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广新
(辽宁科技大学,辽宁 鞍山 11400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着重强调了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在传承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时,承载着红色基因的文化特质本应深度开发。对新时代大学生进行红色文化的思政教育,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发展要求。指导高校学生端正品行需要以红色历史为借鉴,培养学生正视自身的实践行为,亦然需要借助红色历史的鲜活案例,以红色历史事件中的鲜活人物形象为依托,继而将红色基因传承下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红色文化的积淀,全面提升立德树人质量。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思想先行。红色文化为对高校思政教育的最大价值和意义在于以史为鉴。红色文化不仅是口号、标语、历史事件,更在于其背后的人文价值。这种基于红色文化的深层教育素材,可令学生从历史维度中探寻生命意义,从红色文化中感受时代发展的客观规律,认知新时代发展意义。可从其红色文化根源发掘思政教育范本,让学生了解红色文化在当今社会的真实意义,奠定高校思政教育的文化育人条件。
红色文化中的诸多历史事件展示了革命火焰星火燎原的威力,更有革命先贤前仆后继的坚毅付出。这些红色文化中的鲜活人物与事件,足以提供让高校学生深思自身行为的对照组。当前,受多元文化的影响与干扰,非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念亦不断渗透入高校校园,学生的辩证分析能力有所弱化,重个人利益忽视集体价值的倾向明显。红色文化的最大教育意义在于为学生提供一种可对比的教育资源。以人为镜,可以让学生认知到自身行为的偏差与消极影响,进而形成集体利益的价值导向性认知,为高校思政教育丰富教育素材。
但在教学实际中,却仍有差强人意之处。首先存在着认知误区。红色文化的教育积淀是一种文化渗透,需要在思政教育中深度剖析。如果只是单纯地以其为教育素材,而不加以权衡、分析、解读、验证,实则是一种不完全的诠释,对学生的影响力和干预效果也会有所弱化。其次是存在着感受匮乏。在思政教育中渗透红色文化资源,要达到实效,则必须加强学生的感受性和体验度。但由于红色文化与学生现在的人生轨迹距离感很大,学生很难感同身受红色文化的真实意义,这也是高校思政教育渗透红色文化资源的一大难点。最后是践行困难。红色文化资源的渗透需要在实践层面上予以再度认知,开展实践活动的意义在于强化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正面理解。然而高校思政教育开展红色文化的线下活动较为困难,缺乏实践导向的红色文化教育也难以激发学生的真实体验。那么学生所形成对于红色文化的主观认知,也必然是有所缺失、并不全面的个人理解。这对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广泛渗透,获取更为积极的育人成效产生阻力。
红色文化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党和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及价值取向,具有鲜明的先进文化特质。高校思政教育在渗透红色文化的过程中,需要考量其红色文化的价值维度,是否与本课程的教学重点相互支持。当红色文化对本节课程所主张的政治观点有所借鉴意义时,其可利用价值也会更高。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红色文化历史题材内容都对思政课堂产生支持作用,需要进行对比性分析,再推敲和定夺所选红色文化资料的匹配度,进而度量与甄别,选用切合课程需要与学生学情的红色文化资源。
渗透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目标,是引导学生树立新时代责任感。这种新时代的思政教育发展诉求,要求红色文化资源不仅需要具备正面教育意义,还要能将学生的思考维度拉回现实,如果无法以当前的历史使命为前提,那么思政教育所渗透的红色文化资源也会存在应用不当的问题。故此,红色文化的育人基点在于辅助学生从历史维度中探索和发掘红色基因在当前社会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并身体力行地运用到实践维度之中,延续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的感召力。
体验红色文化的生命价值是思政教育必须完成的教育使命,并在实践维度验证学生是否产生了行知合一的自我反省与认知。思政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红色文化的行为导向,并在现实社会深度发掘实践红色文化行为的具体方法。只有学生能够积极践行红色文化,才能证明红色文化的渗透达到了立德树人的思政教育目标,才能鉴证高校思政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
把握当代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情感理解,引导大学生对红色文化作出正确判断,是高校思政教育渗透红色文化资源必须思考的关键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仍然需要以课堂教学为主体路径,在课堂之上将大量红色教育内容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对红色文化产生正面的理解与认知。但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而红色文化资源的内容又非常丰富,因此有必要开发课余时间的辅助路径。这一辅助路径中,需要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由学生自学、积极探讨、共同研究、深刻体验,以对红色文化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认知。可通过组建红色文化社团,推广红色文化,让红色文化能够在高校校园掀起广泛探讨和学习的热潮,让红色基因潜移默化地渗透到高校文化之中。
高校思政教育渗透红色文化,需要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一教育过程中,仍然需要以理论认知为优先路径,在学生能够掌握理论方法之后,才能进一步扩充实践路径。红色教育旨在塑造学生的良好品德,培养高校学生成为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一代新人。基于这样的教育方向,在渗透红色文化资源之后,需要广泛开展相应的红色文化活动,在实践活动之中历练学生的思想品行。高校思政教育需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关的实践育人基地,并以此为依托,让广大师生走进知识、文化、教育三位一体的红色文化第二课堂,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与吸引力。也就是说要充分利用理论导向为宏观抓手,实践活动为教育载体,从博大的红色文化资源中提炼教育点和实践路径,形成高校思政课堂的有机对接。
高校思政教育在渗透红色文化的过程中,需要尽量选择实体路径为优先渠道,在实践性较强的教育活动中,增强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感知与体验。各个高校可以在校园景观、校报校刊、宣传橱窗、文化走廊、校园广播、学生社团等校园文化建设中,组织学生完成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学术报告、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一系列实践活动。多数地方高校采取了大量的红色资源发掘措施,结合地方红色资源的线下实体,开发出虚拟路径和实体路径。当实体路径并不完善时,需尽量依靠虚拟平台作为衍射红色文化的基础单元。可在微信、微博、校园网络品台、公众平台等虚拟平台媒介中,广泛传播红色文化,以增强高校红色文化的影响力、传播力、感染力,让学生能够参与其中并增强体验效果。
综上所述,以红色文化资源为教育资料,渗透于高校思政教育之中,需要关注高校思政教育开发红色文化资源的侧重点。在结合各校实际情况之后,延续思政课堂教育的主体路径,同时以课余时间为辅助渗透路径。将理论教学作为优先选择路径,并积极拓展和开发理论教学之后的实践教育路径。同时以线下实体路径和线上虚拟路径的充分结合,有效渗透红色文化资源,采取线下实体路径为优,虚拟平台为替的基本渗透原则。通过打造精品校园文化活动、丰富文化阵地育人功能,让红色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将红色基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增强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渗透效果。令红色文化基因成为当代高校学生的优良品质,乃至健康人格的文化标识,真正运用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思政教育主题,优化高校思政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