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德国孩子的活动所想到的

2019-01-28 14:39无锡市羊尖中心幼儿园凌亚娟
早期教育 2019年11期
关键词:博物馆教室德国

无锡市羊尖中心幼儿园 凌亚娟

我去德国探亲,大约生活了20 天。在这段时间里,我不仅欣赏了德国的山水风景,感受了德国的风土人情,还偶遇了德国学龄前孩子的活动,给了我许多的感想。

情景一

初到德国,我们在科隆逗留几天。一天早上起床,雪下得很大,片片雪花如鹅毛般在空中飞舞,地上厚厚一层积雪。根据行程安排,今天我们一行人要去参观科隆巧克力博物馆。

走进博物馆大厅,迎面是一群孩子,看上去也就五六岁的样子。孩子们有的在穿衣,有的在整理物品,还有的似乎在等待着什么。不一会儿,整理好物品的孩子背上小背包在老师的带领下离开了博物馆,另一群孩子则在博物馆讲解员的带领下开始了参观之旅。我在征得孩子、老师的同意下,跟着一起参观了巧克力博物馆。期间博物馆讲解员跟孩子们讲述可可豆生长的环境、采摘运输过程以及早期的制作工艺及现代制作工艺。他们时而讲解,时而讨论,时而摸摸闻闻可可豆,品尝巧克力。在参观即将结束的时候还进行了提问互动,孩子们踊跃提问,了解自己想知道的。

情景二

后来几天,我们居住在斯图加特的纽伦堡大街。一天早餐后,有人提议到附近的公园散步,于是我欣然前往。这个公园不大,一大片的草地上有一些体育设施,如滑梯、绳索、小木屋、秋千等。刚到那里就来了一群五六岁的孩子和两位老师。孩子在公园中如自由的小鸟,有的玩滑梯,有的玩沙子……只见一男孩在玩绳索,“蹭”一跳就上了圆形坐盘,绳索便滑了出去。看着孩子娴熟的动作心中不由地赞叹这孩子的动作协调性。圆盘在绳索上来回滑动,突然“啪”的一声,孩子一屁股坐在潮湿的草地上,原来是男孩下圆盘的时候脚一滑摔了一跤。只见他迅速爬了起来,揉搓了一下潮湿的裤子,看了一眼旁边的老师。老师微笑着看着他,他也笑了笑转身向滑梯跑去。

情景三

在我们住的旁边除了有公园,还有一个养老院。养老院园舍很大,有接待室、教室、餐厅、卧室等,养老院和幼儿园一门之隔。据了解,这里常常开展一老一幼的活动,有时候会进行读书活动、手工制作活动、游戏活动等,充满了笑声和快乐。当我走进教室,发现教室中的孩子不算多,大概在7~8个左右,有3 位老师。看上去有的孩子在3岁左右,有的还是刚刚学会走路的样子,原来这是一个混龄的教室。孩子们都散落在教室的各个角落,自由地探索、游戏,老师或观察孩子或照顾小年龄孩子的生活。

情景四

在养老院的外面有一个院子,面积不算很大,用简易铁丝网围栏。院子里有高低起伏的山坡,山坡上有散落的大树根、小木桥、树桩、木箱子、沙坑等,形成了一个生态的游乐园。孩子们在这里自主玩耍,有的捡树枝,有的玩沙子,有的穿梭在树林里,有的趴在草地上……后来,在与当地一位居民交流的时候了解到,德国的孩子很少待在教室里。家长非常注重孩子在大自然中的探索,玩是孩子最重要的事情。

这些孩子的活动场景都是我随处看到的,但在我的眼里,这些不经意的往往是最真实的。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幼儿园活动。

一、儿童真正的学习应是什么?

在德国的20 天时间里,我无论在科隆巧克力博物馆,还是在斯图加特奔驰博物馆和图书馆中,总能看见孩子们和老师一起观看着、交流着。在德国,孩子的学习空间不仅仅局限在教室,还有社区、博物馆、大自然。

1.经历是一种学习。在斯图加特奔驰博物馆中,孩子们了解到汽车的发明、梅赛德斯品牌的诞生、柴油机和增压器的革新。在这里孩子们能真正了解汽车的发展史,还能看见不同用途的奔驰汽车,不同年代的奔驰赛车。在巧克力博物馆里,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真实地看到巧克力制作及包装的过程,用自己的双手亲自抚摸可可豆,用自己的嘴巴品尝巧克力的味道。陶行知先生在《行是知之始》中曾经说过:《墨辩》提出三种知识:一是亲知,二是闻知,三是说知。亲知是亲身得来的,就是从“行”中得来的,也就是说许多知识的获得可以通过亲身经历而得。在德国,孩子们时常行走于社区和博物馆,他们用亲身感受和体验来获得和积累知识。在我们国内,孩子的经历学习还未得到重视,老师和幼儿园更关注安全,许多时候剥夺了孩子们经历的权利。我想,要是遇到大雪纷飞的日子,我们可能会直接取消外出参观的活动,原因是遇上了恶劣的天气。殊不知,在这种天气中,孩子经历的是寒冷,感受的是漫天雪花飘落的轻盈,也享受着踩在雪地里咯吱咯吱的乐趣。

2.探索是一种学习。无论是在养老院的教室中,还是在户外的活动场地上,我们都能发现专注操作的孩子。他们自己摆弄着玩具,摆弄着树枝,摆弄着沙子……不断重复着相似的动作,看似简单枯燥的重复,其实就是孩子的学习,是蕴含探索的学习。孩子们正在探索当前事物的性质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事物变化与自己动作之间的联系,还通过自己的视觉、听觉、触摸觉和本体觉等来感知事物。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和教师担心孩子弄脏了自己的小手和衣服,所以会叫停一些探索活动,取而代之的是传授知识,告诉孩子什么是什么样的,什么不是什么样的。我要说,孩子自己探索过的知识是最真实的,也是最不容易被遗忘的。

二、儿童需要的环境应是怎样的?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高质量的环境能满足幼儿的发展水平和情感需求。开展具有挑战性的活动,能够激发幼儿真正的学习。

1.自然的户外场地会受到孩子的欢迎。自然性的游戏场是利用自然环境代替了传统设备。在这样的场地中,孩子能够接触更多的东西,例如:户外野生的植物、动物、沙子、石头、泥土、树桩,也能到一些自然生长的植物丛中进行躲避。就如我看见的德国的幼儿园户外院子中,没有现代的户外大型玩具,没有精致的设计,却有了起伏的山坡,原生态的草地,可以攀爬的木屋,可以造型的沙子、泥土……孩子们在这里可以有很多种玩法,可以探索自然界中一切可探索的东西,不仅锻炼了孩子的动作能力、平衡能力、协调能力,还能进行交往、发现、创造等多领域的活动。可想而知,孩子们的发展会更多样、更多元。自然的场地还能让孩子感受大自然的变化,认识季节的更替,产生与大自然浑然一体的感觉,增强与大自然的联系。

2.丰富的室内环境能支持孩子的自主学习。蒙台梭利强调环境要能解放精神,促进儿童独立并且允许活动,同时优美、安全和有序。德国教室中的环境做到了。德国的班级人数不多,差不多在12人左右,老师们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游戏材料,孩子们能够自主地去操作每一样游戏材料,在操作的过程中寻找适合自己的游戏材料。他们自主地取出游戏材料,按自己的想法进行操作,自己进行归放,真正实现了独立,也就是在这样的操作和探索过程中,孩子们意识到了自己的力量以及自主活动的乐趣。

3.真实的生活环境更引发孩子的真实体验。真实的生活环境与现实生活没有很大的区别,与模拟生活情境不一样,更能给予幼儿真实的感受和体验。在平时,人们常常会因为孩子还小所以为他们提供看起来符合他们需要的环境,例如:娃娃家、医院等。即使要让孩子体验,更多的是开展一个或者两个活动,孩子的体验不是完整而深刻的。在德国,教师为孩子提供了许多真实的操作和真实的生活环境。例如:混龄的教室中有大年龄的孩子和小年龄的孩子,他们整天生活在一起,为大带小、同伴互动带来了机会和可能。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中更加积极主动地与同伴进行合作学习,关爱弟弟妹妹,向哥哥姐姐请教。又如:一门之隔的养老院,老师们可以随时打开门,让孩子走进老人的生活中,一起游戏,一起生活,孩子们学会的是照顾老人,与成人的交往,产生的是尊敬老人和爱护老人的情感。

三、儿童周围的关系应是怎样的?

关系是早期教育的核心。儿童周围的关系包括教师与幼儿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幼儿与教师之间、幼儿与家长之间、家长与家长之间的关系。高质量的关系能帮助幼儿建立安全感和归属感,幼儿的积极行为会增多,所以在德国,教育者非常注重儿童周围关系的营造。

1.父母是孩子的“首席教师”。在德国非常重视孩子的学前教育。他们认为父母是孩子的“首席教师”,只有在父母陪伴下长大的孩子才是完整的孩子。在德国当一个孩子降临之后,政府会根据每一个父母不同的情况给予补助,并提倡妈妈在家陪护教育孩子。所以在德国孩子不是必须上幼儿园,家长有选择的权利。在德国孩子基本是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很少有祖辈带养,基本不会出现类似中国的隔代教育。德国人提倡工作与生活并存,工作时间是工作,休息时间就是陪伴家人。我很难相信在德国周日的超市是关门的,但这事是真实发生的。在德国,最常见的就是年轻的父母推着小推车带宝宝一起出来游玩,享受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光,同时也担负着教育孩子的重任。

2.尊重是关系建立的“核心要素”。早期的儿童是敏感的,能给予幼儿尊重的成人一定会与幼儿建立积极的关系,形成一个温暖的氛围。德国的孩子相对来说很独立,他们能处理自己的一些事情,例如:整理自己的小书包、自己穿衣、自己背包等。但不是说孩子独立就不需要成人的关注,例如当孩子在游戏中摔跤了,他们得到的是老师微笑的目光,这种对孩子的回应我理解成老师在说:你能勇敢地爬起来,没关系,衣服脏了回教室可以换。你好厉害啊,摔了一跤也不哭……这是老师对孩子的鼓励,是肯定,更是尊重。所以孩子能自己爬起来拍拍裤子上的灰尘,接着去玩其他的游戏了。这中间,我们无疑能感受到老师与孩子之间的和谐关系。

德国是一个古老的西方国家,虽然没有我们中国发展那么快,但是时时能感受到他们的品质生活。他们关注细节,追求精细,育儿也是如此。不管是父母还是教师,我们都要静下心来,站在孩子的立场想一想,孩子需要的是什么?孩子在想什么?孩子喜欢的是什么?我们给予孩子的是他想要的吗?面对孩子的现状,我们要慢一点再慢一点,合上孩子发展的节奏和韵律,才能呈现教育的最佳状态。

猜你喜欢
博物馆教室德国
“313”教室
这里的教室静悄悄
博物馆
如何缔造完美教室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
德国弃煤的烦恼
“梦梦”“娇庆”德国行
露天博物馆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