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莉芳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北京100142)
A 集团公司是我国一家大型国有独资现代服务业集团,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义务。根据调研发现,A 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局在开展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A 集团公司在内审人员数量上有较大的空缺,集团审计局正式在岗人员只有52 人,经济责任审计处7 人。根据大量研究表明,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数量与企业员工数量的配比最佳比例数为1∶50,然而截止到2018 年12 月31 日,A 集团公司的内部审计人员总数为1102 人,A 集团职工总数为636265 人,内部审计人员仅占集团职工总数的1.7%。同时集团审计人员的专业结构较为单一,复合型审计人才偏少。A 集团公司有近八成的内部审计人员所学专业为财会类,计算机和法律类专业审计人员比重偏低。
A 集团公司的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以进驻现场进行,远程审计运用率不高。现场审计方式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不足:第一,集团公司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一般都是集团公司审计部门对下属子公司的主要负责人开展,而子公司跨地域经营居多,所以集团内部的经济责任审计一般要求审计人员跨区域到全国各地进行审计,需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第二,现场审计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审计效率,审计范围和审计深度上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审计小组仍采用传统的审计方式,使得审计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审计成效却不明显。
A 集团公司在对内部管理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实施时间存在较大的滞后性。根据统计发现,A 集团公司2018 年完成的审计项目中,有62 件在审计时间上存在严重滞后,审计形式较为普遍。尤其是针对调任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大部分审计延迟到已到新岗位就职才安排实施。审计结果将无法作为人事部门和纪检部门领导干部的岗前考评提供依据,对于领导干部的审计也仅在形式上走流程,一般只要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没有犯罪贪污严重违纪的情况,对于其他审计结果反映的内容,相关部门基本不会关注和重视,更不会改进,推动企业后续的经营管理能力的提升。
A 集团公司应利用内外部渠道选拔高端人才,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符合型内审队伍。一是与高校建立联合培养基地,储备优秀后备力量,同时在校园招聘中合理分配各专业人数比例,重点引进计算机、法律专业人才,丰富审计队伍专业结构。在社会招聘中需要从会计事务所和咨询公司中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的审计人才加入集团审计队伍,能有效提升集团内审实力,带动审计部门的良性发展。二是需要发挥集团优势,从集团内部其他部门抽调优秀专业人员进入审计队伍。A 集团审计局可以从集团人才库中挑选优秀人员进行专业培养,选取就职于集团内部各个部门的专业性人员,在相关领域有较为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这类人员加入能丰富审计队伍的知识结构。同时,从集团各个部门和下属单位选取熟悉本部门或本单位内部控制和业务流程的员工,其对企业运营情况和审计环境都较为熟悉,能较为准确地把握审计重点,提出更有实践性的审计建议[1]。
随着A 集团公司ERP 信息系统从建立到逐步全网覆盖,A 集团公司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也将面临着审计方式的变革,走向“大数据”时代。现场审计时间短暂紧迫,数据分析为提前远程实施项目审计提供了可能。A 集团公司应在审计进点前,安排被审计单位自查填报数据,让数据分析走在审计进点的前面,以便于审计组进点后从总体上快速掌握被审计单位的情况,以确定审计重点和审计方向。
通过对审计自查标准表的综合分析,确定审计方向和重点,审计进点后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审计调查,大大节约了现场审计时间,并为从总体上把握被审计单位的情况提供了有效途径。采用数据化审计工作的方式,能较为明显地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极大地缓解集团内部审计任务重与内部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为A 集团实现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A 集团公司应将审计重心转移到任中经济责任审计上来,加大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力度,最大限度地实现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预防功能。与离任经济责任相比,任中审计能更早地发现问题,A 集团公司应建立完善的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形成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对领导人员的实时监督制约机制,使企业领导人员认真履行经济职责,保护集团国有资产安全。A 集团公司应在保证对集团领导干部在任期间至少开展一次任中审计的基础上,根据企业领导人所在岗位的重要性进行分类合理安排审计密度。对部分重要企业或者关键部门的领导人员,任中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间隔应控制在1 到2 年之内至少审计一次。
总之,A 国有集团公司应在国家要求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大背景下,抓改革机遇,改善集团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发挥集团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监督作用,进一步保护好国有资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