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贾自立
著名作家贾平凹说这样评价他:“有德有才,不为名不为利,较真儿地去干最基本的工作,衰落的秦腔才真的有希望再度繁荣。”
他编写的纪实秦腔现代戏《张明俊》,在第八届陕西省艺术节上演出后,深受广大观众喜爱。
他叫王军武,陕西省文化厅秦腔振兴办公室原主任、一级编剧,现为陕西省唐梨园秦腔影视剧院负责人。
一
王军武20岁时,为了获取第一手创作素材,揣着借来的65元钱,骑着一辆永久牌自行车,风餐露宿千余里,到山西文水县云周西村和昔阳大寨大队去采访。一年后,他捧出两本现代秦腔大戏《刘胡兰》和《大寨之路》。
和一般的秦腔迷不同,王军武不仅喜欢听秦腔、看秦腔,他更希望自己创作的秦腔剧本能够搬上舞台为大众接受。《刘胡兰》的上演,是他秦腔道路上具有标志性的第一步。这个不大不小的成功,不仅让他对自己未来的秦腔道路更加自信,也让他领悟到好的剧本必须来自生活,来自体验。之后,他迎来了自己秦腔剧本创作的第一个小高峰,陆续创作并上演了《铁树开花》《再等两年》《半夜鸡叫》《送水》等秦腔剧。这时的他,就像秦腔艺林中的一棵小树,虽不惹眼,但却在用自己的盎然生机诠释着浓浓的春意。
1973年9月,王军武考入西北大学中文系,开始全面学习文艺理论和戏剧电影的创作技巧。知识视野的进一步拓宽,思维中美学原理的潜入,让他得以在更高的层面上发现和审视秦腔艺术的魅力;另一方面,系统扎实的理论和知识也改变了他以往靠天赋、凭热情去创作剧本的方式,促使他完成了从一个业余爱好者到专业作者化茧成蝶的转换。毕业时,他毅然选择了让自己魂牵梦绕的秦腔事业。
二
1984年3月19日,陕西省振兴秦腔指导委员会成立,即后来的陕西省文化厅振兴秦腔办公室(振兴办)。王军武被有关领导点将出任“振兴办”主任。
振兴秦腔,对王军武来说是一件新事情,毕竟这不同于剧本创作,既需要对秦腔发展规划有相当认识,还需要有一定的战略眼光和行政领导能力。初期工作,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啥补啥”的实践过程。发现青年演员青黄不接,就于1984年10月举办了青年演员调演,全省各地市、省直院团的64名青年演员参演,现在活跃在秦腔舞台上的不少名角都是那时涌现出的新秀。觉得剧目老化,节奏跟不上时代了,又抓了新创作和艺术革新,1985年搞了五台实验剧团的新剧目汇报演出,《千古一帝》《卓文君》等就是那时涌现的新剧目,先后进京演出并获得了许多奖项。
秦腔音乐改革,往往事关一个剧种的成败。王军武根据自己多年的秦腔剧本创作经验和实践,对现代戏《于无声处》的一段设计,“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唱腔又好像“泉水冰下”的过程,幽愁暗恨在“声渐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戛然而止,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给观众留下了回味无穷的广阔空间,也显示了秦腔音乐的优美。经过秦腔名家肖若兰的演唱,得到广大秦腔观众认可,成了秦腔中的经典唱段。
拓宽群众自发地组织秦腔唱段演唱比赛,是他振兴秦腔的又一思路。从户县的“甘亭杯”到咸阳市组织了七台职工秦腔演唱、小戏、折子戏比赛,乃至兴平、泾阳、西安、蓝田等地群众演唱活动的方兴未艾到如火如荼,都是组织者目光跳出了原来专业剧团的艺术圈子,认识到解决观众问题是振兴秦腔的另一个途径,不解决观众这个基础问题,都没有人爱秦腔、懂秦腔、看秦腔了,还谈什么振兴秦腔?所以,秦腔的普及成为当时中心的话题。为了调动广大业余爱好者的积极性,以专业带动业余,以业余促进专业,相辅相成,两条战线携手并进,促进秦腔振兴和发展。1991年11月27日至30日在西安举行全省首届群众秦腔演唱大赛,并由省电视台“秦之声”进行现场直播。1992年1月在户县又录播了一台县办群众秦腔演唱比赛,由此拉开了陕西省群众秦腔演唱活动的帷幕,唱红了关中七八个县。
三
2007年元旦,王军武几乎押上了全部家当,牵头成立了民营陕西唐梨园秦腔影视剧院,当时适逢西安市文化体制改革,退休了一批演员。王军武就从中选择了20余人组成了剧院班底,租了几间房子就开始创业。成立当年,唐梨园先后排演大型现代戏、小品、传统戏共20余台。王军武把大的演出团体无暇承担的“建设新农村下乡演百场巡演活动”牢牢抓住,先后深入咸阳、渭南、宝鸡及西安市地区演出133场。2008年,该剧院又排练了《永不褪色的军装》《农家大嫂》《传家宝》《村官麻辣烫》《追鱼》《好军嫂》等,宣传孝道、鼓励学习、表现新农村新风尚的现代戏及一些经典老戏。对秦腔发展的摸索,王军武说:“效果慢慢显现出来了,现在剧院有50人,这两年光房租和人员工资就开了110多万元,到现在收支已趋于平衡。我们的市场定位是:低于省市团的价位,而高于县级剧团的表演水准。剧院的首要任务是生存,然后才能发展。我们的想法是先考虑占领农村市场,然后再回归城市剧场。”
四
已故著名作家陈忠实在他的《痴情如何》一文中,谈到王军武写《荆轲刺秦王》《鸿门宴》这些妇孺皆知的历史故事,这样描述:“军武以全新创作的富有生命活力的展示,行家评论他创作有如下概括:受秦汉唐风影响和黄河文化的哺育,秉承古老的秦腔剧种独具的黄钟大吕,乐府正声的品质,慷慨激昂、悲壮豪放又婉转缠绵的表述风格,纵览其创作的作品浑朴大方、铿锵有力,富有戏剧性和哲理思辨。”
著名学者肖云儒这样评价道:“我感觉他在振兴办默默地却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秦腔在转型中的振兴和繁荣,可以说军武有纪念碑式的功劳,这种精神实在,很值。”
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的导演陈荣霞在咸阳看完王军武编剧的现代戏《花儿为谁开》后,认为题材抓得好,充满哲理性。说王军武是做事高调,做人低调,文如其人,戏如其人。另一位导演则这样评价王军武是“秦腔就是命,命就是秦腔”。
王军武把张明俊的事迹搬上了秦腔舞台,观众看后纷纷表示这出戏太感人了,这就是我们身边的真人真事,老话说得好“听书唱戏劝人方”,多弘扬这些正能量,这才是我们观众的真实需求,才是繁荣秦腔事业的核心力量!
如今,王军武继续为他痴爱的秦腔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