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知识服务要求的学术期刊出版变革

2019-01-28 10:30赵庆来
中国出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学术期刊学术期刊

□文│赵庆来

学术期刊是科研成果记录和传播的重要载体,肩负着知识生产与传播的使命。新媒体背景下,学术期刊的生产形态、信息载体、传播平台、消费方式等都发生了变化,其知识生产使命在互联网时代被赋予了新的解读:生产业属性日趋弱化,服务业属性愈加明显。[1]在愈加注重知识服务的前提下,学术期刊要正确认知发展变革中的机遇,正确处理好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坚持不能变的本源,认清必须变的现实,在坚守学术质量的基础上,实现从知识生产到知识服务的转型,提升知识服务能力。本文基于互联网时代对知识服务的要求探讨学术期刊提升知识服务能力的变革思路。

一、时代要求:提升知识服务能力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生产、加工、传播和应用已经成为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推动力。互联网以高效、紧密的连接能力加速信息在行业产业链环节的连接和对话,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和各类社交软件为信息服务提供了技术和平台支持。知识服务是为用户提供知识产品或问题解决方案的个性化、专业化服务,[2]这充分契合了学术期刊知识生产的时代使命。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知识服务借助互联网工具迎来了在线化、网络化发展,在用户至上的服务理念下,知识服务即运用互联网平台和技术对信息进行采集、过滤、分类、整合、萃取等处理过程,挖掘出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体现知识服务的集成性和价值增值性。

知识量和知识内容的浓度是知识服务的价值和竞争力的重要表征。信息时代,学术期刊的知识服务不能仅局限于固有过程或固有内容的服务,而是要对多源异构、海量、开放的元数据再加工,整合知识要素,满足用户智能推送、精准获取、知识体验、知识增值、问题解决等知识服务需求。学术期刊对知识元数据的再加工,主要包括知识的构建与维护(通过知识组织、知识分类、知识标识、知识检索和知识校验,使知识便于认知和理解)、可视化的知识编辑(通过知识节点的拖拽形成网状的知识组织形式,呈现可视化的知识地图)、知识资源的自动采集(广泛存在和使用的知识的采集、元数据智能抽取)、知识维护(调整知识节点之间的关系,知识节点之间关系的维护)、知识漫游链接(通过知识之间的关联查阅到其他元数据及相关知识),通过提高用户的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效率来实现学术期刊的知识生产价值。学术期刊的知识服务是动态和连续的组织过程,随之带来的是用户服务更加专业化、精细化、精准化。知识服务是以资源建设为基础的高级信息服务,学术期刊聚集了大量的作者资源、读者资源和学术资源,其中学术资源具有独特的价值性、独享性和不可复制性,不同期刊异质性的学术资源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学术期刊从知识生产到知识服务的发展变革中,借助自身资源优势和知识共享平台,深度挖掘知识资源价值,重构期刊与作者、读者的关系链接,提升知识供给的服务能力,是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提升知识服务能力的时代要求,这对于学术期刊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

二、知识服务的根本:坚守学术质量

学术质量是学术期刊发展的生命线。内容为王一直是学术期刊尊崇的出版法则。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期刊的平面传播样态极大限制了学术期刊的传播力与影响力,“内容为王”让位于“渠道为王”“技术为王”“经营为王”的论调很有市场。知识服务要关注用户,传播途径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能够长久黏住用户的仍是优质、高附加值的内容。[3]学术质量依然是影响期刊发展与竞争的决定性因素。互联网改变了媒体的产品形态、传播渠道和服务方式,并未改变学术期刊的基本运行规律和社会功能。学术质量是学术期刊开展高质量知识服务的保障,学术期刊内容为王的出版理念在信息爆炸时代更显得弥足珍贵。

第一,内容是学术期刊的立身之本。在传播实践中,内容生产永远处于整个传媒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上游,[4]拥有内容优势才能够在信息传媒产业立于不败之地。学术期刊的价值取决于内容(学术)价值而不是媒体价值,内容优劣决定着期刊的命运,技术永远都是为内容服务的工具。[5]学术信息传播中渠道、技术的功效不可小视,但学术质量依旧是“王者”,集优质、规范、专业、前瞻、原创为一体的学术内容依然是学术期刊受新媒体青睐的关键所在。建立在数字化和交互性基础上的新媒体,更加凸显了以人为本的知识服务内涵,互联网海量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与便利性使受众对信息质量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地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只有以优质内容打造出来的媒体才会成为受众眼中的金字招牌,通过“标题党”“博眼球”提升点击率的方式很快会因为内容的薄弱而失去受众。学术期刊要始终坚守自己最基本的出版价值立场,明确“变”与“不变”这一办刊的根本价值指向,不在“时髦”“猎奇”的诱惑下迷失方向,坚持做有社会价值产品的生产者,方能在学术市场上立足和获得更好的发展。

第二,内容是学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信息的价值不在其本身,而是体现在信息的注意力上。媒体经济也是注意力经济,而内容是汇聚注意力资源的核心要素。学术期刊的影响力与竞争力最终来自于期刊的品牌建设。打造传媒品牌的措施众多,但无论如何这些注意力经济都是围绕着内容打造而形成的,是内容的延伸与衍生。学术期刊品牌的形成依赖于具有学术权威影响力、能形成一定话语场、得到学术共同体和受众认同的高智力产品,[6]它源于高质量、高水平、有特色的学术质量。在影响学术期刊竞争力的因素中,内容、受众、传播、市场占有、学术影响是一脉相承的,而内容始终处于基石的位置,学术期刊的价值就体现在内容,即学术质量上。[7]

第三,内容应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内涵。新传媒技术的运用强烈型塑着传统媒体的组织方式和产品形态。期刊知识生产与新媒体运用、服务受众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互联网时代受众对信息质量的要求标准不是降低而是革命性地提高了,期刊的知识产品随着社会的进步应被赋予不断发展的内涵。当下,随着媒介融合程度的不断深入,期刊知识生产更加关注社会影响与消费者需求,具有鲜明的“营销”指向和“知识生产+产品包装+渠道占有”为一体的时代特征。一方面,学术期刊的生产(出版)必须兼顾策划、编辑、传播及知识衍生与开发等整个生产链条,注重原创,不断创新,做好精品,在推出有思想、有深度、有温度的知识产品的同时,围绕互联网时代知识服务要求以及社会和用户群的消费需求布局多元的传播渠道,以多样态、专业性、特色化吸引消费者;另一方面,学术期刊应直面新媒体发展带来的机遇,让知识产品变“活”起来、“立”起来、“飞”起来。“活”起来,即在媒介融合时代,受众希望打破刊物之间的界限,通过特定选题的主题搜素和查阅获得有价值的资料。因此,碎片化、差异化的消费需求要求学术期刊要引入新技术,融合各媒体的优势对知识要素进行提炼、整合以及有针对性地发送。“立”起来,即是利用新媒体技术,变革传统期刊枯燥、呆板的纸质内容传播样态,拓宽期刊内容的呈现空间。“飞”起来,即利用新的媒介、平台,打破按期、按时出版的周期性延后方式,优先出版,提高内容传播的时效性。

三、提升服务能力的关键:“互联网出版+知识服务”的出版变革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学术期刊的发展仍然是内容上的创新,但新技术对期刊内容传播的影响愈来愈大,实现从传统出版向“互联网出版+知识服务”的转变,提升学术期刊的知识服务能力是学术期刊必须直面的现实问题。[8]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催生了知识服务的新趋势,要求学术期刊重构从知识生产到知识管理的出版流程,在出版思维、编辑流程、产品打造和服务方式等方面不断创新,实现出版工作“起于用户,终于用户”直至“通达用户”的服务运作。

1.践行互联网思维,强化数据应用意识

互联网思维,是运用互联网的理念、价值、技术、方法、规则来指导处理创新、改进工作和生活的一种思维方式,是互联网发展和应用实践在人们思想上的反映。互联网思维具有商业民主、用户至上、产品生产与服务一体的特征。在互联网信息传播中,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权力重心发生了迁移,消费者主权得以确立。体现在媒体工作中,互联网思维就是讲求平等交流、强化互动反馈、重视用户体验、崇尚开放共享、注重跨界协作、强调数据运用、推崇迭代创新,实现单向的信息提供向互动和交互的信息传播方式转变,单一的信息生产向集成服务模式转变,不同终端界面各自分开的传统传播渠道向系统的、网络的、能够进入移动互联网终端的整合终端转变,[9]达到信息传送“每个个体、时刻联网、各取所需、实时互动”的状态。

学术没有用户的关注就失去了学术价值。现代信息传播中的个体化、平民化、低门槛进入、交互功能强等特征,打破了传统媒体中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对信息传播的垄断,[10]读者的“客户”身份凸显。“客户至上”是互联网思维的重要特征。[11]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发展解构着人们传统的学习生活方式,同时也创设了学术接受的移动场景,为在特定时空环境下个性化的学术服务提供技术和工具,场景化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知识传播的趋势。“移动传播的本质是基于场景的服务,即对场景的感知及信息适配。”[12]知识的场景化服务包含着对知识内容生产、技术手段运用、传播渠道、服务终端等出版要素的交叉融合。[13]知识场景服务是以消费者为核心的特定服务,学术出版机构应树立“互联网+场景化”的工作思维,分析消费者所在场景的服务需求,制定相应的服务方案,同时根据消费群体的动态变化,适时调整知识服务策略,增强消费者对特定知识供应“商户”的“黏性”。互联网已经使地球变成了信息网络村,学术期刊的发展如果不能利用互联网来营销自己,只会逐步走向衰落、被边缘化甚至被淘汰出局。因此,践行互联网思维,把“互联网+”建设和应用切实上升到办刊的战略高度,这关系到学术期刊的生存与发展。

互联网时代,大数据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信息资源。大数据的本质是信息智能化程度的进化,不仅是一种新资源,更是一种新的研究技术和工具。[14]大数据不单纯是“数据”,更是一种包含着大量关于人尤其是关于人的信息感知(Information Perception)的数据。在传媒介质发生重大变化的今天,受众已变成了用户,要真正了解用户、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学术期刊的生产与传播就离不开大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挖掘数据中隐藏的关于目标群体活动指向的有效工具,是了解受众的分布、有效点击、热点关注等要素的“神器”。学术期刊的发文、下载、引用、影响因子等表征期刊运行状况的关键指标都可以在数据中呈现,可为期刊内容的针对性开发以及精准投放提供可靠依据。当前,大数据采集和分析技术的广泛应用促使学术传播链条发生一系列变化和重构,使学术传播由单纯的发送学术成果信息向数据整合、分析与加工、元数据价值衍生的知识生产与服务偏转,进而引起期刊编辑出版范式的变革。

2.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编辑出版流程

互联网时代信息生产与传播中信息已不是最为核心的部分,核心部分变为了人,即信息价值链的各个环节都要以用户为中心来运作。用户思维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就学术期刊的传统出版而言,其编辑出版流程往往是以编辑部或出版社为主体,从期刊编辑出版工作的简捷、高效等自身视角来制定编辑出版流程,“用户”往往成为“弱势群体”或视角的盲区。而在以用户为中心的知识服务背景下,学术期刊的功能不仅仅是内容生产,更重要的是对内容的专业化、精细化打造和对服务群体的信息精准推送,满足用户个性化的信息需求。另一方面,信息爆炸时代,重要的不是信息数量而是信息质量。当前知识信息量的井喷并没有让消费者在便捷获取的同时感到高效,伴随而来的是普遍性的知识焦虑和信息恐慌。在海量信息中提取优质内容正成为一种专业化工作,而编辑出版工作者正是这一使命的重要践行者。

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应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互联网媒体产品生产和运营体系,提供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多介质的知识服务。当前,按需出版、按需印制、自出版、网络出版、众筹出版等以用户为核心的出版业态不断涌现,迫使传统出版进行编辑出版流程再造,这就需要学术期刊依照新时期受众对知识服务的要求,在栏目策划、组约稿、审稿、编辑、内容传播等方面契合互联网及信息传媒新技术的要求,以用户为核心构建编辑出版流程。在内容上,既实现高效供给又能汇聚符合用户需求的高品质内容;在服务上,为用户而作,先用户而想,推送有专业特色的知识服务;在产品上,对接不同用户阅读习惯、爱好,开发多介质、多样态的知识产品。[15]

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编辑出版流程背后是编辑理念的转变和工作范式的转变,学术期刊编辑应以坚守学术质量为根本,关注市场变化和开展用户研究、内容规划及设计、期刊运营、平台建设、社会传播等期刊发展的重要环节,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遵循互联网的发展规则,整合资源,突破区域传播障碍,建立全方位的学术传播体系,扩大期刊受众范围,使学术期刊从传统认知中的“阳春白雪的小众刊物”走向更广阔的平台。一是利用对大数据的搜集、分析与整理,将零散、杂乱的数据整合成专业化、特色化的知识资源,打造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产品。二是利用大数据技术,准确感知、获取消费者的需求动向,开展精准出版、精准推送和个性化定制多种服务方式。三是针对目标受众,构建知识学习社群,提升用户的知识体验和使用黏性。

3.设计以知识元数据为基础的多元产品结构

当前数字化阅读、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日渐强势,信息传播媒介的多元化使传统出版产品结构与读者阅读方式变化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以用户为中心的互联网经济商业模式重塑着知识产品的结构、形态,实现多元知识产品供给是学术期刊更好地开展知识服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在“互联网出版+知识服务”的背景下,随着读者向用户或使用者的身份转变,学术期刊出版需要更多地思考期刊的知识产品会针对何种消费群体、用户所需求的产品内容以及呈现的产品形态,即不仅要做内容产品,还要做服务产品、关系产品,期刊编辑也要从传统媒体的知识生产者转型为产品管理者、经营者,即转变成一名产品经理——产品的设计者、生产者、经营者。学术期刊出版要以内容、关系与服务为抓手,通过期刊新媒体产品的打造和运营,重新构建与用户持久而有效的联接。学术期刊坚守内容为王的出版理念,体现内容为王的知识生产价值,就是要发掘知识元数据的资源优势,通过对知识元数据的内容解构、内容重组、内容再造,实现元数据的增值服务并在此基础上,推出多元化、多形态、多介质的衍生产品,契合新媒体易于碎片式阅读、浅阅读、便于快速传播的特点,[16]在不断提升产品多重使用价值的同时,降低消费者使用产品的门槛,降低获取成本;在不断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帮助其完成美好的知识消费体验,将目标用户逐步转变为真正的使用用户。如对元数据的知识再造主要是通过以适应不同媒体特点的其他产品形式来演绎已出版的内容,照顾到不同读者的消费习惯、兴趣,使其能便捷、高效地了解相关内容并引导读者有意识地深度阅读。因此,新的时代背景下期刊出版不仅要重新认知和界定知识产品的内涵与时代特征,更要强化传统学术资源的深度价值挖掘以及与新兴媒介资源的整合,延伸知识产品价值链的深度与宽度,打造富媒体化的知识产品库,以产品多元赢取用户的“多源”。

4.搭建以共享平台为支撑的知识生产与服务架构

学术成果必须通过信息共享渠道在学术交流中得到传递,否则其社会价值就难以充分实现。经过多年快速发展,学术期刊已沉淀了海量资源,知网、万方、维普等学术资源库也提供了共享服务,但专业资源共享数据库及专业化的知识服务建设仍然滞后于时代发展。当前,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信息传播领域深度融合,大规模交互特性的资源共享平台应用日趋活跃。搭建以共享平台为支撑的知识生产和服务的一体化架构,学术期刊方能在知识生产与服务分发中占据主导权,占据生态价值链上游。依托共享平台,知识在服务生态链中可以产生更好的社会价值。

第一,打破区域资源壁垒,整合资源,破除信息孤岛。采用“委托”“自营”“联合”“共享开放平台”等多种运营方式,加强与国内外学术共享资源平台、科研生产与应用平台的对接,整合为一个互联互通、业务协同、信息共享的平台,实现跨区域专业化、系统性的数据共享共用。专业学术资源库需要进行数据的深度加工与开发,在数据与数据之间建立有机联系,形成学术资源集群,构建学术研究的整体大数据环境,发挥学术资源的学术价值,为新知识的发现、科学研究的开展提供智力支持。

第二,开发更具针对性、准确性、时效性的垂直搜索工具和专业、精准、深度的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基于先进的云计算服务架构,搭建细分资源类型和服务领域的系统模块,构建物理分散、逻辑集中的总分一体化资源共享平台网络体系。通过对元数据的整理与挖掘提供具有专业特色的集成服务,以产品的多样态兼容各版本的学术资源平台及移动客户端等,提供移动互联资源共享服务。通过采用中介服务和在线服务相结合的形式,优化上下游供应链,开展用户供需服务对接。

第三,对海量数据资源进行汇聚加工,建设专业化的知识服务系统模块。通过专业数据融合与深度知识挖掘,为用户提供新领域知识的深度搜索、可视化交互和持续增量智能获取服务,实现知识开发、实践运用和价值衍生的智能决策和深度优化。进一步拓宽知识服务领域,以知识和信息服务于科学研究、技术进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尤其是学术成果的转移转化,通过提供研发服务、创业孵化服务以及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及技术转让等多元化知识服务举措,推动学术科研成果的实践转化和推广应用,增强知识服务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猜你喜欢
学术期刊学术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学术动态
期刊问答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祝《导航定位与授时》学术期刊创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