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君
(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 晋中 030600)
新时代背景下,在我国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思政教学有机融合,对提高思政教学的实效性具有重大的意义。
多数高校对思政课程的定位是提高人文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等。意在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等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操作过程中未能完全达到课程目的,未能与学生的发展实际相结合。
高校所开设的思政课程基本有两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单独开设思政理论课程。这些课程基本都是作为大学生必修课开设的,这是最普遍的模式。第二种模式:把思政理论课作为“课程思政”课程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与专业课共同承担大思政教育教学任务。在教学当中把一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作为思政课与专业课之间的桥梁,但实际上也只是在理论上给予思政教育功能以更多的重视。
第一种模式,由于受到课程内容和师资水平的制约,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播而忽略对人文关怀和精神价值的讲解,难以真正发挥该课程的当代思政教育价值功能;第二种模式,虽然更加强调思政课的思政教育功能,但由于不能很好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与思政课程、专业课程有机结合,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思政教育功能的发挥。
思政教学涉及的领域非常多,这就要求授课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文化知识 ,而且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能够符合我国新时代大学生的发展实际。目前,多数思政理论课的讲授方式仍基本上是PPT加灌输式教学,在教学理念上没有充分考虑当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方法上简单划一,在教学手段上缺乏创新,这些都导致课程脱离现实,从而严重影响思政教学的实效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中华传统文化体系中那些能代表中华民族最深层精神追求的,能够强化民族认同感、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成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思政教育价值功能,可以分为三个层级:文化自信的养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脊梁,是一个民族进步发展的基石。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是根植于其历史和文化传统的,离开了对自身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发展,便无法谈及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既是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新时代高校思政理论教育,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讲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剖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系的理论阐释,使学生深刻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及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传承和演变的血肉关系,从而唤醒学生的文化自觉,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来源是多元的,包括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深厚沃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如果离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就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对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而言,创造性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既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深层思想意识,也有利于当代大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
当代大学生生长在互联网时代和多元文化背景下,他们的成长环境,如物质条件、竞争环境、信息资源等都深深影响着他们的认知,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理想信念,以及认知、好恶、行为等。这是高校“立德树人”所面临的“时代环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其重要特征是注重思想道德建设。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基本精神和育人方式中蕴含着“立德树人”的宝贵智慧。创造性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对克服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突出道德问题,引导学生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同样也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由之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的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课程目的、教材编订、开课方式、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多个层面不断进行创新,真正实现与思政课、专业课之间的整合融通
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目标作为中华传统文化课的最高教学目标,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思政教育价值功能出发,明确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课程目的,把知识和能力的目标、过程和方法的目标作为手段,从而避免教学过程中的舍本逐末。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选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编写教材内容,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教材内容当中。
全面落实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教育理念,深入研究中华传统文化课与思政课、专业课在思政教育功能方面的联系,进一步完善思政课到中华传统文化课再到专业课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这几种课程既各有分工又密切合作,真正落实“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
思政课教学专业性特征明显,不同种类院校、不同专业的专业课,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虽然能够做到知传统、问现实、讲价值,即每一门学科和行业都要清楚自身发展的历史和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传统,但专业课的思政教育属于隐性教育,其思政教育功能的实现需要其他课程的紧密配合。
中华传统文化课,作为“课程思政”全方位课程育人体系的中间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它是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拓展和深化;另一方面,它为各专业课融入思政教育内容做好铺垫,促进各专业课教学达到知传统、问现实、讲价值的目的。
中华传统文化课教学,必须直面几大难关:古汉语语言关,时代差异关、学生兴趣关,创造性阐释关等。课程自身的难度决定了授课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拓展教学手段。
中华传统文化课教学,必须摒弃权威教育、知识教育的传统思维,切实落实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充分考虑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认知特点,认知教学与行为培养相结合,对学生的爱国情感、品质、意志等进行多方面的综合培养。创造性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传统文化课的当代思政教育功能,落实“立德育人”的根本任务。
总之,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创造性地阐释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深化中华传统文化课教学改革,才能真正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思政教育价值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