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之泰
大自然的资源丰富,千百年来人们赞之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古代,那也是古人可以依托的主要资源。对这些资源,初期利用方式有:利用声音进行击掌传书、击木传书、隔空喊话,利用光线进行烽火传书、灯光传信,利用动物进行“飞鸟传书”、“鸿雁传书”等。依托大自然的资源做为物流的动力来进行“物”的传递,那是当时人类的一大智慧,也促成了人类进一步寻找和创造更多的传递办法从而逐渐把物流实用、普及乃至科学化,以此形成强大的力量进一步发掘大自然的资源、不断创造新的资源,以此进行“物”的传递。大自然资源的种类很多,风和水则是离人类生活很近的又是丰富的资源,也就当然成为其时物流动力的重要选择。尤其是风无处不在,所以也是最先为人类所用的物流动力,而水虽然也是常有,但水要成“流”才成为可用的动力,显然做为物流动力的局限性要大一些。
与一般的物流动力不同,风做为物流动力不那么单纯,存在复杂的情况。风的强度既有大小、来去又有方向,如果利用得当都可能成为物流动力的要素,风力被誉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流动力资源,但是必须要“取”才会得到为人所用,而且才能“不竭”。做为物流的动力必须顺风引导才能为人类所用,描述我国三国时期名相诸葛亮的戏剧赤壁之战《借东风》,大破曹军便是这种对“风”的方向判断准确因势利导,用“火借风势”,火烧战船从而取得赤壁之战的大胜。所以“风”做为物流推动力需要顺其“势”,如果任其自然便难以掌控,那就不但不可为人类所利用,甚至变成一种祸害。杜甫的名诗对此有描绘: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最后落得个“归来倚杖自叹息”。
民间对于风有一套说法:0级烟柱冲天,1级风起轻烟,2级微风吹脸,3级叶动旗展,4级枝摇飞纸片,5级树带叶摇,6级举步行艰,7级迎风行不便,8级树枝吹断,9级风飞瓦片,10级拔树翻船,11级陆上少见。3级以上的风便可“取”,但必须会“取”,“风”才能助力物流。我国古代做为农业国家,用风车取用风力提水灌溉农田,是古代人在农业领域利用风力的最早成就。沿海地区用风力提海水制盐的做法也是古代人利用风力的一大成就,那时候仅在江苏沿海利用风力提水的设备就曾达到20万台的巨量。取海水使之发生物流至盐场晒盐,自古至今,这种古老的物流动力——风的利用价值今日还在。
古代风力助物流的一个主要办法是:风帆助航,风并不是全可助物流,其中能助力物流的是4级至8级风,风太大了便成了拔树翻船的祸害,可以看出风做为物流推动力的局限性,能为物流所用的风种类也是有限。
帆是古代人类就广泛利用风力的工具,这更与物流关系密切,风帆助航便是利用风力物流的有效手段。其始于何时、何地,现在缺乏详细的考证,但是据说在3000年前的商代就出现了帆船,我国在汉朝、唐朝时期就有了江、河、湖水道之上风帆助航相关的记述,到了唐代风帆助航便己经入诗,有诗句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说明那时风帆助航便有了一定程度的普及。到了宋、元时期风帆助航更是有了质的飞跃,可以经内陆的江、河、湖入海,进入到波涛汹涌的大海,当时我国近海已有大量帆船航行。到了明朝更有了著名的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海上远航的物流奇迹,郑和是明朝皇帝所派特使,郑和的船队远航至东亚与南亚,甚至达到了非洲,依靠的是大型帆船,帆船的规模己经达到了宽约五十米,长达一百多米,既便是现代这也不是小船了,这么大的航船远航已不是人力可为,明朝时期又不可能有强大机器装备配置的船舶,风便是当然的主要动力。
在机动船舶发展乃至占了主导地位的今天,古老的风帆助航仍然还有发展与延用,航运大国日本已在万吨级货船上采用电脑控制的风帆来助航,此举的目的在于节油,节油率可达15%。但由于风力之大小强弱取决于风之类型,从经济合理的角度出发,风太小了难成动力,因而做为物流动力的价值不高,风速大于每秒4米才适宜风帆助航采用,然而大风、龙卷风、台风便可能和风灾携手,风虽不小但却不敢用之于风帆,所以如何有效地应用风帆助航,今日仍是一道未能全解的物流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