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别录》:“地榆,味甘,酸,无毒。止脓血,诸瘘,恶疮,热疮,消酒,除消渴,补绝伤,产后内塞。可作金疮膏。生桐柏及冤句。二月、八月采根,暴干。”
《本草经集注》:“地榆,味苦、甘、酸,微寒,无毒……今近道处处有,叶似榆而长,初生布地,而花子紫黑色如豉,故名玉豉。一茎长直上,根亦入醸酒。道方烧作灰,能烂石也。 乏茗时,用叶作饮,亦好。”
祝按:叶似榆而长,初生布地。即指地榆叶似榆树叶,幼苗时基生叶伏地而生之植物形态描述确切。
《图经本草》:“地榆今处处有之。宿根三月内生苗,初生布地,茎直,高三、四尺,对分出叶,叶似榆少狭,细长,作锯齿状,青色。 七月开花,如葚子,紫黑色。 根外黑里红,似柳根。 二月八月采,暴干。”
祝按:苏氏将地榆之植物形态描述得极为精当。花“如椹子”是指其顶生花序似近成熟的桑葚,极为形象。
从以上文字论述,可以肯定,《本经》所载地榆即现今蔷薇科植物地榆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