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材中“小人物”隐“忍”艺术初探

2019-01-28 10:08翁武崧
考试周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小人物

摘 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思维发展与提升”模块中指出“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的引导,注意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关键词:《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小人物;艺术初探

高中学生经过多年的语文学习,培养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技巧,对事物的判断有一定的认识,对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人物也有了自己的是非判断能力和一定的辩证思维。《课标》在“文学阅读与写作”部分中明确提出:(1)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藝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2)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从规定中可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的艺术形象,尤其是小说学习中,要注意抓住人物描写的各个方面,从而表现人物性格的同时,增强学生的美学鉴赏能力,深刻理解文本的内涵。

作者在小说中常常塑造了很多人物,有“大人物”,亦有“小人物”。而大多数作者热衷于对“小人物”的刻画,通过对他们的刻画表现深刻的道理,从而达到“小人物,大道理”之效。

所谓的“小人物”在字典中解释为:1. 指小型人物塑像。2. 地位不高﹐没有名望的普通人。它通常指的是“无足轻重的或无甚价值的小小的或次要的某人或某物。”作者在作品中更倾向于第2种解释。“小人物”在日常生活中通常因为无力改变现状和把握自己的命运而显得孤立无助,而且,他们的行为或表现常常是让人无言以对和令人感到无可奈何的。作者把“小人物”作为写作对象,把他们放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与环境中,尤其在具体情节和矛盾冲突中对“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描绘,从而表现出自己对“小人物”的人道主义关怀,并对他们悲惨命运寄予自己的思考;通过自己严峻而睿智的审视来探究作品的主旨与内涵,表达对社会问题的批判,进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和是非观。

“小人物”普遍地位低下,身份卑微、命运坎坷,但他们都有对生活的渴望,对幸福的追求。然而因为生活的时代不同,所处的环境有异,所接受的教育方式也有差异,因此,面对生活的态度也不一样。

《孔乙己》一文是鲁迅先生的经典著作。他在其中刻画了一个性格丰富而复杂,饱满而多变的旧社会知识分子的形象,作者通过对其精彩的描写,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老师在教学本文时要紧紧抓住其中对这一人物描写的内容加以解析,从而引导学生透过人物描写的表象,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如:

1. 清高而固执。文中写道:“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便排出九文大钱。”“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在其中,作者特别点到“穿长衫”“唯一”“排”“涨红,绽出”“读书人”,甚至在后来还写到“君子固穷”“者乎”等,由此可见,孔乙己是极力地维护着自己作为“读书人”的尊严,极力地想告诉他人自己与他们是不一样的。为什么会这样,究其原因是他接受的封建教育使他不能清醒地认识自己,而自视清高的性格又让他把自己的缺点当作宝贝,并固守不变,最终造成了自己的悲剧人生。

2. 迂腐而善良。孔乙己可悲、可笑、可叹,但不可否认他是个善良的人。孔乙己极力让自己融入别人的生活圈子中,但越表现换来的越是他人的鄙夷与嘲笑。他地位低下,固守清高,但手无缚鸡之力,注定他无法像别人一样通过出卖苦力来谋生,也注定他与别人的关系越来越疏远。因此,他在无力对抗旁人的攻击时,把目光投向了我和小孩子,通过与我和小孩子的沟通与打趣寻找生活的乐趣,实现生活的价值。

如:在教我写“茴香豆”之“茴”字一节中,作者用了“恳切”“极高兴”“点头”等词语;在“小孩子讨要茴香豆”一节时,写到他的动作“着了慌、伸开、罩住、弯腰”;他的语言“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可见,虽然孔乙己因为深受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的毒害,精神上已变得迂腐、麻木,但他善良的本性并没有泯灭。他能出于真心教我写字,能从自己的碗中分出有限的一部分茴香豆给小孩,试想,如果不是一个善良的人,绝不会有这样的行为。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要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他在《祝福》一文中精彩地写到祥林嫂前后三次到鲁镇的情况,尤其是她的眼睛。如:

(1) “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

(2) “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3) “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从文中可知,作者对祥林嫂眼睛的描写从初到鲁镇时的“顺着眼”,到再进鲁镇时“眼角带着泪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到临死前的“瞪”着眼,“眼珠间或一轮”,都有丰富的内涵。祥林嫂之所以有这样的表现,完全是因为她在鲁镇的不同境遇造成的。她对生活的要求不高,只想好好过生活,寻求最起码的温饱与尊重,但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微乎其微的要求在当时也显得那么的奢侈,她面对别人的冷眼与嘲讽,处处退让,时时隐忍,但周围的人不仅不体谅,而且步步紧逼,最后,她在别人的年夜祝福声中死去,用自己无声的行为表达了对社会的不满和对封建礼教血淋淋的吃人现实的控诉,给人以震撼,更引起我们的同情和思考。

孔乙己和祥林嫂的可怜下场如果说是他们的身份、地位和能力决定的话。那么贵为八十万禁军教头的林冲,他有过人的武艺,聪明的智慧,但最后也因为自己的隐忍差点丢失性命。

如:(1) 在沧州偶遇店小二时,他明知自己受了天大的冤屈,却淡淡地说一句“我因恶了高太尉”而已,并且自认是“罪囚”。

(2) 在调他去草料场时,他不但没有意识到是新的阴谋,反而认为是“好差使”,还想“唤个泥水匠来修理”草屋,求“神明庇佑”。

林冲不满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社会现实的黑暗,但他的社会地位,使他养成安于现状、软弱动摇的思想性格。面对社会给他带来的不顺,他几乎义无反顾地选择了逆来顺受、忍辱苟安。他处处忍让,可能更多为的是光宗耀祖,封妻荫子,改善现有的生活状况,成为令人艳羡的封建统治阶级中一员,但当时的统治阶级却不给他机会,处处为难、排挤、构陷他,终于,在忍无可忍之下,他彻底摆脱了温良恭俭让的君子之风,选择落草为寇,走上反抗的道路。由此,作品也通过对林冲生活轨迹的描写,真实细致地刻画了林冲的转变过程,表现了统治阶级的罪恶,揭示了“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主题。

中学教材中描写的“小人物”不胜枚举,他们各有各的特性,各有各的意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意到文本所表现的内涵,还要注意文本中人物描写的手法,以及这些手法背后所反映的性格特征,从而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的培养与教育,并积极地运用于日常写作中,达到“学以致用”之效。

参考文献:

[1]摘自《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2]摘自《新华字典》.

[3]摘自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孔乙己》.

[4]摘自人教版必修三《祝福》.

[5]摘自人教版必修五《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作者简介:

翁武崧,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大田县鸿图中学。

猜你喜欢
小人物
从《述善集》看元代小人物的创作
黄渤:“小人物”演成大明星
严歌苓:那些小人物是怎样打动我的
小人物的生活史诗
“小人物”的正面报道可否进行微传播
小人物的生命亮度
把自己看做小人物
小人物的施予
小人物生活折射出的人生哲学
小人物的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