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音乐学院 300000)
民歌在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中占有首要地位,是我国民族音乐的基础;传承、弘扬和发展我国民族音乐文化是每一位从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现代传媒的进步,笔者愈加看到影视媒介在文化传播中显现出的重要导向作用,作为戏剧影视表演学科的声乐教师,本人意识到在戏剧影视表演专业教学中开展民歌教学不仅可行而且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声乐课是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必选修,一般集体授课两年,在声乐课堂上开展民歌教学为重点声乐教学活动,不仅切实可行,而且民歌演唱的诸多特点满足戏剧影视表演学科声乐学习的需要。
我们在学院的课堂上进行的民歌教学并不是原生态民歌。中国当代民族声乐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民族声乐学派,是在建立通畅的声音通道基础上,科学的进行歌唱。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学生入校时声乐基础整体水平比较薄弱,在该专业开展声乐课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声乐教学的理念和手段,开发学生的嗓音能力,使学生逐步获得声音艺术的表演能力。我国民歌演唱讲究声音明亮的色彩性和个性,即声音明亮,音色干净,有穿透力;另外我国民歌曲目繁多,有相当数量的民歌曲目短小,旋律朗朗上口,多为分节歌式的多段体。而且与艺术歌曲、创作歌曲、流行歌曲、歌剧等曲种不同的是,民歌本来就是产生于民间,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用舒适的声音去歌唱,即使降调演唱也不会影响作品的表情达意。因此,选择民歌作为教学内容,有利于演唱者声音共鸣的训练和声音色彩的获得,这对于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在话剧舞台上的语言艺术展示非常有帮助。
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教学发现,剧影视表演专业的学生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应该允许他们降调演唱,随着歌唱能力的提升可以逐渐升调、“民歌”是最适宜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学生声乐学习的作品类型,并整理出一些适合女声初级阶段学习的必唱中国民歌曲目:《茉莉花》《山歌好比春江水》《浏阳河》《月儿弯弯照九州》《沂蒙山小调》《北京的金山上》《太阳出来喜洋洋》《包楞调》《一杯美酒》《龙船调》《采茶舞曲》《绣荷包》男声初级阶段学习的必唱中国作品《阿拉木汗》《掀起你的盖头来》《可爱的一朵玫瑰花》《太阳出来喜洋洋》《康定情歌》《槐花几时开》《阿瓦尔古丽》《放马山歌》《噶呃丽泰》《嘎达梅林》等等。
民歌是文字与音乐有机结合的产物,而文字本身就是文化记忆的一种重要形式。看似通俗易懂的、朗朗上口的民歌中记录了很多集体性的、历史性的文化生活,地方民歌在展示其区域性音乐特点、语言特点的同时也担负了文化生活的记录与传承,形成了重要的文化记忆。历史上,以教材形式首次把民歌引进高等学堂之人,应属我国近代散文家、诗人、文学家朱自清。早在上世纪30年代初,朱自清先生就在清华大学开设《歌谣》一课,并以《歌谣发凡》、《中国歌谣》等教材为讲授内容,获得了学界的高度评价和认同。朱自清仅从文学、历史、民俗等角度来讲授“民歌”,由于其职业和专业研究有别,因此民歌的音乐本体很少涉及1。也就是说民歌的价值不仅在于音乐本体,民歌演唱不仅是音乐作品的传唱,还有其包含着的生活记忆、仪式记载、文化传承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容。“民歌是通向生活的一个入口,民歌帮助人了解生活,理解生命,民歌集所有生命感觉之最精华,民歌是永恒生命的吟唱。”2
开展集体性的民族音乐教学,学唱民歌,具有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深远意义。所以,在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开展民歌教学活动是在非音乐教育专业领域进行的非常有意义的民族文化教育。
民歌演唱要“唱什么,像什么”,戏剧要“演什么,像什么”。民歌和戏剧都源于生活,都脱离不了人文、脱离不了人物,二者在学习和表演方法上也有一定的共通之处。
冯葆富老师说过:“在声乐演唱中包括演唱者的音乐、艺术、文学、审美、气质等多方面的修养与素质。”3民歌看似短小,其蕴涵的内容却非常丰富,演唱时需要我们认真的解读。可以说每一首流传下来的民歌都有珍贵的意义,凝聚着最真诚、最感人的、最深刻的人类情感,有些情感是含蓄而深沉的,有的则直接而奔放,需要演唱者用心的去研究、体会,一定要认真的挖掘。演唱者是以歌声为载体进行表演,歌词既给演唱者音乐表演内容上的说明同时也给出一种限定,演唱者不能随意的去表现。关于这一点引用戏剧表演教科书中给出的解释:“演员是在剧作家所创造的文学形象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这个文学形象是剧作家以文字的语言创造出来的。它有其自身的客观标准,即它在一定程度上或者说是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给演员的创造以规范。……从这个意义上讲,演员的创作不应该是自我表现,而总是在创作一个与自己不很相同,甚至是很不相同的另一个人物,一个特定的角色。4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时下音乐媒体传播的民歌的表演形式与风格越来越多元、时尚,尤其对于年轻人来说,民歌(地方民歌、改编民歌、新民歌)中所讲述的生活场景和感情故事距离我们的现代生活越来越遥远。为什么大家还这么热衷于这些作品的演唱?这些作品久唱不衰的原因与其产生的特定地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直接反映出一个时代的具有集体性的历史现象和生活情感,从而形成具有文化记忆特点的内容和形式。无论时代如何发展进步,这些民歌中所记录的特定的生活要素不会随着时代的更迭而改变,所以演唱者自始至终都要重视并尽力去捕捉民歌中反映出的某个年代的生活本色,在演唱中一定要注意生活场景、人物角色塑造的“生活化”。这样才有可能做到对作品成功的演绎。
国家话剧院非常优秀的编剧、导演田沁鑫,她在一次采访中讲到:起初有人找到她改编《红玫瑰与白玫瑰》时她拒绝了,因为她觉得自己对剧本的原作者张爱玲缺少驾驭能力,对她这个人的思想、气质拿捏的没有一点把握,所以她选择拒绝。但是当三年后她又有机会面对这个剧本的合作时,她非常认真的反复阅读了原著,在这个过程里她觉得她对张爱玲有了重新的认识,逐渐理解了作者的表达和意图,甚至她感觉到可以与张爱玲之间产生某种交流,然后她将这部小说改编为话剧。之后在演员的选择上她又意外的发现了秦海璐身上很有特点的形象特征和个人气质,改变了起初让她扮演白玫瑰的想法而是劝说她扮演了红玫瑰这个角色。“红玫瑰”的成功不仅让演员秦海璐展示出自身更为光彩的另一面,也再一次证明了田沁鑫导演的“眼独”。正是对原著、对著作者、对演员等一系列创作元素有着认真、独特、深刻的挖掘,田沁鑫编剧并导演的话剧屡获成功,让她在业内获得很高的评价和认同。如果民歌演唱者可以集导演与演员的工作于一身,试着以导演的态度通过对一首民歌的研究去探求属于它的时代和背景、试着以话剧演员的态度对研究塑造“角色”,这样人物形象和历史画面会更加鲜活,让民歌的再现更具有“演唱”的魅力和求真的意义。以这样的态度去对待表演,无论是歌唱演员还是话剧演员,将要达到的水准不仅是“演什么像什么,而是演什么是什么!
在民歌演唱中,为了准确掌握作品的音乐特点:诸如南方的、北方的、欢快的、委婉的;体现鲜明地域风格的作品强调个别方言的咬字。比如《浏阳河》是河南民歌,在歌唱中注意“河”(huo),“路”(lou)、“个”(guo)“出”(qu)这几个字的发音,可以在演唱中更好的体现出湖南方言的特点。《采茶舞曲》,歌唱时注意“水”(sui)、“长”(zang)、“哥哥”(guo guo)、采茶(zai za)、一行一行(yahang yahang)等这些方言的咬字,就可以更好的体现出江浙民歌的语言特点。民歌的演唱就是在歌声中去塑造人物,追溯生活。
戏剧与民歌都是来源于“生活”。对于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学生来讲,歌唱的技巧不及声乐专业的同学,但是可以在演唱中发挥自身表演能力全面的优势,对民歌中的历史背景、人物、时间事件、情感进行犹如剧本角色一般的分析研究,结合形体、表演等综合性艺术表演手段演唱民歌。运用戏剧影视表现手段去剖析民歌,通过演唱民歌去感受民族的历史生活,积累丰富的表演体验。
注释:
1.曾艳.《 民族音乐传承中的耕耘与守望——耿生廉民歌教育教学谈》.载《中国音乐》,2008年第1期.
2.龚小平.《谈歌曲艺术再创造的原则》.载《中国音乐》,2003年第3期.
3.冯葆富.《艺术嗓音的保护》.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第22页.
4.梁伯龙,李月.《 戏剧表演基础》,文化艺术出版社,2015.6第16次印刷 P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