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培霞
学分制是把规定的最低总学分作为学生毕业标准,并以此来衡量学生的学习量的教学管理制度。与传统的学年制相比,学分制更能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选修课程,满足学生发展的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为实现学分制的培养目标,就需有配套的课程体系,即学分制课程体系。学分制课程体系是将各门课程的内容、学时以及学习时间顺序进行系统设置,形成一个合理的系统,从而满足学分制的教学要求。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已经推广开来的大部分为学年学分制,这一教学制度既有学年限制的特征,又有完全学分制的特征。它既保留了学年制计划性强、专业分类严密完整的特性,又具有学分制的某些长处,比如,在对课程的选修方面,给予学生在一定范围内的自由度。在这一制度下,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呈现出了课程设置单一、学生选择空间小等特点。与此同时,与学分制推行相对应的保障体系也没有得到完善。因此,目前的课程体系不利于学分制的进一步改革和推广。
学分制的推广能够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而合理课程体系的构建则是学分制发展的基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指出,为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高等院校要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学分制,逐步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学分制的推广对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科学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是改革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学分制起源于德国,传入美国后,经过发展和完善,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学分制模式。美国学分制在内容和时间上都实现了较大的弹性,学生可以在保证完成规定学分的前提下,自主选择学制以及学习内容。这种学分制模式给了学生较大的自主学习空间,能够较好地满足人才的个性化需求,但同时对教育资源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欧洲,目前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各个院校之间的学分互认与转换体系,这能够实现更大范围内的教育资源共享,有利于促进学校之间的交流合作,从而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日本的学分制在美国模式的基础上融合了自己的特点,重点研究通过学分互认等方法扩大课程范围,并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提高学生的基础教育。
国外学分制发展较早,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对于我国学分制的改革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国外学分制的发展不仅在理念上给予了我们一定的启示,也在实践层面上提供了相关经验。在理念层面,要改变传统的定向培养目标,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多元化、复合型的人才。在实践层面,国外学分制模式提供了以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思路,从而对于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了逻辑支撑。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教育环境本身的差别,我们在学习借鉴国外相关经验的同时,也要杜绝完全照搬的模式。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法要从我国的教育目标出发,并且紧密结合职业院校自身特点,经过分析研究后确定是否能够采纳实施。
学分制模式下,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导向,通过分析学生就业岗位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设置适应学分制要求的课程体系,增加学生选择性,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沿着从职业岗位分析到职业能力分析再到课程设置的路径来构建课程体系。
目前金融管理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柜员岗、信贷员岗、客户经理岗、金融会计核算岗位、理财顾问岗等岗位。银行、证券、投资、保险、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及企事业单位照客户经理、理财经理、投资咨询等工作岗位。金融业务操作、金融咨询服务、金融风险管理等工作岗位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高职阶段主要培养熟悉经济和金融行业知识的基层业务骨干、具有的信息收集与整理、客户开发与维护、金融服务营销、初步金融产品开发能力和风险管理意识的一线员工。
1.金融管理专业职业能力分析。(1)具备起草工作计划、总结等工作中常用财经应用文的能力;(2)具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的基本观点及方法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团队交往合作能力;(4)具备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和阅读本专业的英语资料的能力;(5)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及信息的获取、分析与处理的能力; (6)能够较好地运用数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分析方法对现实经济与金融问题进行分析研究;(7)具有收集、分析经济信息和处理银行、证券、信托、投资与保险等方面业务的基本能力;(8)具备客户开发、维护能力,以及金融产品和服务营销能力;(9)具备一定的协调工作和组织管理能力;具备自我学习、知识技能更新、适应岗位变化的能力。
金融管理专业就业岗位分析表
5投资经理岗1-1客户开发;1-2市场行情分析1-3客户投资业务处理①掌握市场经济相关法律知识,特别是金融法规;②掌握股票、基金、债券等证券基本知识,及对相关投资产品进行良好分析的知识。证券基础知识、证券投资分析、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期货投资实务、个人理财规划实务、风险管理
2.职业能力导向下的金融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基本组成。按照毕业初始岗位的工作任务和核心能力要求,将金融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以专业群为基础,划分为职业综合素质养成课程模块、专业技术技能基础课程模块、岗位(群)技术技能课程模块和学生个人职业发展需求课程模块。
(1)职业综合素质养成课程模块。职业素质养成课程模块主要是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类课程,包括职业素养必修课、职业素养限选课、职业任选课三部分。这一课程模块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素质为目标,课程设置上包括社会实践、专业相关的键盘录入实训,并可融合思想政治课程、入学军训、高等数学、军事理论、信息技术、体育、英语等课程。在此基础上,还可开设相关的就业指导课程,让学生对职业生涯发展有更清晰的认识和规划。
(2)专业技术技能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技术技能基础课程模块的设置以打好金融业务技能基础为原则,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通过学习所开设的课程,学生既能掌握金融业务的基本技能,又能掌握经济和金融职业领域的基础知识,为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打下专业基础。当学生对基础领域各个方向的知识有大概了解之后,对金融专业知识就能高效吸收。在这一模块中,应该开设经济学原理、金融基本技能、基础会计、统计学、财政学、商业银行学等课程,并设置相应的学分和教学课时。
(3)岗位(群)技术技能课程模块。岗位(群)技术技能课程模块是根据职业岗位群对学生知识、能力、态度的要求,在行业分析和职业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课程组合。侧重培养学生的基本业务操作能力,根据金融专业就业岗位的的特点来推动教学和实习一体化的实现。这一模块主要开设金融企业会计、个人理财规划实务、保险原理与实务、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商业银行授信业务、证券投资实务等课程,并设置相应的学分和教学课时。
(4)学生个人职业发展需求课程模块。学生个人职业发展需求课程模块是本着终身教育的理念,为学生后续发展提供平台的素质提升模块。模块根据区域经济和金融行业发展迅速的特点,将金融产品、金融风险与监管、金融行业发展动态等内容融入到专业选修课中,为学生提供更多可选的专业教育课程资源,以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模块中可以设置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前沿课程专题。
在学分制制度下,课程的特点是增大选修课比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因此,学校需要建设足够多的课程资源,为学生实现自主选课创造条件。鼓励结合数字化网络教学资源,丰富视频、动画、音频、图像、文字相结合的学习资源。另外,在进行课程资源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有相应的课程建设团队。因此,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强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升教学能力。
与传统的学年制不同,学分制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方面都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这也就要求学生增强学习自主性。一方面,要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引导,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贯彻主体性教学理念,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另一方面,学校要在硬件资源方面加强建设,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习室、实训室和学习资源,保障学生能够有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
对学生的学业考核评价内容应兼顾技能、情感等方面,评价应体现评价标准、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过程的多元化,加强对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改革教学评价的标准和方法,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保证教学质量。坚持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机制。
学分制改革离不开各环节工作的配套合作,课程体系的顺利实施要与其他各项管理工作相结合。例如,人才培养方案的重新设计、课程考核标准的统一化。学校要充分保障学生的自主选课一方面能与就业需求相衔接,另一方面也要符合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设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