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医精诚与工匠精神的关系及现实意义

2019-01-29 04:35张宝华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1期
关键词:孙思邈医术医德

张宝华

(山东省临沂卫生学校中医药教研室,山东 临沂 276000)

1 孙思邈与大医精诚

孙思邈是隋唐时期著名的医学家,被称为“药王”。《大医精诚》是他关于医德医术的专篇论著,是孙氏医德思想的集中体现。一经问世,被历代中医从业人员引为医德经典而奉行之。被后世称为“东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孙思邈也与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希腊)和盖伦(罗马) 并称为世界三大医德名人[1]。

2 《大医精诚》与工匠精神的关系

在文中,孙思邈主要论述了医德、医术的内容,要求为医者要“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对待患者要“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这正与现代热论的“工匠精神”不谋而合。“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作品要精雕细刻,反复琢磨、推敲,力求完美。体现出敬业、乐业、持久专一的特点。其内涵是对技术要“精益求精、职业敬畏、严谨求真、耐心恒心、敬业奉献等”[2]。“大医精诚”如何体现“工匠精神”,具体论述如下:

2.1 体现精益求精 追求极致的精神《大医精诚》所体现的医德思想第一要“精”,即要求中医从业人员要有较精湛的医术。对医术要“精益求精”,“医方之难精,由来尚矣……。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其不殆哉”。这些论述都强调了“医术精”的重要性。医乃仁术,习医者要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医疗技术水平,才能获得好的临床疗效。并且指出了提高技术水平的方法:于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经验,于丰富的医药典籍中获取知识,理论与实践结合,才能正确的遣方用药。“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孙思邈在《大医习业》中也谈到:“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疏注》……”否则就会“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殒。”还指出“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於医道者矣。”“又须涉猎群书……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孙氏的治学思想正体现了“工匠精神”对技术的要求: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极致、尽我所能,将产品做到尽善尽美。二者意义上是一致的。

2.2 体现严谨求真 敬业奉献的精神《大医精诚》所说之“诚”,是为忠诚,诚信,忠于医道,诚于患者[3]。要对求医者具有高尚的医疗道德。要同情患者。“见彼苦恼,若己有之,身心凄怆”,感同身受。对患者要“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要“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要有奉献精神。对患疮痍下痢,臭秽恶疮者“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要“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对待疾病,要有严谨求真精神,做到“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新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学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俊快,邀射名誉”。这些,都是和“工匠精神”的“求真务实,敬业爱业”的精神相通的。

2.3 体现淡泊名利 无欲无求的精神 在《大医精诚》中,孙思邈要求习医者不要追名逐利,即使到患者家中,也要“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所似有所娱;珍馐迭荐,食如无味;醽醁煎陈,看有若无”,做到“非礼勿听,非礼勿视”,要理解患者及家人的痛苦。“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要专心致志的考虑病情,做到“安神定志,无欲无求”,“但作救苦之心”。“工匠精神”就是要求人们不讲究金钱、地位、权利和享乐,坚持不懈、精益求精的做好自己的职业[4]二者不谋而合。

3 《大医精诚》的现实意义

《大医精诚》作为现代医生人文素质修养的经典教科书[5],其思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精”;第二是“诚”。孙真人以大量的篇幅论述了“精”“诚”的重要性,医术要精,对患者要存仁爱之心,要怀仁慈恻隐之心,孙氏的医德思想对唐以后医家有重要意义,尤其对现代临床和教学,意义更大。

3.1 要把诊治疾病当成事业而不是职业 事业是指人们所从事的,具有一定目标、规模和系统的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经常性活动。事业是一个人可以一辈子为之所奋斗的,终其一生去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坚持不懈的努力。而职业是一个行业,是从业者通过出卖劳动力获取生存资料的手段。医疗行业是一个关乎人的生命的行业,要求从业者富有爱心,仁慈之心,责任心。还要对所从事的专业有着强烈的兴趣,干一行、爱一行、钻研一行,对技术要精益求精,爱岗敬业,诚实守正,不断创新。努力成为本专业的佼佼者。而不是把做医生当成谋生的手段。要有“工匠精神”,敬业爱业,对所从事行业要心存敬畏,不使之出现一点瑕疵,把诊病治病做到尽善尽美。

3.2 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当代医疗从业人员,大部分在中国传统道德引导下,有着良好的医德。但在近年来,由于受到“有偿服务”“体现价值”“追求实惠”和“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思想影响下,个别医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发生了变化,从一个治病救人的白衣天使变成金钱和名利的奴隶,医学成为了他们获取财务与名声的工具。孙思邈一生淡泊名利,专心医学,从18岁开始学医,悬壶济世,坚辞唐朝政府授予的官职,深入民间为百姓服务。因此,对临床医生和在校医学生要进行医德教育,学习孙思邈的“精”与“诚”的精神,积极践行“工匠精神”,要讲奉献,不追逐名利,不讲究金钱、地位、权利和享乐,重新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3.3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医医关系 近年来,由于社会信任的缺失,患者对医疗的期望值过高、医学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使医疗事故、医疗纠纷频频发生。但是,有些却是因为医生主观上对患者病情不重视,诊断不详细,甚至是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低级错误。导致严重的医疗事故。如2011年11月发生在广东佛山南海红十字会医院的弃婴事件。更有甚者,有的人穿着医生的外衣,做着与医德背道而驰的事情。如2013年陕西富平县产科医生张淑侠有偿贩卖婴儿案。这些都是由于从医者缺乏基本的医疗道德所致。《大医精诚》强调以人为本,要以仁爱之心对待患者,以精专的医术,仔细认真的诊疗,以乐于奉献、不计个人得失、无欲无求的心态来对待疾病,以广博的爱心平等的对待每一位患者,医患之间存在良好的沟通,信任就不难建立,医疗事故及伤医事件将会大大降低,良好的医患关系自然能够形成。《大医精诚》还强调:“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这段话明确指出,作为医生,要互相尊重,相互团结,不可同行相轻,以犯“皆相嫉害”的现象。孙思邈的思想有利于医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

4 结论

孙思邈撰写的《大医精诚》,开创了医德论的先河,强调了为医之道的“精”与“诚”,并将二者完美结合,称为自唐以后学医者必学的规范,历代名医无不谨守“大医精诚”,以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为民造福。时至今日,“大医精诚”仍不失其教育意义,面对众多的患者,复杂的病情,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重温《大医精诚》,体会孙思邈的医德精神,完善自我内在修养,以病人为中心,普救众生、贵义贱利、严谨守真,勤求古训,让患者感受到医生的慈爱之心,赢得患者的理解与信任,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2010年,在全国医药卫生系统表彰大会上,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克强指出:“医乃仁术,大医精诚,是我国医疗界的传统美德,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当继承发展。广大医务人员要加强医德修养,注重人文关怀,提高专业技能,增强服务本领,努力为人民看好病,服好务。”[6]2016年3月在做《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提出“工匠精神”,号召各行各业要具有“精益求精、求真务实、坚守奉献”的精神理念,既重视技能,也重视道德品质,“工匠精神”与《大医精诚》的思想不谋而合,是《大医精诚》完美的诠释,精炼的总结。

猜你喜欢
孙思邈医术医德
孙思邈巧用大蒜治痢疾
医学生医德意识教育问题分析及对策
浅谈基层中医服务工作的开展
中国古老的神奇医术
健康中国视域下医学生医德教育目标优化研究*
论医术与医德的“轻重”
新媒体视域下医学类高职生医德教育
药王孙思邈
从蒲松龄《聊斋志异》的描写看清初的物质文明和生活
药王孙思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