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邦辉 曹喆 李欢
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作出重要部署,同年2月,我院与北控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了“北控水务学院”,结合近年来生态环境工程一流特色专业群建设的实际经验,深入分析探讨生态环境工程一流特色专业群与北控水务集团产业链深度融合发展的形式,成立产业学院,校企之间构成发展共同体关系,基本达成合作方所需就是专业教学所向,合作方所有就是专业教学所用的共识,可以有效实现产与教同频共振,缩短供需落差、学用落差。
北控水务学院是教育性与生产性的融合,即教学性生产生态系统和生产性教学生态系统的融合,最终实现利益多赢,具体实施方案将重点构建课程群与技术链、能力群与人才链之间的关联度和资源的共享度[1],深入探讨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的投入机制,高效、长效运行产教融合学院的联动管理和运行机制,教学资源平台的共享和交易机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机制等。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支撑和依据,是实施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加快教材改革与创新,是更新教学内容,推进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传统《水处理技术》教材一般按处理设施的原理分类,缺乏整体流程设计,相同处理对象可以有多种处理方法,学生学完后普遍反映内容较多,缺乏连贯性;课程教学过程中又涉及微生物学、分析化学等多学科的内容,学生知识链脱节时,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实践条件往往存在不足,简单的混凝实验等只能起到验证效果,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作用不大[2]。北控水务学院正在开发《水处理技术》课程标准和新型教材,利用“互联网+智慧水务”,与工业废水处理工职业技能标准相结合,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实习实训,建设与教材配套的专业实训室。
教法改革,核心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为了培养符合行业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使职业院校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相对接,必须改革传统的普通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大胆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教学模式,深化校企联合培养,该课程对接北控水务学院-网络大学中专业职能技术课程,广泛采用项目制、情景式教学,课堂教学设计既适应技术技能培养,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沟通能力与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可以推动课程改革,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提高自信心,通过参与中国生态环境产教联盟举办的“北控水务杯”大学生职业技能大赛,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理解了城市污水处理工艺流程贯通方式,包含设备阀门开关、曝气量调节、加药量调节等,强化了不同污水处理事故的处理能力,如生物池运行方式的调节(AAO、多点进水倒置AAO工艺)、溶解氧异常、滤池冲洗、总磷超标、余氯过低等,提高了正磷酸盐等水质指标测定的规范性和精确性,通过技能大赛提高了水处理技术核心课程的教学质量,加强了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对培养具有“匠人精神”的复合型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
北控水务学院每年定期选派一定数量的专业骨干教师到北控水务下属标杆水厂挂职锻炼,培养“双师”队伍;北控水务每年派遣中高层管理人员或专业技术人员到甲方进行兼课交流;同时,借助中国生态环境产教联盟平台开展智慧水务师资能力提升专项培训,目前培训人数超过10人。
把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结合起来,探索实施1+X证书制度,是职教20条的重要改革部署,也是重大创新。北控水务学院依据国家有关法规和职业标准,已启动生态环境工程领域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认证,充分发挥北控水务学院废水废气及固废治理、生态修复、设施设备运营、市政水务、建筑给水排水、清洁生产、节能管理、安全评价、应急管理、职业危害因素检测、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的集中优势,依据国家职业标准,借鉴国际国内先进标准,体现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要求等,体现社会、市场、企业和学生个人发展需求,开发生态环境工程领域有关职业技能等级标准。
基于产教融合的水处理技术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融合力度不足、保障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集中体现在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欠缺方面,真正要构建共同体关系,还需政府、生态环保产业、北控水务和职业院校共同推动,做到产业、市场、就业和育人整体谋划,形成叠加和溢出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