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选注》中的逸诗

2019-01-29 06:25沈娇娜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文选文学性

沈娇娜

(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一、《文选》李善注征引逸诗考

(一)《左传》中曾引用的逸诗

《文选》李善注对于《左传》曾出现的逸诗的引用很多,多为一句话或者对于《左传》中某个人物话语进行的引用,此类共有16处,其中重复引用句较多,部分竟高达7次。

“翘翘车乘,招我以弓。岂不欲往,畏我友朋。”[1]P630该句曾于《左传―庄公二十二年》中被引用。《文选》李善注中共三次引用,第一处在解释谢宣远的《于安城答灵运》中的“量己畏友朋,勇退不敢进”时引用的;第二处在解释《卢中郎(感交)谌》的“更以畏友朋,滥吹乖名实”时引用;第三处在解释《演连珠五十首》的“是以俊乂之薮,希蒙翘车之招”时引用。

“《左氏传》君子曰:《诗》云:虽有丝麻,无弃菅蒯。虽有姬姜,无弃憔悴。凡有君子,莫不代匮。”[1]P9该句曾于《左传·成公九年》中被引用。《文选》李善注中共两次引用,第一处在解释《西都赋》中的“游士拟于公侯,列肆侈于姬姜”时引用。第二处在解释任彦升的《王文宪集序一首》中的“室无姬姜,门多长者”时引用。

“《左氏传》郑子驷曰:周诗有之,俟河之清,人寿几何。杜预曰:逸诗也。”[1]P261该句曾于《左传·襄公八年》中被引用。《文选》李善注中共七次引用,第一处在解释王仲宣的《登楼赋》中“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时引用。第二处在解释张平子的《思玄赋》中的“俟河之清,秪怀忧”时引用。第三处在解释《短歌行》中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时引用。第四处在解释《豫章行》中的“寄世将几何,日昃无停阴”时引用。第五处在解释《短歌行》中的“人寿几何,逝如朝霜”时引用的。第六处在解释任彦升的《启萧太傅固辞夺礼》中的“几筵之慕,几何可凭!”时引用。第七处在解释应休琏的《与广川长岑文瑜书一首》中的“俟河之清,人寿几何?”时引用。

“诗云:礼义之不愆,何恤人之言?[1]P285”该句曾于《左传·昭公四年》中被引用过。《文选》李善注中共有两次引用,第一处在解释何平叔的《景福殿赋》中的“欲此礼之不愆,是以尽乎行道之先民”时引用。第二处是在解释锺士季的《檄蜀文一首》中的“君子道其常,小人计其功”时引用。

“《左氏传》右尹子革曰:周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将皆有车辙马迹焉”[1]P338该句曾于《左传·昭公十二年》中被引用。《文选》李善注中共有两次引用,第一处在解释颜延年的《赭白马赋》中的“鉴武穆,宪文光”时引用。第二处在解释颜延年的《应诏观北湖田收一首》中的“周御穷辙迹,夏载历山川”时引用。

(二)其它逸诗

“《逸诗》:九变复贯,知言之选,择来比物,谓属变而还复旧贯,则知言之选,择来比物错辞,物土之叙也。”[1]P164该句在《文选》李善注中被引用三次。第一次是在解释左太冲的《魏都赋》中的“虽选言以简章,徒九复而遗旨。览大《易》与《春秋》,判殊隐而一致。末《上林》之隤墙,本前修以作系”时引用。第二处是在解释谢灵运的《还旧园作见颜范二中书》中的“知言有诚贯,美价难克充”时引用。第三处是在解释陆士衡的《汉高祖功臣颂一首》中的“抑抑陆生,知言之贯”时引用。

“《逸诗》云:兆云询多,职竞弗罗。”[1]P165是在解释左太冲的《魏都赋》中的“闲居隘巷,室迩心遐,富仁宠义,职竞弗罗”引用。

狸首,逸诗篇名。“曾孙侯氏,四正具举。大夫君子,凡以庶士。小大莫处,御于君所。以燕以射,则燕则誉。”

“《逸诗》曰:羽觞随流波”[1]P501该句被引用二次,第一次是在解释颜延年的《应诏宴曲水作诗一首》中的“伊思镐饮,每惟洛宴”时引用。第二处是在解释王元长的《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一首》中的“授几肆筵,因流波而成次;蕙肴芳醴,任激水而推移”时引用。

“《论语》曰:棠棣之华,偏其反而。何晏曰:逸诗也。”[1]P629该句被引用三次,第一次是在解释谢灵运的《于安城答灵运》中的“华萼相光饰,嘤嘤悦同响”时引用。第二次是在解释刘孝标的《广绝交论》的“云飞电薄,显棣华之微旨”时引用。第三次是在解释潘安仁的《马汧督诔》中的“联跗齐颖,接萼均芳”时引用。

二、《文选》李善注征引逸诗特征解

《文选》李善注引书数不胜数,不仅继承了先秦、两汉、魏晋以来的训诂成果,又吸收了唐代的训诂积累成果,在各方面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其中引《诗》最具代表性,在引用逸诗方面有其鲜明的特征。

(一)文学性

李善为《文选》做注时,整个注本文学性极强,其中逸诗功不可没。例如,“翘翘车乘,招我以弓。岂不欲往,畏我友朋”第一次引用是对谢宣远的《于安城答灵运》中的“量己畏友朋,勇退不敢进”[1]P630进行的解释,对于这句话的解释《晏子春秋》中的“上士难进而易退也”[2]对其进行解释,主要针对后半句。在《诗经》中并未对该句或者某词进行解释。而选择用逸诗“岂不欲往,畏我友朋”作为对这句话的主要解释,所谓古代聘士以弓,言虽贪显命,惧为朋友所讥责。勇于可退而进甚难。这句话的背景、语境、基本含义都与逸诗有着相似之处,最重要的是这句话的文学性是很符合注本定位,所以该句逸诗有其无法代替的意义。

第二次引用是在解释《卢中郎(感交)谌》的“更以畏友朋,滥吹乖名实”时。对于这句话的较详细的解释出于《韩子》:

宣王死,文王即位,一一听之,处士乃逃。一曰:韩昭侯曰:吹竽者众,吾无以知其善者。田严对曰:一一听之,乃知滥也。名实,已见上[3]

这讽刺了混入内行,冒充有本领而无真才实学的人,滥竽充数的人总会露出马脚的。而逸诗“翘翘车乘,招我以弓。岂不欲往,畏我友朋”更是在具体的语言表达上更加相似,对于其文学性的表达更有帮助。

再例如,逸诗“虽有丝麻,无弃菅蒯。虽有姬姜,无弃憔悴。凡有君子,莫不代匮”的引用充满了文学色彩,语言简练,蕴含丰富的生活哲理,富有艺术感染力,能够起到一言穷理的作用。诗中的名物丝、麻、营、蒯,古人用以编席、鞋、绳索等,在这比喻上等料、下等料都具备。诗中的姬、姜,作者用以代美女,此诗告诫人们虽有精细之物,粗物亦不可弃,不能因美者抛弃不美者。诗歌用对比映衬的手法,流畅的格调,用意深远的概括了丰富的社会现象和社会生活。

(二)古朴性

《诗经》305篇,雅颂主要是文人所作,国风中大量作品是民歌,但也由宫廷太师们加工而成,充满文采韵味。但逸诗大多是人们口头创作,其中零星片段由文人而作,引用过程中修改痕迹小,所以逸诗保留着原始先民们的时代印记,多是中国最早的诗歌。

很多逸诗表现出古朴性特征,《文选》李善注中引用了很多逸诗,绝大部分都是看中了逸诗的古朴性特征。如《西都赋》记载:

于是既庶且富,娱乐无疆。都人士女,殊异乎五方;游士拟于公侯,列肆侈于姬姜。[1]P9

逸诗注云:

虽有丝麻,无弃菅蒯。虽有姬姜,无弃憔悴。凡有君子,莫不代匮。

《论语》注云: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4]

针对于一个国家富裕的标志主要是从百姓生活中来看。孔子认为一个国家的庶和富是不一样的。“庶”是指人口众多,人丁兴旺。而“富”是指增加财富,经济富裕。一个国家要先“庶”再“富”。《汉诗》注云:

秦地五方杂错,富人则商贾为利,列侯贵人,车服僣上,众庶仿效,羞不相及。[5]

对于《西都赋》,该句有了独特的解释,认为一个国家应地域广阔,人人平等方可安居乐业、国泰民安。综上,我们不难看出李善采用逸诗“虽有姬姜,无弃憔悴也”进行解释,朴素性和易懂性是考虑因素,认为即使有了姬姜(美女的代称),也不能舍弃了贱陋的女子(悴指贱陋的人)。从侧面揭示了一个国家的平等程度与文明程度,不会因贱陋而遭受抛弃,也不会因好看而受优待。引用的逸诗浅显易懂,贴近生活,凸现出一个国家的兴盛发达是通过人民群众的感受来衡量的。

李善引用“翘翘车乘,招我以弓。岂不欲往,畏我友朋”这句逸诗对《演连珠五十首》中的“是以俊乂之薮,希蒙翘车之招;金碧之岩,必辱凤举之使”[1]P1281进行了解释。两句在“翘车”上有相似的含义,都是指“礼聘贤士的车子”,这句逸诗古朴性的重大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逸诗鲜明的古朴性,仅仅16个字能准确得向我们讲述现实故事,很强的典型性,没一句废话。《文选》李善注对于该句的引用继续保留了其古朴性以及先秦诗独特的文学性。

再例如“俟河之清,人寿几何”的意思是“人的古往今来很短促,等待黄河变清是不可能的,比喻期望的事情不能实现”,仅八个字,通俗易懂,却把人类生命短暂,着眼当下的情境描绘得准确传神,这是后世用很多文字都没无法代替的。在《文选》李善注中对这句话的引用共有七处,例如,在解释王仲宣的《登楼赋》中“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1]P137时引用该句,这句意思是“想到光阴的飞速流逝,等待黄河水清要到什么时日”时间易逝,光阴似箭,无奈很多事人是无法选择的。不仅表面含义而且表达哲理上都是相似的,最重要的是这句逸诗的简单易懂古朴性是李善引用该句的主要原因。

(三)不完整性

逸诗流传至今,有的诗由以前的一整首慢慢的变成一段话一句话,完整保留下来的逸诗屈指可数。但是逸诗和《诗经》一样反映了周代的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等方方面面的历史状况,代表了西周至春秋时期诗歌创作的最高水平。即使现存的很多逸诗只言片语,但从引用者的前后文,可了解到逸诗思想的深刻性,影响的广泛性。

《文选》李善注中引用逸诗具有鲜明的不完整性。《文选》李善注引用逸诗,一般会选择某节逸诗中的一句话甚至几个字,可以看出这些逸诗的不完整性有一部分是引用者引用不规范导致的,均各取所需,从而导致很多逸诗现只有一斑片羽。例如,“于是既庶且富,娱乐无疆。都人士女,殊异乎五方;游士拟于公侯,列肆侈于姬姜”的解释,引用的是逸诗“虽有丝麻,无弃菅蒯。虽有姬姜,无弃憔悴。凡有君子,莫不代匮”,而对于《王文宪集序一首》中的“室无姬姜,门多长者”的解释引用的却是“虽有姬姜,无弃憔悴”,对逸诗的引用多是取决于被解释诗句的含义、引用者的需要甚至个人理解。

左太冲的《魏都赋》中记载:

盖比物以错辞,述清都之闲丽。虽选言以简章,徒九复而遗旨。览大《易》与《春秋》,判殊隐而一致。[1]P140

逸诗注云:

九变复贯,知言之选,择来比物,谓属变而还复旧贯,则知言之选,择来比物错辞,物土之叙也。

然而对谢灵运《还旧园作见颜范二中书》中的“知言有诚贯,美价难克充”[1]P631的解释引用的却是“九变复贯,知言之选”。

从李善引用逸诗情况可判断只是零章碎句引用,很少有对于整篇逸诗的引用,无规则约束下的不规范引用导致逸诗总是被选择性需要着。李善在注本中提到《狸首》是一首逸诗,但是并没有对具体内容有所解释和引用。其实从更深远的角度去看待这件事,相传这与“孔子删诗”有较大关系,梁光华学者曾在《也说孔子删<诗>》中强调“尽管孔子删定的“<诗>三百”编定本成为社会公认的流行范本,但是由于上古流行于世的<诗>实在太多,人们也十分熟悉,所以孔子之后春秋至战国时期的文献典籍中,仍然是可以看到不少称引“<诗>三百”之外的上古“逸诗”。”[6]全文运用强有力的古今论据充分证明了孔子删《诗》。另外,逸诗多为口头创作,《诗经》305首多为地位显著的学者所作,毫不意外逸诗被删的概率就更大。

三、《文选》李善注征引逸诗的价值

(一)辑佚价值

《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但并非完全反映出那个时代诗歌创作的全貌。逸诗同样具有古朴的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具有重要的文献学价值与史学价值。逸诗的辑佚与整理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但是从两汉至今从事逸诗辑佚与整理的学者特别少,研究古代书籍中引用逸诗的学者同样很少。而《文选》李善注作为《文选》最重要的注本,影响性和教育性特别广泛,因此《文选》李善注引用逸诗是对逸诗最好的辑佚和整理,不仅让人们对于诗歌源头有着重新的审视和界定,丰富了先秦诗歌的研究视阈,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了人们对于先秦诗歌的认识观,从而进一步的了解到先民的生活生产状况以及上古时期的社会文化。引用逸诗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其辑佚与整理价值。

(二)文学价值

1.社会活动中的实用性

逸诗的文学价值体现在社会活动中的使用,《文选》李善注所引用的大部分逸诗都是春秋时期,人们所用所引的诗,都是当时社会生活和具体历史现象不自觉的艺术再现。例如“虽有丝麻,无弃菅蒯。虽有姬姜,无弃憔悴。凡有君子,莫不代匮。”这句逸诗是治国安邦之策,人们对于美好社会生活的向往的表达,同时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再例如“俟河之清,人寿几何”所表达出的时间易逝,人类在时间面前的无能为力和彷徨无助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人面对时间面对生活的基本态度,人们又会从中找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其次《文选》李善注重要的文学地位,其引用逸诗会引起《左传》《战国策》《国语》等典籍爱好者的兴趣。

2.思想蕴含的丰富性

有学者认为,文学性的诗歌在《诗经》当中主要集中在“国风”部分。我们把文学性的特征的头衔冠于“风”诗上的原因就是因为“风”诗多属于表达劳动生活中的情感,多属于感发情志的作品。通过这些诗歌我们可以看到上古先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场景,可以感受他们的民情风俗与日常的细腻情感。国风中的诗歌大抵都是这种表达人民生活琐事而又充满无限诗意的诗歌,这样的诗歌就真正地具有“文学性”。[7]逸诗和“风”诗一样反映着早期社会的人类思想和生活状况。《文选》李善注引用的逸诗大多反映了当时文化传统中的一些人文精神和重德精神,这对于中华民族心理的形成意义重大。

“虽有丝麻,无弃菅蒯。虽有姬姜,无弃憔悴。凡有君子,莫不代匮”这句话较早确立了国家管理模型及国家兴旺的雏形。强调立足百姓感受治国,注重国家的平等与和谐程度,这是初期文明程度的体现。再例如“礼义之不愆,何恤人之言?”的含义是“礼法道义上没有什么过失,何必在意别人的议论”,这句话体现一种通达的观念,只要做好自己何畏人言。部分逸诗多体现人本精神和理性精神,所以逸诗具有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的作用。

(三)文化价值

李善引用的逸诗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文选》李善注中逸诗流传度广,他将真情实感同完美的表达形式结合在一起。在引用逸诗时,流畅贴切表达真情实感,这影响了后代文人也常从逸诗着手抒发感情。

“虽有丝麻,无弃菅蒯。虽有姬姜,无弃憔悴。凡有君子,莫不代匮”是引用较多的逸诗,而后北宋时期的秦观受到影响,在《淮海集》中写道:

此则有司之事,臣所不能知之,亦犹楚人之第,某材可弃,某材可留,皆当付之匠氏,不可问诸邻人也。《传》曰“虽有丝、麻,无弃管、蒯虽有姬、姜,无弃蕉苹”,唯陛下择焉。[8]

这首诗对逸诗的引用真切自然,达到了浑然天成的地步。再例如李善对于“翘翘车乘,招我以弓。岂不欲往,畏我友朋”的引用,语言古朴移易懂,言简意赅,没有一点华丽堆砌的痕迹。而后郑樵曾在《删诗辨》用它举例论述逸诗的文学性:“翘翘车乘,招我以弓。岂不欲往,畏我友朋,如斯等语亦不俚也”,还有宋代陈岩的诗《招贤峰》写到“翘翘车乘力招贤,建业山河五十年”[9],这都灵活引用了逸诗“翘翘车乘”的典型,这足以证明《文选》李善注在我国文学创作中发挥的重大作用。

猜你喜欢
文选文学性
画与理
画与理
毛泽东诗词文学性英译研究
彼得·威德森“文学性”理论的思考
论《阿达拉》的宗教色彩及其文学性
画与理
画与理
《洛丽塔》与纳博科夫的“文学性”
画与理
画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