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德彪西是印象派大师,其创造有多部长笛作品,在创作理念方面突破了传统模式的束缚,十分随性却有章法可循,具有显著的印象主义风格,同时对长笛的运用达到了极致的水平,借助传神的感觉世界,将人们内心的真正情感逐渐唤醒,使得听众都能深入而生动地感知到长笛乐曲的内涵与思想。本文将以《牧神午后》为例,就德彪西长笛作品的音乐创作理念,进行细致的探究。
关键词:德彪西;长笛作品;牧神午后;创作理念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09-0190-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09.175
印象派音乐大师德彪西的长笛代表作品是《牧神午后》,其以随性的旋律、悠扬的笛声,为人们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神话故事。从整个乐章来看,德彪西的创作手法充满幻想、十分大胆;创作理念非常随性而且颇有章法,散发着浓郁的印象主义气息。闻其曲,如同身处汪洋、置身深山,在浏览层峦叠峰之后,又可感受到高山流水的惬意,色彩朦胧、虚实印象、似真似幻,让人如醉如痴。
一、十分随性且有章可循
《牧神午后》是长笛曲目中的代表作,其颠覆了传统曲调把轮廓分明的小、大调体系转变成随性而发的旋律风格,凸显了印象派的特点。比如,《牧神午后》在开篇中,就可让听众感受到长笛动听的音色在随性表达中生成,具有了宽大的表现空间,而音色与音响所追求的效果在此刻也得以充分展示。曲目借助低沉的笛音把旋律灵动地吟唱出来,让听众感觉到犹如一个曼妙的女孩正徐徐地从幕后走来,给人一种孤寂而朦胧的美,暗示着一种完美的、迷离的彷徨。在接下来的旋律中,德彪西借助曲目的叠合、变换及反复,将曲目全章结构朦胧地勾勒了出来,不着边际、不留痕迹,让人产生置身梦境之中的感觉。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德彪西的很多长笛作品的旋律均为片段式,不仅不连贯、不对称,而且随性而发、随意而收。然而,这不能代表德彪西的长笛作品缺乏旋律,更不代表其不认同旋律创作。适得其反,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德彪西在音乐创作上具有自己个性化的旋律原则,即结构的模糊与旋律的随性。这些和印象派音乐创作者追求的情感释放和情绪表达是完全一致的。另一方面,人们也可看到,德彪西创作中的随性和以往的动机展开手法之间关系密切,其在《牧神午后》中的任意妄为,都是在对虚实框架做了综合权衡之后做出的恰当取舍。比如,作品中的分裂、模进、反复、扩展等传统旋律,在德彪西的创造中,都被缩减、淡化,充当了连接各个章节的桥梁作用,这就在朦胧中勾勒出了清晰的结构,从而使得似梦似幻的乐曲场景得以生动再现。
二、彰显长笛配器表现力
与印象派绘画重视色与光的重要性相同,德彪西在创作长笛作品的时候也十分重视管弦乐器的轻柔、暗淡、怪异的音响效果,这正好迎合了印象派所崇尚的瞬间表达需求。基于此,德彪西在自己的管弦乐队中,十分重视乐器使用方法的推陈出新,尽可能凸显乐器产生的音响效果,借助差异化的组合手法,获得新颖的音乐表现形式。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德彪西的长笛作品,注重各种乐器的呼应,难以感受出演奏中使用的是哪一种主器和从器,其随性的表达中,一会儿从器悲鸣,一会儿主器高亢,而乐器自身处于次要地位,乐曲的旋律会随着印象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人们在欣赏《牧神午后》这一部作品的时候,可以感觉到德彪西透徹理解了各种乐器的音色表现力与性能,尤其是长笛始终贯穿其中,其深入研究了长笛的各种演奏技法对音响效果的影响,并探究了长笛和各种乐器组合后具有的全新表现力。比如,在演奏到a5小节的时候,由大提琴与长笛演奏八度旋律,接着转为英国管奏与长笛对比复调,然后双簧管进行独奏,弦乐做陪衬,再然后双簧管与长笛奏同度,小提琴的声部演奏八度上行旋律。这一演奏方式塑造出了一个寂寞、懒散的牧神,其是在做一个朦胧的白日梦。
三、巧妙构建曲目的结构
印象派的创作原则为追求曲目标题所涵盖的诗情画意,并不是渲染矛盾、展开情节。而在德彪西的音乐创作中,具有深刻思想的所有音乐题材都被抛之脑后,其注重的是水中倒影、月色、迷雾、云、大海以及梦幻类型的联想,然后就是用音乐形式描绘纯生活场景。上述长笛曲目结构的体现形式,就是将各种看似杂乱的乐章恰当地组合在一起,由小节奏大范围的长笛曲调随着印象的形成而出现,将貌似凌乱的乐章串联在一起。通过聆听《牧神午后》我们可以看出,德彪西在运用长笛创作音乐作品的时候,其中的长笛犹如万花筒一样,无时无刻不处于一种变幻状态,让乐曲的结构显得十分杂乱与松散,但是同时也因为长笛的恰当表达,使得这些表面看来无章可循的多个曲调都可恰当地串联在一起,从而使得各个乐章在逻辑关系中构成了一个完美的整体。拉威尔是和德彪西生活在同一时代的著名作曲家,其曾经说过“假如我生前只有一次听音乐的机会,我一定会选择听《牧神午后》”。从这里可以看出,《牧神午后》的出色与里程碑地位。
总之,德彪西在音乐创造时注重难以捉摸与表现微妙的东西,不追求不朽、堂皇的雄伟气派;注重暗示、隐喻,不追求过分夸张与直率。所以,模糊的轮廓、朦胧的色彩、难辨的色调,均为印象派音乐的特点,《牧神午后》的创作理念对后世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贺达.从《牧神午后》《大海》《夜曲》看德彪西的管弦乐队写法特点[D].西安音乐学院,2016.
[2]李珍妮.德彪西《长笛、中提琴与竖琴奏鸣曲》及其竖琴演奏问题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5.
[责任编辑 万淑蕊]
作者简介: 卢嘉梁(1976.5— ),男,汉族,山西太原人,国家二级演奏员,讲师,研究方向:长笛教学与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