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 鑫 ,宋新刚 ,邓 旭 ,刘 璐
(1.山东交通学院,山东 264200;2.威海市经区科技局,山东 264200)
海洋中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化学、矿物以及动力资源,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以海洋生物资源为例,海洋生物资源占地球生物资源的80%,已发现的海洋生物种类超过21万种,每年可为全球提供30亿t水产品。此外,超过1600种海洋生物可以用于海洋医药研究,是海洋医药开发的宝贵资源[1]。随着陆地资源的日益匮乏,开发海洋资源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然而,传统的粗放式开发模式往往导致资源过度开发、海洋污染等问题,阻碍了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我们亟需创新高效、环境友好的海洋科技,加速传统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新型海洋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布局,实现人类对海洋资源的长久、可持续开发利用。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就是海洋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与传统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相比,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存在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融合了海洋科技元素,是依托海洋高新技术持续创新,进行海洋资源开发活动或海洋相关产品的生产或服务行业,具有很好的可持续性[2];二是相比于陆地资源开发产业,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是周期更长、难度更大、成功率较低,且短期的收益偏低,这些都是制约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桎梏,需要通过不断创新海洋高新技术去突破。
威海市地处山东半岛最东部,三面环海,海洋面积达到11449 km2,海岸线近985.9 km,海洋资源丰富,多年渔业经济指标居全国领先水平。但是,经过多年发展,威海市海洋产业的传统优势逐步弱化,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加速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打造海洋科技创新技术体系,是威海对海洋强国、海洋强省战略部署的有力执行,同时对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安全、促进威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有重大的意义。
美国海洋科技发展处于世界前列,其海域面积达340万平方海里[3],居世界第一位。丰富的海洋资源催生了一系列海洋经济产业,包括近海油气开采、海洋生物技术开发、海洋矿业和海水淡化等,奠定了美国海洋经济繁荣的基础。作为世界上最早开发和管理海洋资源的国家,美国早在1920年就开始商业性的沿海油气开采。随着海洋产业的发展,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建立了国家大气海洋局(NOAA)等海洋产业管理机构,并出台了一系列海洋开发管理政策和规范,为海洋资源的科学利用提供了保障。如在1972年修订了《海岸带管理法》,为沿岸地区海洋资源开发提供了依据[4];在1987年制定了《美国全球海洋科学规划》,涉及包括“全球海洋结构和海洋动力学”在内的九个板块,正式将发展海洋科技提升到全球战略层面,进一步巩固了其在海洋科技创新领域的领先地位。进入21世纪后,美国针对海洋环境污染和资源过度开发等问题,于2000年颁布了《2000年海洋法令》,设立独立的国家海洋政策委员会,负责制定和实施新世纪海洋开发管理政策;2015年发布了《海洋国家的科学:海洋研究优先计划》,逐年增加海洋高新科技研发投入,每年的投资达到270亿美元[5-6]。通过一系列海洋科技创新政策的实施,美国建成了多个世界顶尖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如三角海洋产业园、大西洋海洋生物园、夏威夷海洋科技园和佳瑞特海湾海洋产业园等,在各个海洋科技创新领域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美国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的利好:一是强大的政府推动力,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短期和长期的海洋发展规划,确定海洋技术发展大方向;同时大量投入人力物力,建立完善的海洋高新技术发展服务机构和企业、人才服务体系;二是持续的科研力量支撑,美国拥有全世界顶尖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培养体制,加上巨大的科研经费的支持,能够为海洋科技产业的发展持续提供创新和人才支撑。以1959年成立的三角海洋产业园为例,该园区位于杜克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以及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之间,三所高校雄厚的科研实力为园区的科技创新提供了支撑。经过60年的发展,园区目前研究员超过170人,人才汇集推动了海洋科技的不断创新,从而为园区的发展提供了新鲜活力。
日本是一个陆地面积仅为37万km2的岛国,土地资源极为贫瘠,但是日本拥有450万km2的海洋专属经济区[7],是一个“以海立国”的海洋强国。依靠丰富的海洋资源和高新技术,海洋产业成为日本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型产业。近几十年来,除了海洋渔业和海洋造船工业等传统海洋产业的发展,日本在海洋高新技术领域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步,包括海洋信息技术、海水淡化、海洋再生能源开发和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等,海洋科技创新指数高居全球前三。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是日本海洋高新技术发展的根本,陆地资源的匮乏使得日本从20世纪60年代就着重向海发展,先后出台了《深海钻探计划》《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21世纪海洋发展战略》和《海洋基本规划》等一系列前瞻性的海洋政策性文件,推动海洋经济发展转型,从以往的扩大海洋开发面积向更高科技含量、更高效率的新型海洋产业转变。通过建立分工明确的海洋管理机制,形成综合协调管理和行业管理两个机构,切实推进海洋高新技术的开发[8]。此外,日本海洋科技研发的经费投入也在不断提高,从1981年的393亿日元增长为2002年的964亿日元,二十年间增长了1.45倍[9]。一系列举措都促进了日本涉海产业化的聚集和人才的培养,同时也推动了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形成和发展,神奈川海洋科技中心是其中的佼佼者。不同于美国的三角产业园区,神奈川海洋科技中心是一个完全由国家主导的产业项目,以神奈川海洋资源为基础,彻底改变原有的以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从粗放式发展向知识密集型发展转变。但是,这种完全由政府主导的高新产业园区存在一定的弊端,由于享受政府项目支持,缺乏竞争机制,导致创新能力和活力下降,这是我国在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中需要避免的。
澳大利亚海岸线长度超过2万km,广阔的海岸带和海洋为澳大利亚带来了丰富的海洋资源,海洋产业的发展具有天然优势,海洋石油开采、渔业开发和船舶建造等海洋产业成为澳大利亚的支柱型产业。据统计,海洋产业经济对澳大利亚社会经济的贡献率高居世界第一,达到8%[3]。借助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加上先进的管理模式,以及雄厚的海洋科研力量,澳大利亚多个海洋科技创新产业处于世界领先水平。1997~1998年,澳大利亚政府先后颁布了《澳大利亚海洋产业发展战略》《澳大利亚海洋政策》和《澳大利亚海洋科技计划》,并成立了海洋管理委员会、海洋政策科学顾问组、海洋产业和科学理事会,综合管理海洋产业发展并落实各项政策的实施[10],旨在进一步加大政策倾斜和投资力度,加速海洋高新技术的创新研发,将其重点放在了海洋生物技术、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技术、海洋可再生能源技术、深海探测技术等对海洋经济发展有显著推动作用的前沿技术方面,从而全面推进海洋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澳大利亚的海洋产业园区均依托重要海港,为园区企业提供完善、全方位的服务,为产品仓储、物流贸易、人才流动等提供保障。典型的有弗雷泽海岸海洋产业园、思波特海洋产业园和布里斯班海洋产业园。
相比于美国和日本等国家,我国海洋高新技术产业起步较晚。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海洋强国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我国逐渐加强了海洋科技和海洋经济领域的投入力度。2003~2017年期间,先后出台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国家“十一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全国科技兴海规划(2016~2020)》和《“十三五”海洋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对海洋科技提出总体要求,确定了未来中国中长期海洋科技发展的重点方向:“发展海洋科技,着力推动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建设海洋强国必须大力发展海洋高新技术”“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突破制约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生态保护的科技瓶颈”“要搞好海洋科技创新总体规划,重点在深水、绿色、安全的海洋高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尤其要推进海洋经济转型过程中急需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海洋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海洋经济总量持续增长。据统计:我国海洋生产总值在1979年为64亿元,占GDP总量的1.6 %,到了2018年,海洋生产总值增长到83415亿元,占GDP总量的9.3%,在39年间总量增长了1303倍,增长速度惊人[3]。与此同时,国内建立了一批优秀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包括天津塘沽海洋高新区、青岛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和深圳市东部海洋生物高新科技产业区等。学习这些海洋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经验,分析他们的发展优势,结合自身情况,对威海市发展海洋高新科技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天津塘沽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6月,1995 年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是天津滨海高新区“一区四园”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唯一的以海洋科技为特色的国家级高新区。成立以来,天津塘沽海洋高新区依托环渤海区位和丰富的海洋资源优势,秉承“智慧海洋、创意海洋、高端海洋、美丽海洋”建设理念,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和科研团队密切合作的创新机制。园区聚集了海洋信息、海洋智能装备、海洋医药、海洋石油和海洋工业等一系列海洋创新资源,建立了一批产业创新平台,加速了区域科技成果转化,迅速带动天津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天津塘沽海洋高新区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的优势。一是优越的地理位置。优越的地理位置是天津塘沽海洋高新区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园区地处滨海新区与天津市区的连接轴和京津高新技术产业轴的交汇点,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同时,天津作为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是我国海洋科技产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拥有深厚的海洋发展底蕴,海洋化工和造船工业等海洋科技产业基础雄厚。二是园区建立了完善的创新体系。完善的创新机制是聚集创新要素和创新主体、发挥创新辐射带动效应的保障。天津塘沽海洋高新区通过构建知识创新体系、产业创新体系、服务创新体系和政策支撑体系,链接全球、全国的海洋科技企业和科研人才,提高园区海洋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效率,将天津塘沽海洋高新区打造成我国海洋创新基地。
青岛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带的龙头城市,有着海洋科学城的美誉,多年来,青岛不断创新海洋高新技术,大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在海洋生物、医药和造船等领域都取得了瞩目的成绩[6]。报告显示,2017年青岛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占全市经济生产总值的1/4,达到2909亿元,占山东省的比重达到20.8 %。蓝色硅谷作为青岛的“海洋科创大脑”,在海洋强国战略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蓝色硅谷是国内首个以海洋高新技术创新和成果转换为发展导向的特色产业聚集区,包括国家海洋实验室、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等多个重点项目。蓝色硅谷以创新海洋高新技术、健康可持续发展海洋经济为宗旨,覆盖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海洋新材料和海洋新型设备等发展领域。蓝色硅谷发展的最大优势在于海洋科研支撑和区位优势。一是海洋科研支撑。青岛是我国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拥有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所和水科院黄海所等国内外知名海洋研究机构,涉海科研人员约5900人,涉海院士18人[11],覆盖海洋生物、海洋药物、物理海洋和海洋地质等多个领域,为打造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奠定了基础。另外,青岛每年有1000个左右的涉海研究项目,国家“863”项目中,有超过三分之一在青岛各科研机构执行。二是区位优势。青岛处于中韩自贸区的前沿区域,是海陆丝绸之路交汇点,是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向东部沿海延展,促进海上丝绸之路向中西部地区拓展,打造环太平洋地区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重要交通枢纽。同时,青岛港是我国第二大外贸口岸,为国内外合作交流打开了更广阔的窗口。
威海市作为山东蓝色半岛经济区的核心区,是全国海洋大市,区位优势和海洋资源优势显著,海洋产业发展门类齐全,涵盖海产品加工、海洋生物制药、海工装备、海洋新材料、滨海特色旅游等产业。2018年全市实现海洋生产总值1012亿元,海洋产业已经成为威海市的支柱产业。但是,威海海洋产业发展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缓慢、海洋开发利用层次有待进一步提升、海洋经济增长方式有待转变、海洋科技研发设计和创新能力较为薄弱、海洋经济仍以传统产业为主等。因此,威海市结合“一带一路”“海洋强国”和“中韩自贸区建设”等一系列重大发展机遇,培育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将重点放在了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结构优化上,出台了《威海市“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2017 年》《威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培育壮大千亿级产业集群的实施意见》《威海海洋强市建设总体方案》及三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海洋发展方针政策,提出重点实施“板块引领、产业强海、科技兴海、科学用海、生态护海、开放活海、文化振兴、海陆统筹、优服保障、项目支撑”等十大行动计划,确定2018年至2020年三年间实施涉及海洋装备、海洋生物及健康食品等十大领域的143个重点建设项目,进一步推动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向国际化、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如威海(荣成)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就是威海市推进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典型代表。威海(荣成)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是山东省唯一一处以海洋科技为主题的特色园区。园区以海洋生物高新技术为引领,重点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特色食品和新型材料等领域,对于山东省和威海市的海洋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合理的发展规划和有力的政策扶持,而要做到这两点需要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共同参与。结合前文对国内外海洋产业发展的情况分析,对威海在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提出以下建议:①政府主导发展,政府负责园区基本配套设施的建设,同时要针对园区自身情况,出台相应的发展规划和政策,引导、支持和管理园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团队;②产学研深度合作,科研是推动海洋高新技术发展的引擎,要加强同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加大海洋科学技术研究力度,构建产、学、研相结合和互动发展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同时,争取一批国家或山东省的重点海洋科学实验室、研究中心等落户威海,增强研发实力;③优化入驻环境,建立高效的管理机制以及完善的人才服务和科技创新平台,为入驻的海洋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团队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服务,包括场地和设备支持、项目申报、审批、政策咨询、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以及各类中介服务等,争取国内外企业和科研团队的入驻;④注重集聚品牌,充分发挥威海的区位优势和海洋资源优势,将招商重点放在符合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定位的企业和科研团队上,发挥重点项目的产业集群效应,形成配套生产力,带动地区周边产业发展;⑤设立专项发展资金,政府和园区设立多层次专项引导资金,大力扶持符合园区发展政策的海洋高新技术项目,同时,建立完善的海洋科技风险投资机制,为入驻团队营造放心、和谐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