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世英 沈阳工程学院
2010年国家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2014年出台了培育应用型人才的一系列相关政策,2015年教育部又出台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并且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显而易见,说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备受重视,教育改革更加深入,国家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已经提到议事日程,高教事业的蓬勃发展指日可待。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出现不均衡态势。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成为国家关注点。
大学教育就是把知识的传播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对知识的加工、创新,以及应用,重新整合,并引入应用领域。麻省理工院长曾对人们说过,成功没有任何秘诀,唯一的秘密就是把教学和科学研究相结合,把年轻人引进科研知识领域。现代社会,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升级,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不断出现,企业急需应用型人才。而且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专业知识、有理想信念、有严明纪律,还要有应变能力强、反应迅速、处理实际问题灵活高效,以便能够快速适应社会发展。
每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有几百万人,却出现二种现象,一是大学生毕业难就业,二是用人企业用工荒。纠其原因,就是高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匹配,人才标准不符合市场需求。现在的高校,即使是研究型的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从事科学技术研发与创新的研究型人才仍是少数。经济增长与拥有科学知识的人数应该是正相关的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大批不仅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还要有实际操作动手能力,在生产实践中灵活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助推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加利福尼亚的一名教授,他在一次世界银行的演讲会上分析到,以斯福坦大学为主导的美国硅谷工业园,,在硅谷里有斯福坦大学,在硅谷的附近有伯克利大学,在它们周围有三千余家高科技产业。不仅如此,还有许多研究结构、研究所,当地高校与它们密切合作,相互成就。附近的科研院所、研究结构,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践的基地、场所,给予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实践的机会,更好的开展学校的科学研究,同时企业因高校学生的加入,为企业注入了更多的活力,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有着天然的联系,应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来确定学校的办学方向,精准把握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培养应用型人才。在专业设置方面,地方高校在科学把握区域所需人才的基础上,适时调整专业设置,而不能跟着感觉走,更不能捧着热点设置专业。要挖掘地方特色,实现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大力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好信息服务、教育服务和科技服务。因此,地方高校办学要定位于地方,根植与地方、融入区域经济,在服务于地方的同时发展自己、壮大自己,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地方高校离开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势必影响其长远的发展。办学特色是高校持续发展的源泉。注重特色办学,就是在尊重教育办学规律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差异发展。但不是另辟蹊径。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区域需要,认真筹谋,优化资源配置,彰显办学特色。在专业建设、学科发展、教学研究、科研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新。在校内组织教师积极开展研究讨论,在办学特色方面做足功课,同时深入地区企业,了解企业需求,开展校企合作,强化特色定位,以特色增强办学竞争力,以特色扩大学校在社会的知名度,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首先,要跟踪调查地方产业、行业在经济结构调整,企业发展转型方面的情况,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对所开设的专业进行调整,建立应用专业群,加强应用学科建设,使自己主动适应地区经济的发展,为企业输送应用型人才。其次,培养应用型人才。地方高校应根据区域经济特色,突出培养适合本地区行业的应用型人才,使他们在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工作岗位上尽快胜任本职工作,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添砖加瓦。最后,开展应用研究,做好成果转化工作。地方高校要主动对接本地区产业集群进行科学研究,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建立研究和开发结构,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并准转化为生产力,在区域体系中发挥作用。
地方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没有面向企业市场,校企合作缺乏顶层设计,没有专门的机构负责,与企业信息沟通不畅。专业教师没有在企业工作的经历,对企业的需求缺乏了解。高校不完全掌握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技能的人才,造成在人才培养、培养方向上与企业需求脱节,而企业因招不上来急需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员影响企业的发展和创新。
现行的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的模式,主要是学校根据现有的专业或专业方向,选取相对比较对口的企业,建立实验实习办学基地。如果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不符合企业技术要求或岗位要求,那么,学生只能成为企业廉价的劳动力,学生也会因此对企业丧失发展的信心。另外,地方院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是根据专业要求而设置,没有针对岗位设置课程。同时在实施人才培养时,教师主要是传授理论知识、基本原理、基础知识,技能培养较少,造成学生动手能力不强,难以发挥专业优势。
目前,校企合作即没有明确的机构设置,而且合作组织没有系统性,育人机制不健全。所谓的校企合作,只是院校的二级单位个别专业与企业的某一车间建立对应关系。但育人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一是院校渴望企业帮助学校完成实习实训教学计划,学生也可以得到较高的工资薪酬。同时,企业希望院校帮助解决用工短缺的问题。双方的合作只是浅层次的合作。二是校企合作联盟育人信息不对称。一方面,企业对高校在人才培养的定位、目标、课程设置,就业方向,以及办学特色等方面的认识,没有深度了解,而高校对企业在应用型人才技能标准方面了解不够。因此,双方共享信息不对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彼此的深度融合。
现在大学教育的特点是大众化教育,高校毕业生毕业后在就业人数中所占比例较大,且都是在生产一线的工作岗位。因此,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要符合人才市场需要,要面向企业。特别是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出现了一些新兴的职业,涉及学科较多,要求的应用型技能知识水平较高。高校要及时了解市场、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根据本校专业设置的实际情况,加强内涵建设,发挥专业优势,形成专业特色,使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更强,尽快胜任工作岗位要求,融入社会经济发展。同时要加强校企合作顶层设计,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企业也因此招到满足自身发展和创新的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在设计上,应以产业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改革专业和课程设置,既包括理论课中的通史教育课程、专业课、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的核心课程,也包括实践教学。注重课程内容和专业标准相结合,加强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相融合。使培养方案实现培养目标、专业水平、课程模块全方位的优化设计,实现高校的人才培养规格与行业需要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工程一线相融合,教师知识传授与培养技能相融合。同时要在高校与企业建立互利互惠机制。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获得科学技术和人力资源,高校通过与企业合作,改变教学模式,发挥专业优势,实现转型,真正做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协同育人是优化人才培养的制度创新。一是探索实践育人的新途径。在与实践性和技术性结合比较紧密的专业,开展现代新型学徒制度,强化校企双重主体身份,并纳入到招生招工工作中,实行学历和技能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建立育人平台建设。建立不同的、多层次和领域的合作联盟,依靠特色专业和行业实质性合作,建立特色鲜明的产业院系。三是建立和完善协同育人机制。通过机制创新共同制定培养规格,共同制定培养标准,既完善了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又解决了企业用工问题,达到校企深度融合。四是对称育人信息。双方相互了解,积极沟通,在融合的过程中实现双赢。
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面对的是地方和地方行业,培养的是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专门人才。应用型高校为地方大学的创新发展开辟了一条特色化的道路。地方高校要主动认清社会发展形势,了解社会发展进程,把自己变成有鲜明特色的高校。同时,在转型的过程中,正确定位,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经济建设中需要的人才。我们有理由坚信,应用型高校,通过不断创新和探索,与时俱进,一定能办出特色,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地方经济的飞速发展。
我校是辽宁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校,学校定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辽宁,辐射全国。自转型以来,转变观念,不断深化教学改革,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结构,构建课程模块,结合我校转型发展文件精神,改革考核模式,并在2016年在省内率先取消毕业清考,进行重修改革,严把毕业关,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辽宁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