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新媒体办刊的新思路探讨

2019-01-28 11:21张学颖邓强庭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9年5期
关键词:学术期刊学术期刊

■张学颖 罗 萍 邓强庭

1)重庆医科大学期刊社,重庆市渝中区医学院路1号 4000162)《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重庆市沙坪坝区高滩岩30号 400038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新媒体以其传播迅速、内容丰富、能与受众双向互动、传播场所多元化、传播行为个性化等优势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使信息传播中心化及传统媒体独领风骚的局面迅速被打破。以书、报、刊为主的传统出版市场竞争力弱化,读者大量流失,印量、广告和发行收入锐减,其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学术期刊是一类特殊期刊,既不同于大众媒体,也有别于科普期刊,其承载着发布学术研究成果和传播学术思想的重要使命,是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1]。但学术期刊专注内容出版,办刊思维相对保守,更难适应新媒体发展带来的冲击和变革。从现有文献来看,学者们大多从2个方面进行探讨:(1)分析报纸、电视、广播等新媒体编辑应具备的素养,提出应从知识、技能等方面培养学术期刊的新媒体编辑[2-4];(2)讨论学术期刊运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协助办刊的实践,比如远程校对、选题策划、运营推广、精准传播等,探索学术期刊的新媒体融合路径[5-8]。从微观角度来看,关于学术期刊在日常编辑出版工作中以新媒体思维指导办刊的相关研究较少,亟待深入。鉴于此,笔者通过分析学术期刊新媒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学术期刊编辑视角,发掘选题策划、编辑、出版、发行等工作流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单种学术期刊如何在传统编辑出版流程中融入新媒体办刊思维,打造适应时代发展的“快、富、美、有趣会撩”的学术期刊,以使学术期刊在新时代以优质的原创学术内容通过更广阔的传播平台,服务于更广泛的用户,也为积极探索学术期刊新媒体发展的编辑同仁们提供新的办刊思路。

1 学术期刊新媒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 缺少复合型全媒体编辑人才

真正能做好学术期刊新媒体运营的编辑,不仅需要掌握新媒体运营知识和技能,还需要掌握相关学科专业知识和编辑技能。但实际上,部分专职新媒体编辑缺乏专业知识和编辑业务技能,很难将产品思维、用户思维、大数据思维等新媒体运营思维真正融入到出版工作中,改变出版模式;而大部分资深编辑虽业务技能扎实,但对媒体融合的新趋势、新技术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只有学术编辑和新媒体编辑共同努力,将新媒体办刊思维真正融入日常办刊中,才能真正实现期刊的媒体融合发展。肖加元等[9]对学术期刊社交网络出版情况进行调研,发现在266 家被调查单位中,只有30 家设置有专门的网络编辑岗位,并拥有专门的社交网络人才,占比为11.28%;仅有93 家单位安排相关人员从事新媒体技能的相关培训工作,占比为34.96%

1.2 缺少参与感

互联网为读者和编者的互动提供了很大便利。但是,目前多数学术期刊编辑部与作者、读者的互动性不强,交流不足。究其原因:一方面,编辑部重视程度不够,认为与作者、读者的互动可有可无,不重视培育市场,服务形同虚设;另一方面,学术期刊编辑的网络技术不够熟练,且编辑部的相关硬件、软件条件不够先进等。

1.3 传播方式和内容单一

学术期刊想要实现更广阔的传播,就需要利用不同的新媒体平台多渠道发布期刊内容,但多数学术期刊依然止于纸质版的印刷发行和数据库的在线出版。虽然部分学术期刊已经开设自己的网站、微信或微博平台,但网站多由专门的采编公司搭建,仅提供网上采编、在线浏览、信息查阅、信息报道等功能,网站的模块和界面设计雷同、生硬,发布内容也缺少个性化;而微信、微博也多是重“建”轻“管”,偶尔发布几条消息,基本是“僵尸号”,根本没有发挥新媒体的学术传播效用[9]。

1.4 更新速度慢

调查部分学术期刊的网站、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发现:部分学术期刊的栏目内容已随时间的变化失去了实效性,但仍未及时更新。部分学术期刊即使在不断更新动态内容,但也存在内容更新不及时的问题,例如,在学术期刊的印刷版发行很久后,网络期刊的浏览窗口依然没有当期目录和文章内容。可以说,新媒体建设乏力是大多数学术期刊的共同问题[10]。

2 新媒体时代学术期刊的办刊新思路

2.1 快期刊

快是新媒体时代学术期刊做好服务的根本。用户对期刊服务的需求是什么?对作者来说,就要求投稿快、审稿快、发表快;而对读者来说,就是期刊响应热点快、信息传播快。因此,快是学术期刊做好服务的核心。

2.1.1 编辑对热点事件的响应快

新媒体时代,编辑要培养自己的信息敏感度,随时关注时事热点,并就热点话题与目标受众进行沟通交流,提高自己追寻热点并及时反应的能力。具体来讲,可以是针对热点话题的单篇推文,以最快的时间、较短的篇幅向受众传达核心观点和主旨内容,满足受众的碎片化浅阅读需求;也可以是就热点话题的深度策划。比如:《药学进展》编辑部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新闻报道,快速响应,向编委、权威专家征集对《意见》的观点和建言,及时通过微信平台推送《重磅医药政策来临之际,听听大咖们都说了啥?》,累计阅读量近14000次[11]。

2.1.2 编辑对数据的分析利用要快

大数据技术赋予了期刊对单刊出版数据、同行间出版数据、学术领域和学科发展数据等海量信息的分析、挖掘能力。学术期刊编辑可以从海量数据中挖掘作者需求和行业方向,从而进行期刊的选题策划、经营宣传和产品设计;可以利用工具对期刊论文的下载量、阅读量、引用量以及发行数据进行分析挖掘,找出读者最关注的学术研究方向,指导办刊;还可以做好读者的人群画像分析,针对主要读者调查期刊的传播方向,为其推送精准、有效的学术内容。

2.1.3 学术期刊提供的各项服务要快

(1)快速搜索和响应。随着注意力经济时代的来临,数字阅读和移动场景阅读大多已是交互式阅读模式,在这种阅读模式下,如果一个人要花很长时间等待自己想看的内容,他会变得缺乏耐心,甚至直接跳出。有人归纳出“3秒原则”,意思是如果内容超过3秒钟刷出,阅读者就会选择跳出。因此,学术期刊编辑需要根据期刊内容及时检查和优化搜索引擎,包括关键词、热门标签、内容链接、描述标记等,以增加期刊和文章在网页的显示度,让作者、读者能在茫茫刊海中快速、准确地找到内容。同时,通过不断优化采编系统网页和微信界面内容的响应速度,保证用户能快速阅读到需要的内容。(2)快速投稿。不管是学术期刊的网站还是微信公众平台,都要让作者能够快速投稿。首先,要保证用户注册的兼容性,直接利用已有的QQ、微信等账号直接登录,免去作者注册信息的麻烦;其次,作者投稿的注册尽量便捷,最好能实现上传文档自动提取文章中的题目、作者、摘要、关键词等信息,免去作者重复填写的麻烦;最后,尽量简要填写投稿个人信息,比如性别、职称等非必要信息建议设置为作者非必填项。(3)快速解决问题。为了快速解决学术期刊用户的反馈意见,建议在微博、微信、百度知道和百度贴吧等平台上建立期刊的服务平台,并安排专门的编务第一时间响应用户的投稿、审稿等问题咨询请求。

2.1.4 学术期刊的发表和传播要快

出版周期是影响传播效率的重要因素,在新媒体时代,学术期刊需全面打破刊期的局限,实现论文在各平台、各终端的在线优先出版,扩大信息的触达范围,使优质的学术内容获得理想的传播效果。因此,学术期刊一旦决定采用论文,应在第一时间为论文注册DOI号,通过中国知网网络首发平台、期刊官方网站、微信、微博平台实现优先发表,形成自己的“刊、网、库、移动端”的信息传播矩阵,实现对科学研究成果实时、广泛的共享,提高科技成果的传播效率。同时,逐渐减少纸质学术期刊印量,可根据实际情况按需印刷。此外,学术期刊还可以思考与其他新媒体平台合作,传播优质的学术内容,比如:门户网站、搜索引擎、微博、SNS、博客、播客、BBS、RSS、App等都可以成为学术期刊的内容发布平台。

2.2 富期刊

在信息过载的时代,信息存储工具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计算机、移动终端不仅能存储海量信息,而且存储信息的成本大幅下降。在此技术革新背景下,大脑的认知策略也转变为对知识的链接,人们以“做加法”的形式来获取知识,而知识呈蜘蛛网状排列,即知识的链接。媒体的功能和结构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单一媒体所能获得的受众市场将越来越小。因此,面对新的信息技术、新的媒介终端、新的用户认知策略,学术期刊也需要提供更多的知识链接服务,充分利用新技术打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富期刊”。

2.2.1 以单篇文章为基础的知识链接

在新媒体时代,学术期刊应逐渐淡化“期”的概念,以篇为形式提供服务,传播单元从传统的整本纸刊转变为数字化的单篇论文,以方便用户查阅和分享。利用新技术对单篇论文进行整合、再创造,提供印刷版不能呈现的丰富内容和多样形式,以吸引读者认识和了解期刊,是值得编辑深思的问题。(1)丰富文章的出版信息,在单篇文章中留下期刊名称、网站二维码、联系方式等信息。(2)拓展文章的内容信息。①通过HTML格式链接相关实验记录、作者贡献声明、视频、音频等,实现文章的富媒体出版。②充分运用超文本技术,在目次与正文之间、主题词与正文之间、摘要与正文之间、参考文献与引文之间建立链接,充分反映科学研究之间的内在联系。让读者从任何一个链接都能进入相关专业学术信息系统,便捷地浏览信息,快捷地获取更广泛的资料。③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通过分析用户过往或者当前的浏览内容,预测其下一阶段想看的内容,从而推广学术信息,提升用户使用体验。④学术期刊编辑可主动通过“相关文章”的阅读推荐,为读者提供更多的知识链接。例如,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于2018年年初发起了“OSID开放科学计划”,借助RASY系统工具,应用“现代纸书”模式,以全媒体思维打造“现代纸刊”[12],“OSID开放科学计划”是面向学术期刊行业的一项开放科学公益计划,旨在为学术期刊提供数字化转型服务。该系统以文章首页刊登的二维码作为读者与作者长期交互的入口,通过二维码配套提供论文以外的线上衍生资源与服务,包括作者视频和音频深度解读、问答卡、学术圈、专题、读书卡等,让作者直接与读者交流互动,增强用户黏性,开拓学术交流圈,是真正具有交互功能的知识产品[13]。

2.2.2 以单个专题或杂志为基础的知识链接

编辑可以根据热点前沿、论文引用数据,结合读者和社会的发展需求,不定期策划出版虚拟专辑。围绕某一专题,有针对性地整合期刊所有的优质过刊学术资源,重新进行系统编排后展示给读者,并通过网站、微信、微博平台进行推广和传播,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也可利用网络的海量存储优势拓展学术期刊的内容结构,不仅利用网站、微信、微博传播期刊学术内容,而且增设学术资讯、专题重点号、科学快报、编读往来等展现期刊学术内涵的新栏目,拓展期刊服务内容。

2.3 美期刊

影响用户情感体验的不仅有期刊的内容质量,还包括其编排水平,好的内容也需要好的表达方式。传统学术期刊仅专注学术内容和编辑规范,却忽视其封面设计和文章版式,几乎一成不变,但是,在新媒体的“眼球”时代,任何人任何事都需要拼“颜值”,学术期刊也不例外。用户的“浅阅读”习惯使其常常通过“颜值”判断是否继续阅读,只有高颜值的学术期刊才能在同类期刊中脱颖而出,赢得用户的喜爱、关注、分享和转发。而新媒体本身的多样性,也为期刊内容的多种媒介形态展示提供了条件。

2.3.1 定期更新具有期刊特色的封面

封面在塑造期刊形象,促进科学知识的理解、传播、创新、合作和应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传统学术期刊的封面往往保守、陈旧,从创刊开始就一直沿用,极少更换。但是,新媒体的发展为学术期刊的封面更换提供了更多可能,封面设计可以根据当期学术内容不断更新,不仅突破了平面设计范畴,还可以融入信息设计、交互设计等内容。(1)信息可视化。学术期刊的封面可以选择当期主题或重要学术成果的图形、图像进行可视化解读,让用户通过封面更深刻地了解当期杂志的学术内容,让学术期刊的封面更具备传播力。(2)图文逻辑性。通过追踪用户视线轨迹可看出,用户多从关注刊名开始,然后移动到围绕或紧邻刊名的区域,且遵循视线习惯进行平行移动。因此,学术期刊的封面设计可以充分利用用户的视线轨迹,使刊名、文字信息和图像图案这3种视觉元素之间形成逻辑性。即以刊名为核心;以期号和卷号、封面文章、内容提要、导读等文字信息为次要中心;以图像图形为底,形成图案解读与辅助提示。此外,学术期刊的封面设计还应考虑移动端的适应性和兼容性[12]。

2.3.2 设计精美的网页和移动端界面

界面设计又称人机界面设计,始于UI(User Interface),本意为用户界面,它包括3个方向:用户研究、交互设计和界面设计。因此,学术期刊的网页和移动端界面首先应有学术期刊特定的用户设计,实现投稿、审稿、编辑出版、信息发布、互动等功能;其次,通过界面中的图形、色彩、文字等要素吸引用户,提升视觉美感,使用户在愉快的体验中接受信息,进而达到认同期刊品牌的目的。学术期刊可以通过图形、文字、色彩的创意设计传达信息和情感,将信息以最合理有效的方式传达给用户,给用户完全不同的使用体验,以起到最佳的传播和审美效果。

2.3.3 可视化的内容排版

高品质的内容策划是用户的阅读需求,而版式设计则影响用户的阅读行为。不管是学术期刊网站还是微信、微博刊登的文章或者发布的消息,可视化的内容排版都能凸显重点内容,提升用户的阅读体验,提高信息阅读率。(1)根据用户的阅读需求把握整体美感,通过准确定位学术期刊的行业和目标受众,确定版式设计方向。比如:建筑设计类学术期刊应选择时尚、简约的风格。(2)重视可视化表达。根据视觉原理,与纯文字内容相比,互联网用户更愿意接受图片、视频等更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营销内容。因此,文章的排版设计除传统文字表达外,需增加诱导图片等可视化表达。在这种趋势下,更强调排版设计的长文章、更强调轻松阅读的图形化文章、趣味性的短视频、游戏性的交互式H5等展示形式就比传统大段文字更具吸引力,这也是新媒体时代学术期刊吸引用户的重要武器。如:“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国激光”“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微信公众号都注意运用优质图片进行排版。(3)合理设置字体、字号、行距、段距等。(4)优化文字和色彩的对比。(5)设置文本对齐方式,并注意线条、符号和引导线的使用,以吸引读者阅读。(6)注意留白,简约大气的风格更易于阅读,也更能突出重点。同时,学术期刊在排版过程中应做到风格长期一致、画面具有整体美感、色彩和谐统一[14]。

2.4 有趣、会撩的期刊

用户的消费决策心理经历了4个阶段的变化,从最早的功能式消费到品牌式消费,再到体验式消费,最后发展到参与式消费。领先用户创新是指不是由产品的设计者,而是由产品最活跃的使用者来推动创新,让用户充分参与产品研发[15]。

传统学术期刊以“内容为王”,读者无法参与期刊内容的生产,作者、读者、编者之间缺少互动交流,期刊与用户之间是“弱关系”。但在新媒体时代,学术期刊仅有优质内容还不够,优质内容也需要遵循有趣、情感和互动的运营思路。因为学术期刊的读者不仅是受众,还可能转变为期刊的供稿者、学术内容生产者,而期刊所有的用户都是期刊改进的推动者、优质内容的传播者。学术期刊只有传播对用户有用的信息,并且引导其参与互动、分享扩散,才能赢得用户的信任,建立朋友式的“强关系”。因此,学术期刊需要将服务、审稿、评论的过程开放,设置更多的参与节点,让用户参与进来;同时,遵循简单、获益、有趣和真实的互动原则,让期刊与用户不断建立复杂和多元的关联。

(1)提供畅通的沟通服务。网络技术的畅通性、即时性和交互性,使得编者、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变得十分顺畅,编者和读者、编者和作者、作者和读者之间都可以通过网站、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进行沟通交流。通过网络,作者、读者都可以参与期刊的编辑工作,如参与审稿和编辑,为稿件提供有价值的意见。(2)阅读后评论。在学术期刊网站、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发布的文章后开通阅读评论功能,让读者阅读文献后能方便地发表评论或者跟帖,编辑需注意及时反馈读者的见解,并参与评论。同时,编辑注意摘选优秀的审稿意见或读者评论,及时刊登在论文后面,为读者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使用户在阅读论文的同时,获知同行对文献的多方观点。(3)主动策划各类学术活动。学术期刊应利用线上建立的基于学术关系的人际网络开展线下交流活动,如学术论坛、学术讲座、学术沙龙、读书会,构建线上到线下立体化的学术互动模式,既推动学术交流,也提升期刊本身的影响力。(4)定期开展网上读者调查。可以通过读者调查发现前沿和热点的学术主题,使期刊的专题策划更符合用户需求。(5)构建期刊学术社群。学术期刊除了建立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平台、微博外,还可以借助发达的社交网络构建学术期刊的专业社群。社群是指一群有相互关系的人形成的网络,其中人和人要产生交叉关系和深入的情感链接,而同好是社群成立的前提,结构决定社群的存活质量,输出决定社群的价值,运营决定社群的寿命,复制决定社群的规模。学术期刊可以微信群、QQ群为基本单元,以提供期刊服务、聚集学习兴趣为目的建立不同的社群,通过规范的社群管理将期刊的学术资源、出版资源、传媒资源聚合在一起,围绕期刊的相关专业不断积累资源、开发利用、延伸服务,实现期刊平台与期刊的融合发展。

3 结语

媒体融合已成为学术期刊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但受管理体制不完善、办刊能力有限、编辑人力不足、转型动力不强等因素的影响,学术期刊的媒体融合发展被动且缓慢。本研究基于传统期刊编辑出版流程的细节,从快、富、美、有趣会撩4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期待能为学术期刊的新媒体融合发展提供解决思路。学术期刊编辑需要主动从自身做起,在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的同时,深化新媒体办刊意识,在广泛学习应用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新媒体技术的基础上,推动学术期刊的新媒体融合发展,提高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使学术期刊在媒体融合背景下获得持续发展的新动力,充分发挥学术期刊在组织理论交流和繁荣学术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学术期刊学术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学术动态
期刊问答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祝《导航定位与授时》学术期刊创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