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锋
(合肥工业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合肥 23000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并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下,我国制造业,特别是代表先进生产力和未来生产趋势的智能制造业(以下简称“智造业”)发展突飞猛进、硕果累累、成效显著。在党中央正确决策部署和强有力政策扶持的大力推动下,安徽智造业的规模及档次不断壮大和升级。2018 年5 月25 日召开的“2018 世界制造业大会”,是安徽制造(智造)业整体形象的一次集中亮相,也是全国乃至全球制造业发展成果的集中展示。在这场盛大的展览展示中,许多前所未见的尖端科技、许多改变生活的智慧产品,呈现了一个科技领航的时代,让人们感受到科技创新的巨大魅力。
此次在合肥成功召开的首届世界制造业大会,既是一场产品汇萃的展示及宣传,更是一次科普活动的诠释与推广。为期3 天的展览会,吸引了国内外上万名观众的纷至沓来、积极参与。笔者认为,应以此次会议为契机,立足安徽、辐射长三角,坚持创新引领、深化交流合作,不断开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近年以来,包括安徽省、江苏省、浙江省以及上海市在内的长三角区域的发展一直备受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这片区域不仅只是地理区域,还是经济区域,更是创新区域。在我国智造业,这三省一市也是已形成创新集群、构建起标准化工作大格局的较发达地区。世界制造业大会的成功召开,开创和构建了智造业技术交流新平台,凸显和展示了三省一市各自智造业的特色成果,对更好地推动长三角区域智造业的协同创新和合作共赢起到了积极作用。
世界制造业大会紧扣创新驱动和制造引领两大要素,围绕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智慧经济等全球先进制造业前沿理论和热点话题,通过论坛演讲、探讨交流、深度磋商等形式,广泛开展了政企对接、产学对接、互动交流等。透过大会,可以发现其对三省一市智造业的发展有着不同寻常的见解和深刻的启发。三省一市应进一步深度融入和平合作、开放融通和变革创新的时代潮流,把握世界制造业发展演进基本方向,加强智能制造技术及标准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将中国的先进制造业推向世界,把其他国家的先进制造业引入中国。
引领三省一市智造业向中高端发展,共促产业格局向标准化格局靠拢,目的是要以长三角区域智造业标准化为示范引领,用标准化格局和模式去推动创新,继而驱动全国智造业快速发展,让中国智能制造产品走向世界,由制造业大国向智造业强国转变,实现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明确的是,构建标准化大格局和建立健全我国智造业标准体系,是有效促进我国制造业(涵盖智造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标准化的智造业产品不一定是最好的产品,但一定是可顺利准入国际市场、符合各国产品通关条例、突破贸易壁垒的成熟化产品。标准化是直接影响和启示着长三角区域乃至全中国智造业创新驱动发展的航向问题,正所谓,航向精准方能成功智造。
智能制造集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和智能化于一身,具有三个方面的技术优点,具备十个方面的技术内涵。其中,三大技术优点包括实时感知、优化决策、动态执行;十大先进技术要素则是指射频识别、实时定位、无线传感网络、物联网与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机器人、3D 打印、虚拟现实。
科学普及是指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大众介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一种活动。除了普及基本的科学知识与基本科学概念之外,其主要内容还包括实用技术的推广,科学方法、科学思想与科学精神的传播。[1]此次世界制造业大会不仅亮相了科技的创新,展现了智能的魅力,还推广了智能制造的三个层面的实用技术、四个方面的智能科学方法、三个核心方向的科技思想及理念精神的传播。其中,三大实用技术是指制造对象、制造过程和制造工具的智能化技术;四大科学方法包括智能设计、智能加工、智能装配和智能服务方法;三大核心方向的科技思想则涵盖动态传感、自主决策、知识库及知识工程的思想理念。
制造是社会创造产品和物质活动的基础;智能制造是当前制造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是先进制造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大数据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目前,全球制造业格局正面临重大调整,诸如美国、日本、德国等工业发达国家均提出了“再工业化”发展战略,力图掌控新一轮技术革命的主导权,重振装备制造业、推进产业升级。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谋划和布局,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拓展国际市场空间。在国际制造业新一轮竞争中,我国制造业规模尽管已位居全球第一,却面临着大而不强的困境[2],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目前,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依然存在核心智能部件与整机发展不同步、产业整体技术创新能力与国外差距较大、重要基础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对外依存度高、 部分领域存在产能过剩隐患、 缺乏统计口径和产业标准、重点领域人才队伍尚未建成等问题。[3]
2009 年至2012 年,欧洲深陷债务危机,德国经济却一枝独秀、依然坚挺。德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其基础产业——制造业所维持的国际竞争力。对于德国而言,制造业是传统的经济增长动力,制造业发展是德国经济增长的不可或缺的动力,基于这一共识,德国政府倾力推动进一步的技术创新,其关键词是“工业4.0”。德国2010 年公布的《高科技战略2020》中,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制造业发展的创新政策。[4]德国制造业的成功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借鉴。2015 年5 月19 日,我国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作为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明确提出了要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全面推行绿色制造、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等。
加快推进智能制造,是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是落实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打造制造强国的战略举措,更是我国制造业紧跟世界发展趋势、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智能制造、标准先行”,工信部、国家标准委于2015 年12 月30 日联合发布的《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 年版)》,旨在解决智能制造业标准缺失、滞后以及交叉重复等问题,充分发挥标准在推进智能制造业发展中的基础性和引导性作用,指导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5]
绿色制造是推动智造业发展的重要基础,绿色产品、绿色企业、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绿色产业园区等都是实现先进智造业的重要因素。因此,建议在国家先进制造业试点城市群的产业园区中,大力建设绿色工厂和智能工厂,全面推行绿色制造标准体系,着力提升产品标准化生产水平,逐步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尽快探索出可复制推广的绿色制造模式。同时,依据清洁生产需求、绿色生态理念、制(智)造产业耦合链接方式,加强产业园区顶层规划设计、生态系统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孵化出国家先进制(智)造业标准化示范基地。此外,针对我国智能制造存在的行业标准不统一、制造企业智能化改造成本压力大、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及智能制造服务业相对滞后等问题,应做好智能制造顶层标准的制定及重点行业的推广、建立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大力发展现代智能制造服务业等。[6]
在智造业的发展进程中,大数据及互联网、云计算都是助推智造业产品朝高、精、尖方向拓展的先进元素。智能制造、智能技术、智能装备、智能产品,大多都受益于大数据的强大活力。大数据标准化体系的建立与健全,是我国智造业发动引擎、全速前进的利器,是构建我国智造业标准化格局的不可或缺的关键元素。为此,应全力构建完善的大数据标准化体系。一是合理设置大数据标准的基本单元,只有品种齐全的标准单元,才能为我国智造业的创客空间、创新工场等有效载体提供标准化大平台;二是着力构建可以精确响应和精准定位用户需求、实现业务场景互动、提高制(智)造业研发设计水平、推动产品制造过程的智能化升级的大数据采集标准体系;三是注重在大数据采集及互联网云端架构、大数据共享资源、大数据技术创新、大数据分析建模、大数据安全防御及网络防火墙等方面的标准体系的完备构建与持续改进。同时,以此为依托,促进智能技术标准创新、大数据标准创新、智造产业标准创新三者之间的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构建基于现代制造业信息技术的大数据智造标准创新体系,开创智造业标准化新格局,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智造”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