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术期刊多元化发展策略研究
——以中南大学为例

2019-01-28 19:48吴湘华彭超群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9年10期
关键词:中南大学有色金属学报

■王 超 吴湘华 彭超群

中南大学出版社,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麓山南路932号 410083

随着社会进入Web 2.0时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高校学术期刊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目前,由于高校学术期刊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存在同质化、受众面窄、实力弱、影响力小、刊期过长、整体办刊水平不高等问题,呈现出小、散、乱、差的局面,对高校科研成果的迅速传播和实际生产力的快速转化难以形成良好支撑。2014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就媒体融合发展提出具体目标,并强调要在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2015年,“互联网+”被写入我国政府工作报告,意味着“互联网+”正式被纳入国家顶层设计。“互联网+”战略是创新2.0下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的创新发展,“跨界融合,连接一切”是其思维特质[1]。

目前对高校学报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高校学报的媒体融合仍处于较低水平,有25.61%的高校学术期刊没有网络平台,而是采用邮箱投稿的方式,甚至还有1种高校学术期刊仍采用纸质投稿的方式,这与“互联网+”战略发展趋势格格不入[2]。由于高校学术期刊具有综合性和内向性的特征,正面临特色模糊、难觅优质稿源、传播速度慢、学术影响力日益下降等困境,而“互联网+”战略无疑为高校学术期刊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互联网所具有的快速、便捷、开放、共享的特点,能够拓宽高校学术期刊的开放度,加快学术信息流动,促进学术交流,增强学术期刊的服务功能[3-4]。

在“互联网+”背景下,借助媒体融合的大趋势调整高校学术期刊的办刊思路[5-6],借助互联网技术实施多元化发展策略,实现高校学术期刊在内容、平台、传播渠道、经营和管理等方面的全面升级,使高校学术期刊成为知识生产和创新平台、知识服务和信息共享平台、知识传播和交流平台[7],成为摆在全国高校学术期刊办刊人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

中南大学主办及承办的学术期刊共有30种,其中,有10种学术期刊由中南大学出版社直接管理,另外20种学术期刊由二级学院或附属医院管理。在中南大学出版社运营出版的10种学术期刊中,英文期刊3种,中文期刊7种;SCIE收录期刊2种,EI收录期刊4种,CSSCI来源期刊1种,CSCD来源期刊6种。近年来,中南大学出版社结合自身优势和特点,促进传统学术期刊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把中南大学学术期刊长期积累的内容优势以及品牌效应与新媒体、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充分结合,采用规模化、集约化、数字化、平台化、国际化的多元化发展的办刊策略,使中南大学学术期刊的融合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研究以中南大学出版社管理的学术期刊为例,介绍中南大学学术期刊多元化发展的具体措施,分析多元化发展策略对中南大学学术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传播力和社会贡献的影响,从而为“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学术期刊的多元化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和思路。

1 高校学术期刊多元化发展的概念与目前存在的问题

高校学术期刊的多元化发展是指以“互联网+”的思维重新审视高校学术期刊的全生态关系和新功能定位,通过平台化、数字化、集约化、规模化等多元化的出版思路和传播方法,为高校学术期刊在“互联网+”时代赢得话语权和传播权。从“互联网+”时代所处的新技术环境看,大多数高校学术期刊仍然是单刊或两刊组成一个编辑部,建设一个孤岛式的门户网站,以纸质载体为主,读者和传播渠道单一,发行数量少,期刊网站的信息量小、信息更新速度慢、交互能力差。这种高投入、低效率、分散管理、各自为政、单一的期刊运营模式极大地阻碍了高校学术期刊整体影响力的提升,严重影响了“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学术期刊基本功能的发挥,更谈不上新功能的拓展。同时,新的学术传播秩序由期刊向单篇论文转移、国际SCI收录期刊对优质稿源的获取优势、大型期刊数据库对学术传播渠道的占有、学术评价体系和办刊体制的不足等问题,已经严重危及高校学术期刊的生存。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由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引发的出版业变革以及阅读方式的改变,传统高校学术期刊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国外传统学术期刊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技术日趋成熟,其市场不断扩大,而国内高校学术期刊与新媒体融合多元化发展的进程却相对缓慢。随着国家各项政策的出台,媒体融合发展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这使得高校传统学术期刊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实现多元化发展成为可能。高校学术期刊要想摆脱办刊困境,须针对具体情况采取多元化发展的方式,实施切实有效的发展策略。

2 中南大学学术期刊多元化发展的实施策略

中南大学出版社致力于使中南大学学术期刊在“互联网+”时代成为科技成果发布和学术知识传播的“中央厨房”,并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多元化发展策略。

2.1 规模化和集约化

中南大学出版社下设《中南大学学报(英文版)》《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版)》《中国有色金属学报》《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临床与病理杂志》《创新与创业教育》《交通安全与环境(英文)》10个期刊编辑部。中南大学出版社通过成立期刊综合办公室对10个期刊编辑部进行统一管理,有效地整合期刊资源,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期刊群。同时,10个编辑部之间经常开展交流与合作,共享作者、审稿专家库等资源,部分编辑人员打通使用,有效地节省了办刊成本,实现了集约化发展,促进了中南大学期刊学术质量和出版质量的共同提高[8]。

2.2 数字化

中南大学出版社通过建设“文献数字化加工平台”,对学术期刊的文献资源进行专业性多维度标引及深度的数字化加工,挖掘学术内容的脉络及组织结构,形成专业的期刊文献知识库,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加专业的文献服务。每期新出版的学术期刊,首先经过文献数字化加工平台进行深度数字化加工,建立文献数据库,再根据不同的出版介质需要进行跨媒体同步复合出版。

中南大学学术期刊官方网站采用开放架构、模块化开发技术,采取最新的网站开发技术与数据库技术,实现了创刊以来所有期刊论文的全面开放获取,用户可以下载PDF格式的论文全文,或者在线查看全文。同时,新出版的期刊在定稿之后24小时内全文上网,实现网络出版先行,能为国内外作者和读者提供良好的使用体验。同时,以文献知识库为基础,建设高精度文献搜索引擎,不仅能够对所有文献进行全文、摘要、关键词、基金项目、作者、主题等的常规检索,而且能够实现对文献中的图片、表格、公式的细粒度检索。高精度检索功能不仅能够满足科技工作者的检索需求,而且能够使期刊文献数据更加充分地为读者所用,大大提高了期刊文献的被检索率和引用率。

2.3 平台化

中南大学出版社数字出版中心开发建设有《中国有色金属知识库》和有色金属在线网站(http://www.cnnmol.com)[9-10]。《中国有色金属知识库》是专业的科技知识数据库,内容涵盖了多年来出版的有色金属图书、《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版)》《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南大学学报(英文版)》等期刊创刊至今的全文内容,以及有色金属行业80余种重要期刊计15万篇文献的摘要信息,涵盖地质、采矿、选矿、冶金、材料等相关学科内容。《中国有色金属知识库》具有强大的检索功能,2012年获得首届“湖南出版政府奖网络出版物奖”,2014年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网络出版物奖”。有色金属在线是旨在为行业企业及从业人员提供科技服务的专业网站,为行业用户提供科技知识检索、在线电子书、在线购书、行业交流、行业资讯等服务。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内外科研人员普遍习惯在碎片化时间通过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查询和获取科研信息[11]。中南大学出版社紧跟移动互联网浪潮,自主开发学术期刊的移动应用客户端。目前,已成功研发学术期刊的苹果版App客户端,并发布到苹果公司的应用商店,面向全球用户提供免费下载。读者能够通过移动平台随时随地查看期刊文献,进一步提升期刊服务质量。同时,中南大学出版社开发了基于微信平台的移动交互服务,通过微信公众号可以第一时间为用户推送其感兴趣的内容及新产品信息,并将数字出版产品功能延伸至微信平台。

2.4 国际化

中南大学学术期刊积极利用国内外大型学术平台进行推广,并与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等国内大型数据库以及爱思唯尔、斯普林格和牛津大学出版社等国际出版巨头进行合作。通过这些在国内外已得到广泛认可的出版平台,充分展示中南大学学术期刊,增加了期刊的信息总量,提高了期刊的下载率,扩大了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从而提高了期刊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力。

另外,准确、客观地评价中南大学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指标对建设国际一流学术期刊、实现学术期刊国际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中南大学出版社十分重视对国际主流评价指标进行跟踪和分析,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分析p指数[12]和谷歌H5指数[13]等不同评价指标在中国学术期刊评价中的适用性;采用学术影响力评价因子对我国材料期刊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力进行研究[14];研究WoS数据库和Scopus数据库的学术期刊核心评价指标,为构建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提供参考[15];分析参考文献中存在的欺诈引用,并从作者、编辑、读者等方面给出防治建议[16]。

同时,中南大学出版社依托国际网络平台和国内网络平台,建立相关学术领域专家库,并通过自主建设的电子邮件推送平台,将每期出版的期刊文献目次通过E-mail发送到相关行业专家和读者邮箱,便于用户在纸质刊物出版之前的第一时间掌握学术期刊动态,提高读者对学术期刊的关注度。目前,国外SNS如Twitter、Facebook等发展迅速,已有大量用户在社交网站上发布、分享、传递信息,诸多企业、媒体、报刊在社交网站上开展宣传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中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开始在国外主流SNS上开设主页,发布期刊简介、期刊动态、推荐论文等信息,通过与国外用户的互动,吸引更多潜在的国际读者和作者,进一步扩大期刊影响。同时,中南大学出版社积极与TrendMD和AMiner开展合作,增加中南大学学术期刊在国内外一流期刊上的曝光度,增加高端读者的浏览量,从而促进高校学术期刊的国内外推广,提高中南大学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

3 中南大学学术期刊多元化发展实施效果

中南大学出版社通过开展上述一系列多元化发展策略,使其管理的中南大学学术期刊在学术影响力、传播力以及社会贡献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

3.1 学术影响力

近年来2种SCIE收录英文期刊《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版)》和《中南大学学报(英文版)》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等JCR指标稳步上升。《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版)》连续获得六部门联合实施的“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A类资助,2012—2017年连续6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2018年JCR影响因子达到2.338,首次进入Q1区,总被引频次突破1万次。《中南大学学报(英文版)》也获得“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B类资助,并获得了“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第一届中国高校优秀英文期刊奖”“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奖”等荣誉。

2种EI收录中文期刊《中国有色金属学报》和《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影响力也不断提高,在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与中国知网联合发布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2018版)》中,《中国有色金属学报》的学术期刊影响力指数在全国81种冶金工程技术类期刊和30种材料科学类期刊的排名均为第一。《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5—2018年连续被中国期刊协会评为“期刊数字影响力100强”,获得“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等荣誉。《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获得“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中国高校杰出科技期刊奖”“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网站”等荣誉。

1种CSSCI来源期刊《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学术影响力显著提升,多篇论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及《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另外2种CSCD来源期刊《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和《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在相关学术领域也具有良好的学术影响力。

3.2 传播力

多元化发展策略极大地提升了中南大学学术期刊的学术传播力。以《中国有色金属学报》和《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版)》为例。2013年以来,自建网站的月访问数和浏览量均呈快速增长趋势。截至2018年10月31日,《中国有色金属学报》官方网站的论文总下载量达到759万次,总在线阅读量达到149万次;《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英文版) 》的论文总下载量达到932万次,总在线阅读量达到239万次。根据谷歌的统计数据,跨库检索页面的总访问量达23万次,从合作期刊经跨库检索跳转到《中国有色金属学报》官方网站进行阅读的达7万次。同时,《中国有色金属学报》组织建立的有色金属领域专家库已涵盖39万名行业专家、22000个核心机构。电子邮件推送平台已累计推送邮件约96.6万封,论文页面访问量增加了101964人次。

3.3 社会贡献

多元化发展策略极大地提升了中南大学学术期刊的社会贡献,使中南大学学术期刊依托学校学科优势,紧紧围绕“双一流”建设,通过构建学用结合、特色鲜明的知识服务综合平台,服务中南大学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同时,充分利用学术期刊的学术背景资源,突出相关领域的专业特色,从而服务国家科技发展战略规划和相关领域科技创新需求。如《中国有色金属学报》通过多元化发展策略,已经成为国内有色金属领域的重要综合性学报。通过在有色金属领域深入和全面的服务,集成有色金属领域的专家优势和信息优势,依靠明确的有色金属学科定位,在满足学科专业创新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凸显刊物的特色和优势,打造有色金属品牌期刊。对科技工作者开展进一步技术开发,特别是在技术集成创新方面,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获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

4 结语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中南大学出版社将中南大学传统学术期刊与新媒体进行融合发展,通过实施规模化、集约化、数字化、平台化、国际化等多元化发展策略,中南大学学术期刊取得了良好的学术影响力、传播力和社会贡献。因此,高校学术期刊在“互联网+”时代必须勇于创新和探索,借助互联网技术落实多元化发展策略,使高校学术期刊成为科技成果发布和学术知识传播的中央厨房,在新时代继续承载学术研究、交流、传播与服务的神圣使命。

猜你喜欢
中南大学有色金属学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作品选登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南大学校庆文创产品设计
致敬学报40年
有色金属“回暖” 中长期谨慎乐观
筑底企稳有色金属行业已过最难阶段
艾米莉·狄金森的自然:生态批评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