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 盛乐山
省级工程推进顺利,2018至2019年,全省分别启动实施第一批150个、第二批260个,共410个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今年浙江省政府批准的260个工程,各地都编制了实施方案。各地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完善机制,因地制宜推进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涌现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典型示范工程。
一是蓝色海湾整治行动亮点突出。今年5月,台州、温州两市成功入选二期“蓝色海湾整治行动”项目,获得中央财政奖补资金 5.26亿元。入围蓝色海湾第一期项目的宁波市、温州市、舟山市项目实施总体良好。二是海岸线整治修复顺利推进。今年全省海岸线整治修复任务94.1公里,到目前为止已完成 70.4公里。同时,浙江省还积极探索建立生态岸线、景观岸线和能力提升岸线整治修复效果的评价程序、指标和标准。三是海域海岛整治修复任务基本完成。2010—2015年,中央海域使用金安排全省海域海岛海岸带整治修复项目42个,目前已完成验收项目20个。
《浙江省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三年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全面实施。目前,全省已累计开工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638个、开工率78.7%。严格项目监管,对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做到治理一处、复绿一处、销号一处;通过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与土地复垦基金制度,全面完成治理备用金退还、转存基金等工作;扎实推进绿色矿山创建,切实加强新设矿山修复治理监管,彻底遏制了乱采乱伐的状态,有效消除了千疮百孔的局面,全省矿山环境得到根本性好转。
一是项目推进总体顺利,达到了阶段性预期目标。二是省级建立例会推进制度,市县建立工作专班制度。浙江省自然资源厅联合省财政厅、省生态环境厅联合印发了《浙江省钱塘江源头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资金管理办法》,省自然资源厅等六部门联合拟定了三年行动计划和项目管理办法,管理制度逐步健全。三是试点以来,一批影响生态环境的项目被叫停,一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项目有力有效推进,全社会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在明显增强,钱塘江源头区域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工程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统一修复的要求,组织开展专题研究,编制全省国土空间整体生态修复规划,形成基础性制度性成果。二是着力加强生态修复基础支撑研究。加强基础研究、强化项目监管、确保工程质量,积极探索生态保护修复多元投入机制。三是积极探索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促进生态保护社会成本内部化;深化补偿资金筹集,提出加快建立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益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探索“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有效转化路径。
一是以“空间化、数字化、精准化”为目标,综合运用现代卫星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构建集生态修复项目基本信息、修复指标、工程进度于一体的生态修复项目空间数据库。二是组织开发生态修复项目监管平台。实现项目监管从粗放模糊向精准高效的转变,为科学全面加强生态修复项目监管提供技术支撑。三是加强空间数据库运用,实现生态修复项目全过程留痕、全流程监管,逐步实现生态修复项目监管全省“一张图”。
一是全面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启动第三批项目申报、实施方案核准入库工作,争取达到 200个以上。督促、指导各地完成 2018—2019年度工程实施,做好年度绩效评价,组织做好 2018年第一批工程验收工作。研究制定《关于加强和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管理工作的通知》。继续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治,2020年计划完成农村建设用地复垦2万亩。二是全面完成《浙江省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三年专项行动》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列入清单的811座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验收率要达到90%以上。加强废弃矿山和持证矿山项目空间数据库建设,做好修复和废弃矿山开工状态及交工废弃矿山裸露地表范围监测,确保工程质量。研究制定矿山生态修复长效机制。三是加快推进海洋生态修复。加大海岸线整治修复工程督促力度,及时做好海岸线整治修复工程评审验收,基本完成《浙江省海岸线整治修复三年行动》目标任务。
一是继续做好《浙江省钱江源头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三年行动计划》项目推进,制定《浙江省钱塘江源头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绩效评价方案》,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确保通过中期评估。不断完善工作推进季度例会制度,指导和督促淳安、建德、开化、常山四县(市)扎实做好试点工作。加快建立试点项目空间数据库,强化监测监管,确保项目按期推进、取得实效。二是扎实推进“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加快推进第一批项目扫尾工作。同时,积极推进第二批“蓝色海湾”整治行动项目,完善建设方案、加强项目监管、保障工程质量,确保按期完成任务。三是认真做好国家试点总结提炼。根据钱塘江源头区域试点四县(市)自然资源禀赋特点和试点项目工程情况,总结提炼试点工作推进模式和体制机制,形成一套务实有效的工作推进制度和绩效评价体系;全面总结“蓝色海湾”建设模式、路径和方法,形成全省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政策建议,指导全省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同时,积极争取新的“蓝色海湾”、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项目。
第一,思想认识再提高。要从思想上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精神实质,入脑入心;在行动上自觉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穿到我们的工作中去;在工作中要发扬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作风,确保干一件、成一件。
第二,学习调研再深入。认真学习生态修复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真正沉下去掌握实情、了解民情,拿出破解难题的实招、硬招、高招,切实为基层办实事解难题,为生态文明建设出智慧作贡献。
第三,工作责任再压实。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认真开展生态修复工作中问题检视、整改落实,进一步加强协调、压实责任,倒排工期、压茬推进。
第四,项目实施再细化。要遵循生态系统内在的机理和规律,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增强针对性、系统性、长效性。要坚持实事求是,多从增强生态安全,恢复和改善生态本底,提升生态服务质量角度长远来考虑,杜绝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同时,要重视资料收集整理,确保客观反映变化、显现成效。
第五,年度任务再排查。现在离年底还剩不到一个月时间,各地务必倒排时间、加快各项工作推进。
第六,党风廉政再抓紧。要保持清醒头脑、加强廉洁自律,以“忠诚、干净、担当”的标准,打造“政治强、业务精、敢碰硬、守底线”的干部队伍。要严格项目招投标程序,严格工程监理、项目监管、评估验收等工作,从思想、制度、程序上加以防范和落实,确保党风廉政建设不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