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2019-01-29 04:31:29王英伟魏雪晴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中华中华民族价值观

王英伟 魏雪晴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既是我国社会主义价值理论研究取得的重大成果,更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作为一个包含着深刻理论意蕴与强烈实践指向的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需要倡导和弘扬,同时也需要培育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1]从讲话中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否能够取得成效,一个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就是核心价值观能否植根于我国历史文化土壤,能否反映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心理,能否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获得其生命力、凝聚民心发挥作用的重要文化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妥善处理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

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和思想渊源,成为实现中国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有效对接的桥梁和纽带。社会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得以正常运转的基本精神依托,直接参与着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塑造。价值观既是文化的核心问题,也是关乎国家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问题,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必须放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框架下进行具体分析。从文化强国的层面看,实现中华文化的全面复兴有赖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提升。这种文化自觉和自信是对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和发展前景的自觉与自信。从民族复兴的层面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历程必然充满艰辛,需要精神层面的坚实支撑和强力推动。这种支撑和推动力量离不开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积淀形成的强大的文化传统、民族心理和价值观念。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至关重要,不容忽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植根于中国特定的民族文化环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历史文化背景,积极从中汲取营养,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拥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强劲的向心力。

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深厚软实力和重要精神支撑对于解决我国在全面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出现的精神危机问题具有突出优势。在我国的社会转型进程中,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利益主体的日益多元化使各种新生社会问题和矛盾层出不穷,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潜在危机。社会矛盾的凸显和社会问题的多发表明我国社会已经不再是常态社会。这些社会矛盾和社会危机必然表现在社会成员的思想意识当中,形成多种思想观念、多元文化形态、多种价值诉求并存的局面。诸多思想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疏导和整合,将最终导致精神危机,引发整个社会的剧烈动荡,甚至演变为社会失控。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在不同价值追求之间实现平稳过度,在各种文化因素之间达到动态平衡,才能实现对中国社会文化的良好调控。这是中国社会转型期发展的复杂形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出的必然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中华民族所独有的思维模式、道德规范和价值理念,其社会影响力和辐射力早已深入中国社会各个层面和领域。就解决中国社会当下所面临的精神迷失和精神困惑问题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资源和精神传统,是矫正国人思想和行为的一个重要标尺和准则。当前社会所面临的信任危机、道德滑坡、底线缺失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所表征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紧张和矛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比如“中庸致和”、“天人合一”、“与人为善”等思想主张对于调整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矛盾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3]习近平总书记的“四个讲清楚”准确地诠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有必要通过恰当的方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继续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并充分发挥其作用,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由此也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只有根植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土壤,只有对中国优秀价值理念进行概括和提升,才能真正找到广大人民群众最期盼最向往的共同价值目标,才能具有生命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重要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的同时也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和重组,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文化传统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毛泽东就曾经指出:“中国现时的新政治新经济是从古代的旧政治旧经济发展而来的,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在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很多优秀的传统价值理念,特色鲜明的价值规范和评价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在对这些优秀价值理念、观念和规范进行科学概括和提升的基础上形成的。在概括和提升的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国传统价值理念进行了重新概括和解读,赋予了其新的内涵。从富强民主的角度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的是实现中华民族整体伟大复兴的富强,而非中古代仅限于统治阶级利益的富强和壮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强调的民主和古代社会的民本思想也有着本质区别。从文明和谐的角度看,中国古代文明经历了从巅峰到低谷的重要转折,需要重新释放它的魅力。以儒家的和合思想为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和谐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双重扩展。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观念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虽然存在,但由于阶级属性和时代局限性并不能被普遍实施,甚至具有空想的成分。经过改造,这些思想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并成为党和国家的基本治国理念,落实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中国优秀道德传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并和中国社会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其具体内容和要求都被进一步扩展和丰富。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造和重组赋予了其新的内涵和生命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意义重大,成为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现代转型的一个重要动力。

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从实践的角度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不仅是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理论问题,更体现出明显的实践指向。每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都有其固有的传统价值理念,新旧价值观念的转换绝不是类似于库恩科学范式的决裂,而是集继承和创新于一体。任何新的价值观念的建立都不能脱离传统的文化土壤。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良好的认同基础,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途径。一方面,传统文化在我国社会具有深厚的社会影响力,能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广泛的社会认同度。另一方面,我国公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遍怀着温情和敬意,这为我国公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良好的情感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这种紧密关系决定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注意的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绝不是对传统价值理念的表面的、形式上的简单重复,而是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来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及时代特征,才能使传统价值理念更具有现代适应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这需要我们不断去挖掘探寻传统文化中能够和现代中国社会实现有效对接的内容,从而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精神。

猜你喜欢
中华中华民族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北广人物(2020年51期)2021-01-10 11:26:28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10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5:02:00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2:17:28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6:22:44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0:0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