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雨羲 郑艳华 张佳佳 杨晖
贵州医科大学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目前社会各界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越来越重视,其不仅保障了贫困学生的受教育权利,同时也促进了国民素质的提高,对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进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仍然存在相应的问题,因此高校要积极寻找最佳的解决方式,借助精准扶贫政策,提升资助育人工作的最大效率。
教育公平也在一定的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公平,我国是人口大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以及教育水平也存在极大的差异性,我国也出台了相关而对政策与制度来保证教育公平发展,其中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就是保障教育公平的有效方式,借助精准扶贫的政策支持,为高校大学生提供精准的教育帮扶,能够极大的促进我国教育公平,为更多的贫困学生提供教育教学资助。其次,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不仅在资金方面为贫困学生提供了支持,同时还在育人成才方面提供了保障,从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出发,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输送了高素质人才。因此,精准扶贫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对国民素质的提升以及学生德育建设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最主要,同时难度最大的就是资助学生的选择工作,如果缺乏完善的资助机制,那么就很容易导致国家资助资金的浪费,使得资助政策失去公信力,教育公平也就无从谈起。因此,高校要精准选择资助学生,对学生要有全面的了解与掌握,从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情况、个人情况、贫困等级、校内外活动以及消费情况等作出详细的记录,同时还应该积极更新资料库,确保资助信息的完整性与精准性,最终结合评定标准确定资助学生,这样能够极大的提升资助育人工作的质量。
高校资助育人的方式不能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还应该丰富资助形式,促进大学生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提升,引导资助学生提升社会的适应能力,为以后的工作以及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资助育人工作的效率才会更持久、更长远。首先,高校应该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分析与了解,然后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需要资助的不同方面制定出多样化的资助形式。比如:对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申请国家奖学金;对于家庭条件比较差地学生就可以申请国家助学金或者助学贷款等,这样能在一定的程度上缓解家庭以及学生的经济压力。其次,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勤工俭学活动,与学生的专业以及技能相匹配,为学生推荐适合的勤工俭学岗位,既能够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并获得劳动收入,同时还能在社会中锻炼学生的意志,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高校资助育人的主要目标并不是为学生提供经济帮助,而是为了“育人”,教书的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素质,让大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并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人格。因此在精准扶贫的视角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还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引导并鼓励资助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由于经济上的贫困,使得部分资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自卑的情绪,不愿意与其他学生接触,更不想敞开心扉与他人交流,因此,高校资助育人过程中,应该及时帮助资助学生消除自卑心理,解决贫困学生在思想上的困惑,缓解资助学生的心理压力,鼓励其积极参与班级活动、社团活动等,这样不仅能够提升资助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同时还能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提升心理素质,在潜移默化中锻炼其社交能力以及自信心。
结束语:高校资助育人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需要高校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精准扶贫,实现教育公平,提升高校资助育人的公信力。首先,高校应该明确资助育人的重要性,在为学生提供经济资助的同时,还应该重视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促进资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其次,高校应该精准选择资助对象,避免国家资助资金的浪费,同时还应该丰富资助形式,提升资助学生社会适应性。此外,高校还应该强化心理教育,提升资助学生的心理素质,引导其树立自信心,积极融入校园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