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二越婢一汤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体会

2019-01-29 04:35李崇进冯智琼杨振亚农志飞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1期
关键词:营卫外感风寒

李崇进 冯智琼 杨振亚 农志飞

(广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农志飞主任医师就职于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儿科临床、科研工作近30年,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儿肺脾系疾病防治研究。在临床中,农老师擅用经方治疗小儿疾病,特别是对于平素体弱小儿患外感发热的治疗,有独到的见解。笔者有幸于2016年9月始攻读农老师的硕士研究生,在日常跟师过程中,获其谆谆教导,受益匪浅。现将农老师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体会进行阐述,以飧读者,并举验案两则以资验证。

外感发热是儿科的常见病,通常以发热为主,体温常很快升至39℃以上,常兼有咳嗽、鼻塞流涕、喷嚏、头痛等表现[1]。其常为感受六淫之邪引起,小儿肺脾肾常不足,加之寒暖不能自调,饮食不知自节,更易受六淫之邪侵袭而患病。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常由于病毒及细菌感染所致,但绝大多数为病毒感染引起[2],所以对于上呼吸道感染绝大部分不需要抗生素治疗[3]。目前对于病毒感染尚无特效药,因此对于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发热,常予非甾体类药物退热处理为主。然而对于小儿外感发热,因用阿司匹林导致瑞氏综合征的报道临床并不少见,严重的可造成死亡[4],并且应用其它退热剂也有发汗过多的危害。因此,中医辨证论治小儿外感发热尤为必要,《伤寒论》中对于外感发热的治疗,可汗不可汗有着严格的区分,并阐述了误汗的严重后果。小儿外感发热,中医常分为外感风寒、外感风热、外感暑湿及外感风温证[5]。治疗上常予中药内服、中药外洗[6-7]、刮痧[8]、捏脊[9]、推拿[10]、穴位刺血[11]、穴位贴敷[12]、中药灌肠[13-14]等治疗,均取得一定疗效。而农老师常以中药内服治疗小儿外感发热。

1 小儿外感高热病因病机

引起外感发热的外因常责之于感受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之气,导致营卫失和,脏腑阴阳失调,出现体温病理性升高。而六淫中以风邪为主,因外感发热的病机最终以阳胜为主,即所谓“阳胜则热”。而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所以风邪常相兼它邪而为病,如风热、风寒、风湿热等。外因常因季节、地域等的不同而稍有差异,如夏天多暑及风热,冬天多风寒等。但现在夏天也不乏风寒者,此乃今人夏天多贪凉,加之风扇及空调的普及,室内外温差过大,外感风寒也就是“伤寒”反而越来越多了。内因则责之于卫外不固,肺为华盖,肺为娇脏,主皮毛,开窍于鼻,外感之邪侵袭人体多从体表或口鼻而入,小儿生理上肺脾常虚,肾常不足,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也可称之为稚阴之体;而功能上的尚未完善,又可称之为稚阳之体,因而肺叶娇嫩,卫外不固,加之寒暖不知自调,饮食不知自节,使得小儿更易受外感之邪侵袭。由于小儿的这种稚阴稚阳之体,不耐寒暑,在人为的风寒坏境下,寒热交替,衣着未备,更易感触风寒之邪,发为高热。小儿外感常常风邪夹杂寒邪为病,风寒之邪外袭肌表,卫阳被伤,温煦失司,故见恶寒。小儿发热初期可见四肢发冷,继而高热,若感于风邪为主,风伤卫阳,卫阳因抗邪而浮盛于外,故发热。风主疏泄,致营阴外泄而见汗出,若感于寒为主,则外寒束表,表闭阳郁,阳气不得宣泄而发热,往往热度较高。因此小儿发热常高达 40℃,而四肢尚不温,多为外感风寒所致,冬则伤于本气自然之风寒,夏则伤于风扇、空调等人为之风寒,故小儿发热于外感风寒多见。

2 治法方药

农老师多年来一直潜心研究历代医家论著,尤其对《伤寒论》颇有研究,临床上结合自身多年临证经验及对小儿生理病理的认识,对小儿外感发热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于平素体质虚弱的患儿外感风寒,高热不退时,治疗上既要考虑扶正(稚阴稚阳之体,不可峻猛发汗),而又要透邪清热,因而采用桂枝二越婢一汤治疗,以达调和营卫,扶正祛邪,宣透风寒,清解郁热的目的,临床疗效显著。

桂枝二越婢一汤出自《伤寒论》第27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此方历来颇受争议,皆因原文“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之解。农老师认为小儿乃稚阴稚阳之体,气弱血少之躯,气弱血少则脉微弱,稚阳虽为阳仍弱小,即为原文所指。结合该方组成,用于小儿外感风寒之高热,尤为贴切。原方组成如下:桂枝(去皮)、芍药、炙甘草、麻黄各十八铢,生姜二十六珠(切),大枣四枚(劈),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桂枝二越婢一汤实为桂枝汤与越婢汤的合方,但用量均较两方的原量轻,以其用量为桂枝汤二份及越婢汤一份合而为之故而得名[15]。方中麻黄、桂枝、生姜均辛温解表,三药同用,可达发汗解表,宣散营卫邪热,透热外出之功;配伍石膏,既可清郁热,又可以其寒凉之性制约麻、桂、姜之热,使发汗勿过;芍药益阴和营,与桂枝同用有调和营卫之效,与石膏相合,则可清泄营卫郁热,养阴生津;炙甘草甘平,在此方中配桂枝、生姜、大枣既可辛甘化阳,又可调和诸药,与白芍、大枣相配尚可酸甘化阴。故本方诸药共奏宣散解表,清解郁热,调和营卫之功,意在扶正以祛邪,药量为麻桂诸剂中最小者,同时又能透邪清热不伤正,可见用之于小儿尤为适宜。本方为组合方,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此方解热效果较单用桂枝汤或越婢汤尤善[16]。

3 典型病例

案1患儿吴某某,女,3岁,就诊日期:2016年9月3日。因发热 5天就诊。家长代诉:平素体弱易患病,5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发热,最高体温 39.5℃,鼻塞、流清涕,无咳嗽,无气促,无恶心呕吐,无腹泻,无抽搐,纳寐可,大便少、小便较平素少,稍黄。病后在当地医院就诊,查血常规未见明显异常,予“布洛芬”口服退热,静脉点滴抗生素等药物,期间热退,但反复,为求进一步治疗现来门诊就诊拟住院治疗。刻下:发热(39.1℃),鼻塞、流少许清涕,轻咳,余无不适,纳稍少、寐尚可,二便正常。查体:神清,精神可,咽稍红,扁桃体Ⅰ°大,无脓点,舌淡、苔白,脉浮弱。心肺查体未闻及异常。根据临床表现诊断为“外感发热”,证属风寒袭表,表郁化热,拟解表透邪,清解郁热为法,方用桂枝二越婢一汤加味。且因一般情况尚好,予门诊观察治疗。处方:桂枝 5 g,白芍 5 g,生姜 10 g,大枣12 g,炙甘草 5 g,麻黄 5 g,生石膏 15 g,陈皮 5 g,蚕砂5 g,竹茹5 g。3剂,水煎服,每日 1剂。嘱其清淡饮食,忌生冷油腻之品,期间若高热,可间隔3小时服药1次。3天后复诊,家长诉服药1剂后热退,第3天鼻塞好转,期间未服它药,余无不适,纳寐可,二便正常,病痊愈。

案2患儿陈某某,男,4岁8个月,家长代诉:患儿为早产低出生体质量患儿,平素体弱多病,每季感冒2~3次。2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9.8℃,流清涕,轻咳,无呕吐,无腹泻,无抽搐,纳寐欠佳,大小便正常。病后自行服用“布洛芬、小儿柴桂退热颗粒”后热退,但反复。现来门诊就诊,症见:发热(39.0℃),流清涕,咳嗽,无恶心呕吐,无腹泻,无抽搐,纳欠佳,夜寐烦躁,大便3天未解,小便正常。查体:神清,精神可,咽红,扁桃体Ⅰ°肿大,表面无脓点,舌尖红、苔薄白,脉浮弱。心肺腹查体未见异常。四诊合参,诊断本病为“外感发热”,证属风寒袭表,治拟解表退热为法,方用桂枝二越婢一汤加味。处方:桂枝5 g,白芍5 g,生姜 10 g,大枣 12 g,炙甘草 5 g,麻黄 5 g,生石膏 15 g,陈皮 5 g,蚕沙 5 g,竹茹 5 g。3剂,水煎服,每日1剂。嘱其清淡饮食,忌生冷油腻之品,期间若高热,间隔3小时服药1次。3天后电话回访,家长诉服药1剂后热渐退,2剂痊愈,期间未服它药,尚偶有咳嗽,痰少,余无不适,纳寐可,二便正常。

4 小结

桂枝二越婢一汤为治疗表郁轻证的代表方,桂枝汤解肌,退热调和营卫,越婢汤宣肺泄热,散水消肿,两方相合可宜肺解表,兼清肺卫郁热,使表邪去而郁热清,则诸证自除。对于平素体弱的小儿患外感发热,此方尤其适宜。有学者认为从现代中医角度分析,此方适于虚人外感,属于“扶正解表”的范畴[17]。而傅瑞年[18]则认为本方为退热剂,非发汗剂。而导师在临床上发现平素体质虚弱的小儿患外感发热时应用此方,屡获良效,且退热时出汗少,正应了原文中的“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在用药上常按原方比例用,重用生姜、石膏,原方生姜二十六铢,石膏二十四铢,桂枝、芍药、麻黄、甘草各十八铢,大枣4枚,生姜用量最大,取其辛以散表寒和肺卫,得枣之甘以养心营,姜、枣、炙甘草合之以调营卫,建中气,扶正气。但考虑生姜辛辣,小儿难以服药问题,生姜用量改为较石膏小五克。该方为伤寒论麻桂剂中麻桂用药量最轻之方,相当于姜枣汤的加强版,并加石膏清热,故该方应用于小儿稚阳之体而复感风寒,热多寒少之时,安全有效。清·尤在泾《伤寒贯珠集》[19]曰:“桂枝二越婢一汤,本无热证而加石膏者,以其人无阳,津液不足,不胜桂枝之任,故加甘寒于内,少变辛温之性,且滋津液之用。而其方制之小,示微发于不发之中。”两方合用,可作为治疗体虚易患外感发热患儿的基本方,但临症上尚需灵活应用方能获得佳效。

猜你喜欢
营卫外感风寒
基于营卫理论对中医护理的初步探讨*
《黄帝内经》对周围神经病的认识及启发❋
冬读古诗御风寒
感冒,要分清风寒还是风热
感冒,要分清风寒还是风热
论营卫与气血关系❋
王新志教授论张仲景营卫观*
刘永业主任中医师治疗顽固性外感头痛经验
宣肺止咳汤治疗外感咳嗽临床观察
大蒜水治风寒咳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