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一凡
在我总角之年,苏轼的诗词便已是我朗朗成诵的拿手节目,然而那个时候只知其形,未懂其意。稍长些年纪,老师开始教我们其诗歌的内涵,于是就这么囫囵着懂了个大概。而随着我逐渐去了解他的生平,阅览他的事迹,才惊觉他是如何将胸中种种之意难平,化为了那一首首或豪放或娟丽的诗词。我眼中的苏轼,也就愈发深刻起来了。
苏轼在《定风波》一词中写道:“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在我看来,这大抵就是他在多舛仕途中的心路写照了。历经世事,他洗去一身锋芒,在风雨中归于豁达,却也依然坚持着“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的棱角,始终心怀社稷。
苏轼其人,天性疏朗乐观。我读苏轼的诗词,常常觉得美好,但事实上,他的人生际遇却有着诸多苦闷不平。他本是才华横溢的天之骄子,年少中得进士,奈何与当权者的政见不合而遭到贬谪,一场“乌台诗案”将他贬去黄州,经历了几番起起落落的宦海浮沉,从此走上了一路叩问自己,尝遍人世百味的漫漫羁旅。他总结自己的人生轨迹:“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谪居之地的凄苦没有摧折他的气节和志气,偏远之地没有磨灭他执政为民的热忱,穷山恶水没有吞没他对生活的热爱和情趣。于是便有了“废圃寒蔬挑翠羽,小槽春酒冻真珠”的躬耕意趣,有了“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洒脱不羁,有了“花褪残红青杏小”的柔情浪漫,所有种种终究归于放达之大气,便有了“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旷达悠远。
虽然苏轼在挫折中趋于平和,但有一些“棱角”他宁愿自身受阻也不会磨掉。苏轼一生爱憎分明,光明磊落。在官场上,他立足百姓的利益来衡量政治主张的对错。他在王安石主宰朝堂的时代公然反对新法,又因旧党的腐败而心灰意冷,发出了“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感叹,他的“清高”最终导致新旧两党皆与他为敌。这难道是他政见的错误吗?不,以苏东坡之才华必有治国经邦的独特建树,他任杭州太守期间的政绩就是明证。究其根本,他深陷政治斗争的漩涡,两度遭到贬谪,皆是因为他有感而发、不平则鸣的古道热肠和赤子之心。
也正是这一份赤子之心,纵使他一生受尽打击,如蓬草般漂泊,如孤鸿般寂寞,仍能在尝遍冷暖后开放胸怀去拥抱世界,温和地看待这个世界。他将人生百味写进轻灵的诗句中“蓼茸春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他以豁达之胸怀应对人生多舛之际遇,挥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言;他以雋永的笔触抒发内心的乡情,写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寄语。
在历史的浪涛中,人们早已忘却那些达官显贵,却唯独铭记苏轼那开阔旷达的风骨。他高洁的情志就是留给我们的那个时代最宝贵的财富,经久不衰,熠熠生辉。我依稀似乎能看见那样一个消瘦落拓的身影,他在风雨中寻寻觅觅,杖竹芒鞋,且看他一蓑烟雨任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