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金融开放面临的风险与应对研究

2019-01-28 09:18
时代金融 2019年24期
关键词:金融风险金融机构金融

● 陈 婷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维护金融安全,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件带有战略性、根本性的大事。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液,金融产业在我国产业体系中处于关键地位,金融产业发展的效率和质量影响着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益和质量,金融产业发展滞后对整个经济体系将产生严重负面影响,推进金融开放有助于金融提高效率和质量,健全完善金融发展制度体系,增强金融产业国际竞争力,金融开放是新时代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近年来,我国加快金融开放步伐,继开通沪港通、深港通、人民币加入SDR、对外放宽金融准入条件后,又出台了《外商投资法》、进一步推出银行业保险业开放措施等,金融开放稳步推进。但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是金融开放不可回避的课题,特别是新时代大背景下,我国正处于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转变时期,面临的国际环境更加复杂多变,特朗普上台后大搞贸易战,中美贸易战打响并持续升级,给我国金融发展带来了不确定性负面因素,考验着我国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党的十九大把“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写入报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已经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总体来看,我国金融风险稳定可控,风险主要隐藏于部分行业和局部区域。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需从国家层面、行业层面、机构层面三个层面综合施策。

二、从国家层面建立完善审慎的宏观管理体系

金融开放与风险并未相互对立的关系,开放并不意味着风险,不开放也不意味着没有风险。要根据国际环境的变化,妥善推进金融开放进程,把握好时间窗口,国际环境稳定时加快开放进程,国际环境动荡时放缓开放进程。金融开放要以相应的金融治理体系和能力为支撑,盲目扩大开放或者追求金融自由化都是不可取的。防范化解金融系统性风险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层面高度重视,但责任压力传导还不到位,市县层面对金融风险重视程度不够,对落实中央关于金融风险防范的重大部署缺乏具体抓手,对落实工作不力的,责任追求不严,存在上热中温下冷问题。要健全完善政府考核监督体系,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纳入政府考核指标体系,结合不同地方防范金融风险任务的轻重,合理设置考核指标比重,引导政府工作重心向防范金融风险转移。建立金融风险清单管理制度,对所管辖范围内的金融风险建立台账,密切监测风险变化,制定有力措施消除风险隐患。要严格追责制度,完善金融风险责任追究办法,对思想不够重视、金融风险排查化解不够彻底的、预警不及时,甚至不顾规定要求践踏金融风险底线的,坚决予以追责问责,倒逼地方政府责任落实。

要坚持以改革和开放的思维推进金融产业高质量发展,强化金融产品创新,提高金融产品效率,夯实金融产品服务实体经济的基础功能。要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我国实体经济处于漫长的上升波段期,金融产品创新日益丰富,满足了实体经济需求,但当经济处于下滑时期实体经济无法支撑金融产品增长时,因金融产品趋于同质化,发生金融风险的概率就会增加。要通过金融开放鼓励国外先进金融机构投资金融业务,吸收国外金融机构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人才技术、创新产品等,以市场化竞争增强我国金融机构发展水平[1]。

要密切关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据财政部预算司新闻发布会数据,2018年地方政府债务率为76.6%,低于100%国际警戒线水平,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GDP初步核算数计算,政府债务的负债率为37%,低于欧盟60%的警戒线,从数据水平看,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总体平稳,但由于地方设立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以政府信誉为依托的融资平台所产生的债务、担保、抵押实质上也是地方政府债务,隐性债务率应远高于公布数据,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必须纳入严控范围。要妥善处理地方政府建设资金需求和债务规模控制,认真落实“三去一降一补”要求,推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政企分离改革,对准公共产品项目积极推进PPP模式,严格落实债务增量终身问责制,降低政府隐性债务规模和负债率。

三、从行业层面要着力化解各类金融隐患

金融风险具有较强的传染性,目前我国金融风险主要体现在跨行业、跨市场、跨区域的交叉传染。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促进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金融和房地产、金融体系内部这“三个良性循环”。要聚焦银行业大力开展风险资产处置工作,我国银行业不断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两年累计处置不良贷款达到了3.48万亿元,有效降低了银行业风险。要对银行机构特别是中小银行不良资产要进一步摸清底数,强化不良资产管理,建立动态监测和跟踪服务机制,对重点不良贷款实行一案一策,以盘活信贷资产为目的,采取合理的信贷措施。重点强化对影子银行监管,两年来已经压降了12万亿元高风险资产,应进一步采取措施最大努力降低高风险资金规模,特别是对交叉性金融业务、透明度低风险相对隐蔽的金融产品以及其它违法违规行为,实行强力监管措施,密切跟踪资金动向,防止高风险资金大规模积累。

要积极适应互联网金融新业态,探索完善互联网金融管理和监督制度,特别是当前正处于互联网金融由规模膨胀向转型升级转变的关键时期,互联网金融机构数量下降,要以维护投资者利益和金融稳定为出发点,持续保持高压监管,开展风险研判,发现风险隐患及时处置,坚决避免局部风险传染给整改金融市场。

要谨防股市风险,我国最大的金融风险可能在股市。我国股市的短期化、套利化、货币化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股市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股市暴涨暴跌的波动不仅影响股市投资者切身利益,也会因资金的大幅流动传染金融风险,日本1989年大股灾至今还影响着日本经济,教训极其深刻。要站在金融市场稳定的角度严控股市风险,深入推进股市市场化制度改革,从企业上市、退市、并购、重组、对冲等全过程健全监督制度,强化信息披露,对操控股市的违法行为,坚决依法严厉打击,防止股市大幅波动,促进股市稳健发展。

要积极应对房地产泡沫,有的学者认为最大的泡沫在房地产,对房地产不加以严格调控,房地产市场风险是存在的。要严格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房子是用来住的”的定位,严格控制房地产市场投资行为,严查信贷资金注入房地产市场。要强化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适时通过限购、限贷、利率调节、购房条件设定、首付比例调整等多种途径,最大限度保障刚性需求、降低投资需求。要积极推进房产税改革,建立完善房地产市场长效管理机制,逐步降低库存,释放房地产泡沫,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持续发展。

四、从机构层面要努力促使金融机构健康可持续发展

金融机构是金融行业的细胞,金融系统健康的肌体离不开金融机构这个健康的细胞。建立现代化公司治理体系是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健全完善以法人为主体的治理体系。近些年通过股份制改造,我国金融机构基本建立了现代化公司治理体系,但也存在党的领导弱化、股权多元化不足、董事会作用不明显、股东行为不够规范、信息不透明等诸多问题,金融机构治理缺陷会导致决策短视化、短期化,追求高杠杆、高风险的高收益,不利于金融机构长效可持续发展。要把健全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结构作为防范化解风险攻坚战的重要切入点和抓手,强化董事会领导功能和治理水平,鼓励引导金融机构牢固树立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理念,进一步健全完善战略发展、重大决策、执行落实、监督评价、风险管控等机制,提升金融机构综合竞争力。要健全完善风险管控体系,在机构内部强化风险意识,培育风险防范文化,强化风险管控组织建设,建立可续有效的风险监测、预警、处置、评价体系,切实抑制资金在金融领域空转。

要严格对金融机构监督监管,对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担保公司等可能存在的违规操作、权钱交易、利益输送、恶意套取资金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严厉打击,绝不手软,形成震慑作用。特别要强化中小金融机构监管,对中小金融机构风险隐患,尽量做到提前介入、快速处置,避免风险传染。要健全完善金融风险监控监督体系,强化高科技应用,提高风险监控的科技化、信息化水平,对各类风险做到日常监测、监控和处置。要积极开展金融机构风险压力测试,全面掌握金融机构抗压力情况,针对风险状况、风险隐患制定有效的防范举措,切实做到防患于未然。要构建监督大格局,要组建以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保监会等金融监管机构为主,公安、工商、财政等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为辅的大监督体系,健全沟通协作机制,促进多部门信息共享,强化金融监管力量,保证监督实效[2]。

企业是金融机构服务对象,金融机构风险主要来源于企业,要建立完善诚信体系,将不讲诚信的企业列入黑名单,限制信贷权利,避免金融资金过多流入劣质企业。要加快“僵尸企业”的处置,全面摸清各企业经营状况,与金融机构实现信息共享,降低信贷成本。要加快降低企业杠杆率,对高杠杆经营企业密切关注,采取措施降低信贷资本,保证资产负债率保持在合理水平。要加大对非法集资企业排查打击力度,一旦发现,及早处置,减少损害,切实防范民间资金违规向高风险信贷资金流动,维护老百姓利益和金融稳定。

猜你喜欢
金融风险金融机构金融
改革是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的重要途径
金融风险防范宣传教育
构建防控金融风险“防火墙”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大力增强忧患意识 进一步防范金融风险
关于当前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若干思考
P2P金融解读
解决小微金融机构的风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