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邸报发抄刍论*

2019-01-28 14:40顾克勇潘渊静
中国出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奏章皇帝

□文│顾克勇 潘渊静

邸报自问世以后,其名称、发行机构、发行制度、传播方式等随时代更替不断发展变化。入明,邸报已成为朝政大事传播的主要媒介,邸报从囿于朝堂之上的官报发展成为广泛传播的新闻载体。在当时,邸报已成为官员、文人、商贾参知政事、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关于明代新闻传播及邸报研究,尹韵公先生已有重要成果,[1]但作为明代新闻传播的重要媒介,邸报的刊发职能机构有哪些,为何受到政客的重视,其发抄周期及内容如何,如何看待邸报原件,明代何时出现提塘官,笔者不惮辞费,借史料以及明代文学作品中的关于邸报的描写对此问题作进一步探讨和阐述。

一、明代邸报的发行机制

明代政权体制有别于宋。明太祖朱元璋深谙历朝衰亡体制之弊,罢黜宰相,设立通政司、都察院、五府、六部等。由此,朱元璋实现了大权的集中和对朝局的严控,也防止了后世权力落入他人之手。而邸报的发抄部门通政司和六科正是此次制度变革下的产物。下文首先就通政司、六科、提塘官及邸报的周期进行讨论。

据《明史·职官志二》记载,“章奏则达之通政司”,通政司职责为:

通政使掌受内外章疏敷奏封驳之事。凡四方陈情建言,申诉冤滞,或告不法等事,于底簿内誊写诉告缘由,赍状奏闻。凡天下臣民实封入递,即于公厅启视,节写副本,然后奏闻。……有径自封进者则参驳。午朝则引奏臣民之言事者,有机密则不时入奏,有违误则籍而汇请。凡抄发,照驳诸司公移及勘合、讼牒、勾提件数、给徭人员,月终类奏,岁终通奏。凡议大政、大狱及会推文武大臣,必参预。[2]

从上述材料中可看出通政司是各地官员奏章和四方民情的汇集中枢,譬若皇帝的耳目,出纳帝命,通达下情。通政司将官员奏章和天下信息进行整理和汇编,节写副本,呈送皇帝。通政司不仅负责收集章奏,还可以直接上疏。万历十七年,万历皇帝久不上朝,张孟男以南京工部右侍郎之职掌管通政司,疏谏万历皇帝,并起到了劝谏效果 。[3]

朱元璋曾下旨:不论官员还是百姓,无论要事还是小事,都可写章上奏。明成祖朱棣还因朝官“受四方奏疏,非重务者悉不以闻,径送内六科”而责之,认为疏奏关民休戚者,虽小事必闻 。[4]通政司的设置帮皇帝减轻了政务负担,起到了信息过滤的作用。正因其职能的特殊性,朝廷官员对此部门极为重视。一些欲望膨胀的奸佞权贵往往都试图通过控制通政司来把持朝政,刘瑾、严嵩、魏忠贤概莫例外。控制规定最细的是刘瑾。在他的压制下,大臣“章奏先具红揭投瑾,号红本,然后上通政司,号白本”,[5]通政司已形同虚设,变成了他专权擅政的工具。

通政司将章奏副本送呈皇帝,经由皇帝审阅,内阁票拟,司礼监批红后交六科。明代政府机构对官方信息传播链条非常重视,一方面要求内批御旨不可径直下发,章奏也要经内阁票拟,对政府舆论信息严密把关;另一方面要求皇帝也不能随意封锁已处理的奏章信息,所有官民章奏不得留中,以防内外廷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隔阂。在万历皇帝刚登基时,首辅大臣高拱的五条新政奏章,其中三条内容关于奏章的传播。[6]

六科的都给事中为正七品 ,[7]虽级别不高,但却是政府机构核心部门。其职能据《明史·职官志》的记载:

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六部百司之事。凡制敕宣行,大事覆奏,小事署而颁之;有失,封还执奏。凡内外所上章疏下,分类抄出,参署付部,驳正其违误。……凡日朝,六科轮一人立殿左右,珥笔记旨。[8]

由此可知六科具有稽查六部百司、发抄奏章、记录皇帝谕旨等职能,皇帝的圣旨、大臣的奏章都是邸报的重要内容。大臣所上的奏章题本,六科可以“驳正其违误”;不仅如此,六科还有监督执行的权力,“凡各衙门题奏本奉到圣旨,堂上官一员随赴本科,批押于后。凡各衙门题奏过本状,俱附写文簿。后五日,各衙门具发落日期、赴科注销。过期延缓者参奏。”[9]因不慎而发错的圣旨,六科还有“封还执奏”的权力。也就是说,由内阁票拟、司礼监批红而形成的诏谕敕令,经由六科签署才能生效,六科可谓位卑但权重。由于发抄奏章的职能和通政司有关,六科在洪武十二年(1379)曾隶属通政司。[10]

六科对标有皇帝或司礼监批红的奏章进行公开发抄,而未经批红的奏章则不得公开发抄,所公开发抄的便是朝报。对于奏章未经批红不得公开发抄这一规定,孙承泽《天府广记》中有记载:“崇祯元年(1628年)上谕:各衙门章奏未经御览批红,不许报房抄发,泄露机密,一概私揭不许擅行抄传,违者治罪。”[11]

如果说通政司为邸报内容、信息的源头,那么六科所发抄的则为最原始最完整的邸报内容。笔者认为,确认明代邸报的最早原件是很困难的事情。明朝没有像宋朝的“定本制度”,而传播的主要途径为手抄,这样就出现了各种抄本。邸报抄本众多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各地政府官员只关心与本地相关的邸报内容,与己无关的邸报则不予抄录,这也致使现今邸报留存的多为节抄本;第二,商人乡绅为节省开支,只传抄自己所需和自己利益相关的邸报内容,这样在传抄过程中也会出现删节。

在晚明,还出现了专职的提塘官。现在学者一般认为,提塘官一职主要负责邸报传送。如尹韵公先生认为,提塘官为明代低级军职,隶属于巡抚和总兵官,因巡抚和总兵官常有军务和急件向上禀报,故负责此项工作的提塘官就成为常驻京城的代表,传递有关本省的文书,同时也负责传递邸报 。[12]但笔者翻检《明史》,《明史》的《职官志》并没有“提塘”这个官职,纵览《明史》全书,仅有一处提及“提塘”,是出现在明崇祯户部尚书毕自严的上疏中:“乃京支杂项八十四万,辽东提塘三十余万,蓟、辽抚赏十四万,辽东旧饷改新饷二十万,出浮于入,已一百十三万六千。”[13]而现在关于明代提塘的零星史料记载,时间都是晚明以后,而且都是传送的军事情报。笔者认为,提塘官应是晚明以后出现的少量专职官兵,他们的专职是传送军事情报,而不是像学者所说的一般邸报。[14]入清以后,提塘官才普遍设置,职能逐渐完备。提塘官不仅负责发送军事情报,有时还要奉上司之命销毁已发抄的奏章。弘光皇帝就曾经命令提塘官追回并销毁载有左良玉奏疏的邸抄。[15]提塘官的地位较低,据明末清初的小说《醒世姻缘传》描述,“三边总督提塘报房,一向都是赁房居住,时常搬移,甚是不便。”[16]

二、明代邸报的发行周期及内容

邸报的主要内容是大臣奏章和皇帝谕旨,其发抄周期同六科对谕旨、奏章的整理、注销、编纂密切相关。六科对谕旨、奏章的处理在《明史》及《大明会典》均有记载。先看《明史》:

凡题奏,日附科籍,五日一送内阁,备编纂。[17]

《大明会典》:

凡各衙门题奏本奉到圣旨,堂上官一员随赴本科,批押于后。凡各衙门题奏过本状,俱附写文簿。后五日,各衙门具发落日期、赴科注销。过期延缓者参奏。[18]

据此,可推测邸报发抄次数为每五日左右一次,实际上这应不是邸报发抄的固定不变周期,只是大体频率,原因如下。

第一,各地官员只传抄与本地相关的内容,若抄送的邸报内容较少,地方官员可能会为了节省驿站开支而延长发送周期。第二,若遇邸报内容紧急,上级官府极有可能抄完之后立即交由驿站传送。所以,也存在事出紧急,缩短发送周期的可能。第三,各地离京城距离远近不等,驿站每五日发送一次,各地收到的时间亦有所不同,少则十天半月,多则一二月有余。如若中间遇上雨雪恶劣天气,或发生战争动乱,不可控因素增多,其传送时间则会不可估量地延长。第四,皇帝也会因身体原因或其他原因不处理政务,这也会导致邸报没有稳定周期。如万历皇帝中后期上朝次数很少且没有规律,对大臣的奏章还经常留中不发,[19]邸报也就无法做到按期发抄。万历二十年进士袁宏道给好友黄平倩写信,说“客冬见邸报,得诗二章奉寄” ,[20]虽然不能断定袁宏道在上一年冬天看的邸报只有一份,但从语意可以推断出他看到的邸报非常稀少。

尹韵公先生认为,明代邸报每期刊登的消息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皇帝的日工作量多少,即皇帝每天能批复多少件奏章,供六科与通政司发抄传报 。[21]笔者基本赞同尹韵公先生的观点,但又认为并非尽然,也有可能出现例外。因为明朝廷禁止发抄的往往是重要秘密的军事情报,如天启元年公元年四月甲戌发布的“禁抄发军机”,崇祯三年公元年正月发布的“禁抄传边报”,这些都是在清兵攻城掠地、守将不力、前方吃紧的情况下发布的禁传军机内容的命令,其结果是“凡涉边事,邸报一概不敢抄传,满城人皆以边事为讳。”[22]这条信息透露:如果不是急密军事情报,是可以在皇帝不知道的情况下发抄的。如下边的冯梦龙《古今谭概》有一段关于邸报刊登内容的记载:

万历己卯,严州建德县有渔者获一鳖,重八斤。一酒家买之悬室中,夜半常作人声。……俱见邸报。[23]

“江苏水陆交通均极为便利,再加上商业经济的发达,不少码头、驿站,也成了来自各信息的集散地。”[24]

上述所说的信息当然也包括邸报。苏州籍作家冯梦龙在邸报上看到鳖腹中有人的怪异之事,于是把这桩民间奇闻转载于自己作品之中。邸报所刊登一些无关紧要的轶闻,无须皇帝亲自把关,也窜入了邸报。

三、明代邸报的传阅方式

邸报作为官方发行的朝报流传于各级官员间,官员成为邸报的主要受众。下层官吏、文人、商人等作为社会活动的主要参与者,阅读邸报是他们了解时事要闻的重要途径。作为被邸报官方发行制度排除在外的一大群体,下层官吏、文人、商人间的邸报传阅又形成如下三种方式。

1.民间抄报房

张岱《琅嬛文集》叙其族祖:“数月抵京师,投报房抄邸报,食其饭,一日得银一分。落魄者二十年,居积百馀金。”[25]民间报房抄录邸报成为了下层文人的谋生职业。邸报具有重要的时政参考价值,科考时有人借邸报来猜押“热点”考题,用来做科场作弊材料。《万历野获编》卷十六记载:“浙人邵喻义者,故才士,第三场将所纂邸报中时事俪语,抄录批点,携入以供策科。”[26]未中第前的文人获取的邸报也应是从报房转抄所得。邸报在民间广泛传播,还有一些人趁此散播帖书材料。万历时围绕立储而产生的《续忧危竑议》,被朝廷定之为“妖书案”,嫌疑人就是“专以刊刻打诈为事 ”的顺天府秀才皦生光。[27]可以说,邸报的民间传播催生了“刊刻打诈 ”这一灰色行业。

2.以财换报

商人凭借其雄厚的财力,和地方官员相勾结,通过地方官打探朝廷信息。从官府抄得的邸报便是其中一重要信息来源。《金瓶梅词话》现被学者誉之为“伟大的色情小说”,[28]其“伟大”的原因很大部分归功于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其“描写的大约为宋徽宗年间事,但其实故事里所反映的,完全是明代的社会现实”。[29]其中就有关于邸报传抄的描写:

西门庆叫了吴主管来,与了他五两银子,教他连夜往县中孔目房里,抄录一张东京行下来的文书邸报。[30]

暴发户西门庆虽不能直接获得邸报,但只要花个少许银两便能从衙门里抄出。

3.私相授受

文人、下层官吏鲜有机会可以得到邸报,他们获取邸报的方式多为朋友之间互相传阅、私相授受。明末杭州小说家陆云龙、陆人龙是下层文人,创作他们的时事小说《魏忠贤小说斥奸书》《辽海丹忠录》时录入的大量邸报,皆是从他人处转借而来。[31]

四、结语

邸报作为明代社会新闻传播的主要媒介,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发行体系。首先由通政司抄录,然后经皇帝审阅、内阁票拟、司礼监批红,最后经六科发抄,使得广大官员、知识分子、商贾等皆有机会获得邸报。当然,朝廷视公共领域为国家的管制空间,对邸报把控极为严格,从其本质而言,邸报仍是朝廷意识掌控下的传声筒,是一种窄众传播。

注释:

[1] [12][14][21]尹韵公.论明代邸报的传递、发行和印刷[J].新闻资料研究,1989(4)

[2] [7][8][10][17]张廷玉.明史·职官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 [5][13]张廷玉.明史·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

[4] 孙承泽.天府广记(上册)[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

[6] 曹国庆.万历皇帝大传[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9] [18]申时行.大明会典卷(卷213)[M].续修四库全书(史部79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1] 孙承泽.天府广记(上册)[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

[15] 计六奇.明季南略[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6]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M].济南:齐鲁书社,1993

[19] 李佳.明万历朝奏疏留中现象探析[J].古代文明,2009(4)

[20] 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下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2] 文秉.列皇小识[M].上海:上海书店,1982

[23] 冯梦龙.古今谭概[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4] 赵兴勤.江苏地域文化生态与明清小说之发展[J].明清小说研究,2017(2)[25]张岱.琅嬛文集[M].长沙:岳麓书社,1985

[26]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册)[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7] 文秉.先拔志始卷上[M].续修四库全书(杂史类43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8] 杜贵晨.再论伟大的色情小说金瓶梅——中国十六世纪性与婚姻的镜子[J].明清小说研究,2017(2)

[29] 徐文翔.明代白话小说中的民歌——以金瓶梅词话和三言二拍为例[J].明清小说研究,2017(1)

[30] [32]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31] 顾克勇.取材邸报,逐利营销[J].昆明学院学报,2017(2)

猜你喜欢
奏章皇帝
戳中皇帝的笑穴
戳中皇帝的笑穴
皇帝需要帮忙吗
女皇帝
皇帝怎么吃
皇帝需要帮忙吗(下)
钟章法作品
茹太素挨打有点儿冤
——兼评《由茹太素挨打想到的》
沉文乏味
冗文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