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霞
在语文教学当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是指导学生运用直觉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去听、说、读、写,去进行课内的正常学习活动。换句话说,是把思维能力的训练寓于阅读与写作教学之中,寓于语文基本知识的传授和语文能力的培养之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既要注重基本的思想方法,又要重视具体的思维方法。就小学生而言,方法的传授应该注重效果,有的适合抽象,有的需要形象,有的要先感悟再点拨,有的需要先方法再例证。
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直觉思维
语文阅读中学生的思维有别于数理学科的思维,数理学科的思维重在思维的深度和精度。而语文阅读中学生的思维重在思维的宽度和广度。是一种文学性、哲学性、直觉性的思维。这种思维一经形成,学生今后的阅读就会有一种感觉,姑且称为“阅读感”。而这种思维不是经过师生分析阅读文本获得的,而是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一种文化性的思考,让学生有一种“通感”,也就是一种语感。语感的培养,就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觉,这种感觉不仅是一种纯感性的感觉,其间还渗透着理性光芒的照耀。语感培养就是教育学生通过阅读,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玩味,让作者的生活、认识、感受和体验进入其视野中和思维领域。语感的形成,需要经过长时期的知识积累和一系列的思维训练。
例如,在教学《伊索寓言》时,有一位学生觉得第1小节写得不够优美,于是就自己提笔写下了如下的文字:
葡萄架上,垂下几串成熟的葡萄,紫的像玛瑙,绿的像翡翠。一只狐狸看到了,馋得直流口水。它想尽了办法去够葡萄,先助跑一段路,然后猛地跳起来,但却失败了。它又搬来一块大石头放在脚下垫着,可还够不着。它向葡萄扔小石子,可它的瞄准水平实在太差,一个也没有砸下来……都是白费劲。
师:谁来评价一下?
生:这位同学说得生动有趣!他抓住了细节描写,把狐狸的动作写得十分细致。可我想加一句:“一只狐狸看到了”其实应该是“一只饥肠辘辘的狐狸看到了”。
生:我也想加上一句:葡萄架上,垂下几串成熟的葡萄,紫的像玛瑙,绿的像翡翠,香飘十里。
师:现在我们再来读读原文,有什么感觉?
生:感觉十分空洞。
师:当初的伊索怎么就没有加上这么多精彩的语句让文章生动起来呢?他是不会写吧?各组讨论一下!然后汇报交流。
生:我们觉得伊索想用最简练的语言讲述出一个令人回味的道理!
生:伊索寓言的最大特点就是短小而精炼!
这里完全突破了科学思维的窠臼,通过品读,觉得写得好而不能分析不能言,越是感觉好就越是读得有味,内质的文学含蕴已经在学生心里慢慢生根发芽了——这就是阅读思维、文化思维形成的过程。这个过程如果经过老师细碎的分析,那么,任何感觉就都没有了。所以,培训学生阅读思维的一个前提就是要让学生感觉出语言的美,或者有味,或者有道理等。
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因为“疑问”能使学生心理上感到茫然,产生认知冲突,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才可能实现创新。中学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应该在对教材作仔细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适时地把学生置于“问题”的环境中,引导、启发学生去质疑问难,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要鼓励他们大胆地提出问题,哪怕是幼稚的不成熟的问题。如果一个学生长期处于无“问题”的状态,说明他思考不够,学业提高不了,当然就谈不上“创造”,因此,“问题”是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基础,是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键。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学习、思考并提供自主实践的实践和空间,学生才能理解内容。
例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中,通过阅读另外一个典型的例子,那就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小女孩的年龄和六年级的孩子差不多,将自己的生活与小女孩的生活作对比,你有什么感想?根据你的想法把下面的话填写完整:
小女孩好_____呀,因为_____
小女孩好_____呀,因为_____
小女孩好_____呀,因为_____
小女孩好_____呀,因为_____
小女孩好_____呀,因为_____
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不只是知识的传授,把自己对阅读的现存理解灌输给学生,而更重要的是应当把学生当作认识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由“被动”变“主动”,由机械的接收知识变有思考有选择的接收知识,指导学生自己去品读,并鼓励他们充分交流思想,发表见解,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从而激活创造性思维。
阅读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一种开扩思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思考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的思维形式。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是發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只有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才能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仅仅是停留在对作品的原始创作的理解上,而能对作品进行再创造。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因素,为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搭桥铺路。在阅读中可利用某个情节设计发散性思维训练题。
老师要有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意识,当然在过程与方法上应多注意引导。当学生思维的火花慢慢点燃的时候,老师要学会判断学生是怎么思考的,并能对他的思考作出正向地引导。而不是为了获得你要的结论而评价。例如教学《虎门销烟》一课时,出现了这样的师生对话:
师:这么多的鸦片化为烟渣,真让我们中国人解了心头之恨,看着大量的“财富”流入咆哮的大海,那些外国烟商们肯定气急败坏了。
(教学可以顺理成章地进入下一个环节了,可就在这时,一个学生高高地举起了手)
生:老师,我觉得林则徐没有环保意识。
师(惊讶中略作思考):恩,你的发言有独到见解,其他同学也可以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1:是啊,几百万斤烟渣都被冲入大海,会对海水造成多严重的污染呀!
生2:不光是烟渣,还有更多的石灰冲进大海,对海里的动植物危害更大。
生3:还有呢,课文第三自然段中有一句话写道:“顿时,销烟池里像开了锅一样,‘咕嘟咕嘟直冒泡,散发出股股难闻的气味。”由此可见,销烟还带来了空气污染,而且长达23天之久。
像披着“个性解读”“求异思维”的外衣,却脱离了文本应有的价值追求。这样的求异思维的培养就值得商榷了。所以求异思维可以有,但切忌过度。培养思维重在引导上而不是重在结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