后勤决策、管理与服务提供泛在聚合的网络环境。
数据存储。利用集群应用、分布存储、虚拟化等云存储技术,依托校园数据中心和外部云存储服务,科学存储和管理庞大的后勤数据资源,实现存储与管理相分离、管理与应用相分离,为各类应用系统共享后勤大数据提供统一、开放、可扩展的数据服务支撑。
安全保护。按照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要求,综合采取加密、认证、检测、屏蔽等软硬件措施,建立多层次技术防护体系,实现可信可控可查的后勤统一用户管理和权限分配,确保数据、网络和应用系统安全。
智慧管理。面向后勤部门,实现日常办公和人员管理、财务管理、房屋管理、能源管理、资产管理、物资管理、环境监测、安防监控等后勤政务事务管理的智慧应用,旨在打造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协同管理平台。如节能监管系统,通过在校园建筑和市政设施安装传感、计量、控制等设备,可实现对全校水和电、气、暖等能源消耗的实时监测、节能控制和准确计量。[1]
智慧服务。面向学工人员,实现信息互动和餐饮服务、客房服务、会议服务、文体服务、维修服务、交通服务等后勤日常服务的智慧应用,旨在打造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综合服务体系。如后勤统一门户,通过后勤子门户网站、微信客户端、手机APP等各种人机交互界面,实现信息共享和交流互动,并集成应用系统接口,实现所有用户单点登录、自动切换、一站服务;智能报修系统,通过后勤统一门户接收报修信息,自动分析计算并派工,实时向用户反馈维修进度,完工后接受用户服务评价,并可提供历史报修数据的统计分析等功能。
智慧决策。面向相关领导,实现信息查询、统计分析、综合展示、决策建议、方案评估等后勤辅助决策的智慧应用,旨在打造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决策支持系统。严格来说,智慧决策是基于智慧管理和智慧服务的综合性智慧应用。如综合信息展示图,以数字校园地图为基础,集成校园建筑和后勤设施设备空间信息,关联相关属性和业务信息,可实现按照权限进行数据查询、统计分析、专题图输出等功能,为领导全面准确掌握情况、科学做出决策安排提供辅助支持。
人才支撑。加强教育培训,建设一支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后勤业务的专业化人才队伍,分级分类提高后勤全体职工的信息化技能,为智慧后勤提供可靠的人力智力支撑,推动智慧后勤建有所依、建为所用,提高智慧后勤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制度保障。理清线下业务内容,制订完善管理服务项目和质量评估标准,实现后勤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理顺线上业务流程,制定完善智慧后勤建设、应用、管理、维护等各方面的规章制度,推进各项智慧应用顺利实现、高效运转。
近年来,各级党校积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逐步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许多党校启动了智慧校园建设,在智慧校园基础平台上探索搭建后勤业务应用系统,取得了不少成效,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后勤工作创新发展。但要看到,后勤工作与教学科研等工作不同,党校后勤工作又与党政机关和普通高校后勤工作不同,具有自身特殊性和复杂性。特别是省级以上党校后勤工作,点多线长面广,智慧后勤建设面临的问题比较多,在组织协同、标准规范、人才支撑等方面还面临不少共性制约,导致智慧后勤建设整体水平不高。
党校后勤工作人员多、职能杂、体量大,占据党校事业的半壁江山。目前,各级党校后勤体制不尽相同。从省级以上党校看,云南等地党校实行集中统一的大后勤体制,除了财务,广义上的后勤行政管理与服务,包括保卫工作,均由行政处负责;而大多数党校实行分工负责的后勤体制,后勤职能牵涉后勤服务和行政、保卫、财务乃至单设的基建等多个部门。并且伴随社会化改革,越来越多的党校选择向市场购买后勤服务,在天津、江苏等地党校,社会力量已成为后勤服务的主要力量。这种后勤分工体制,再加上信息技术部门主导的信息化工作体制,容易造成智慧后勤建设和管理主体多元,协同关系比较复杂。
智慧后勤是依托信息技术对现实后勤的再造,现实后勤缺乏理论支撑和标准规范,自然会影响到智慧后勤的实现。当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相比机关后勤和高校后勤,党校后勤研究水平偏低,特别是利用现代管理和服务理论研究后勤工作不够,后勤工作标准化、规范化水平有待提高。具体到党校智慧后勤建设,理论研究更是缺乏。从中央党校到省级党校,目前都没有全面、系统、可借鉴的智慧后勤建设研究与规划,智慧后勤建设自上而下缺乏标准规范。这也导致后勤部门前期建设的各类应用系统标准不一,给后期资源整合带来难题。部分党校依托外部企业,制定了智慧校园一揽子解决方案,但大多侧重于党校功能整体和教学等中心工作,对智慧后勤领域的考虑并不深入。
后勤特别是后勤服务传统上属于人力劳动密集型行业。长期自办自管、花钱养人的封闭式后勤和汗水型后勤,加上后勤职业发展的局限性,导致党校后勤职工队伍相对固化老化,信息化素养整体不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智慧后勤的建设与应用。以中央党校后勤服务部门为例,干部队伍以后勤系统老人和军转干部为主,平均学历偏低,具有信息化相关背景者稀缺;工勤队伍属于自然消化群体,更是老人居多,已逐步被合同制员工取代,而合同制员工普遍学历不高。这种人才现状制约了信息技术与后勤业务的有效结合,导致后勤服务部门难以科学规范地提出智慧后勤建设需求,无论是前期规划设计还是后期管理维护,都可能过度依赖外部企业,从而影响应用系统的适用性和可靠性。
综合考虑历史传承、办学条件、服务对象等因素,党校智慧后勤建设还面临诸多客观制约。如思想认识方面,长期重服务轻管理、重硬件轻软件,不少人对智慧后勤的认识还不够全面深入,智慧后勤建设某种程度上还缺乏共识与合力。资金保障方面,智慧后勤属于高投入项目,特别是在部分老旧党校,建筑和市政设施老化,信息化基础支撑薄弱,智慧后勤建设更需要加大投入,经费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日常应用方面,与普通高校不同,党校学员特别是省级以上党校学员都是领导干部,而且在校学习时间相对短,受信息技能、工作习惯等影响,他们参与体验智慧后勤的积极性可能并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智慧后勤深化应用。
与传统的数字后勤相比,智慧后勤更加强调网络泛在、全面感知,更加强调资源整合、信息共享,更加强调系统开放、业务协同,更加强调以人为本、共同参与,是后勤信息化建设的新高度,也是新的环境和条件下党校后勤工作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和重点方向。必须适应形势任务,转变发展理念,从智慧校园和后勤工作全局出发,把智慧后勤建设摆到更加重要位置,注重统筹谋划,积极稳妥推进,完善支撑保障,强化建用一致,推动信息技术与后勤业务深度融合,促进后勤管理与服务优化升级,更好地保障党校事业发展需要。
后勤工作是党校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保障,其信息化建设不仅牵涉后勤部门自身,而且具有明显的外部效应,事关党校工作全局,必须加强组织领导,注重统筹谋划,突出顶层设计。要在学校层面成立智慧后勤建设领导小组,理顺工作关系,明晰职责分工,完善协同机制。要立足智慧校园总体框架,对智慧后勤建设整体规划设计、统一标准规范,确保后勤应用系统以及与其他领域应用系统业务协同、信息共享,杜绝碎片应用和信息孤岛。要充分发挥党校系统整体优势,可考虑由中央党校牵头,组织专业团队,在广泛参考借鉴、深入研究论证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层次类型党校,统一制定出台智慧校园及智慧后勤建设纲要,为各级党校提供基本指导和通用借鉴,尽量避免各起炉灶、重复规划、自成体系,提高党校系统资源利用效率。
智慧后勤建设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但是采取什么样的步骤、方法、模式等,要因校制宜、因事制宜、量力而行。特别是省级以上党校和老旧校区智慧后勤建设,牵涉面广,任务量大,既要整体规划设计,更要合理组织实施。要按照整体规划设计,综合考虑业务需求、人才支撑、资金保障、基础设施等因素,区分轻重、缓急、难易等程度,分类建设、稳步推开,原则上先搭建基础平台再部署应用系统,先聚焦管理服务再推进决策应用。除信息感知层外,基础平台应由学校信息技术部门统一负责,应用系统可由后勤部门分工负责。要充分整合利用现有资源,综合采取新建与改造相结合、分布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统筹部署各类应用系统,既要实现标准互认、确保系统兼容,又要避免重复建设、降低建设成本。短期内有校园新建改建特别是整体新建计划的党校,应尽量同步规划实施智慧后勤建设,推动建设效益最大化。
智慧后勤本质上是信息技术与后勤业务的有机结合,是依托信息技术对后勤管理与服务的深度变革,必须强化支撑,完善保障,着力破除存在的瓶颈和制约。要加强对后勤业务的标准化与规范化研究,特别是运用循环管理、服务接触等最新理论和方法,加大从微观和技术层面的研究力度,努力构建系统完备的管理与服务标准体系,为智慧后勤建设提供基础操作规范。要积极拓宽资金保障渠道,适当争取财政专项资金,合理安排自有资金,通过服务外包、业务合作、社会赞助等途径,探索引入社会资金,确保各项建设顺利落地。要大力引进培养信息化专业人才,根据后勤职工现状和岗位需要,对现有人员进行分层次、分类别、分内容的培训,努力造就一支业务与技术复合型的专业队伍,逐步提高后勤全体职工的信息技能和业务水平,为智慧后勤建设与管理提供坚强有力支撑。
智慧后勤建设关系到党校职能运转和学工人员生活保障,必须坚持“建为所用、建有所用、建用一致”,切实把建设成果转化为后勤决策、管理与服务水平的提升。要强化需求导向。针对各类建设项目,深入开展需求分析,充分听取相关部门和学工人员的意见建议,确保建设项目的适用性。要严格管理维护。针对主要依托外部企业的外包制建设模式,加大契约化管理力度,严格项目评估验收和后期维保,确保建设成果的可靠性。要发动全员参与。综合采取观摩、体验等方式,引导广大学工人员深刻认识信息技术应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凝聚智慧后勤建设与应用合力。重点是创造条件,分类引导学员转变观念,积极通过智慧后勤渠道获取服务、反馈评价,全面检验智慧后勤建设成效。要深化业务应用。通过智慧管理和智慧服务,尽量消除现实中冗杂的程序性工作,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人工成本。通过对后勤大数据的挖掘分析,发现矛盾规律,找出问题症结,为解决问题、定向施策提供支持或参考,提高后勤工作的决策水平。[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