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彦鹏 刘孟娇
《造房子》是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世界建筑界最高奖——普利兹克奖得主、著名建筑大师王澍的建筑文化随笔集。该书由浦睿文化、湖南美术出版社2016 年出版,2017 年4 月,入选2016 年度“中国好书”。该书从建筑出发,却不止于建筑,更是一本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当代性的著作。书中内容包括王澍近年来的建筑文化随笔(10 篇)、建筑作品历程书写(4 篇)、散文随笔(6 篇)和问答录(1 篇)。王澍在书中漫谈了个人经历、社会与人生,剖析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更从一位文人建筑师的角度探寻传统文化、东方哲学的美学价值。王澍一边造房子一边教书,他常说:“造房子,就是造一个小世界。”他用朴素的语言将自己对建筑与人生的思索载入书中,表明了自己的建筑观与人生的态度。全书按照:自序、意识、语言、对话以及尾声五个部分收录文章,各自数量不等。王澍试图以自己的学术素养以及营造经验,构建出独特的关于东方美学的审美体系,也给出了传统文化进入当代的路径,对于当下有非常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传统文化的当代性是本书重点讨论的范畴。王澍在书中回答了“我们的建筑传统到底意味着什么”。他告诫现在的建筑学子及青年建筑师在当下该如何去面对传统,又该如何去继承和发扬。王澍写到:“中国传统的建筑既没有建筑师,又没有建筑史著作、建筑理论著作,也没有建筑设计的教科书,什么都没有,那么它存在于哪里?它就存在于活着的工匠体系里,存在于手工的经验之中。”如果我们不亲自去参与和体验是不会理解传统的内涵的。他在书中直接指出了当前大学建筑教育的弊端之一就是忽视了“手工建造”的价值,指出中国建筑几十年来的探索大多停留在对传统符号的现代探索,而没有真正的走入传统,去复兴传统。如今我们要重视从工匠身上找到复兴传统的途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说,传统还活着。
该书是一部了解传统园林美学的文化读本。王澍在书中多次剖析了传统园林给予他设计上的启示,并讨论其在当代社会的美学价值。他将造园视为另一种建筑学,一种和中国哲学的基本观念有特殊关系的新的建筑学基本观念。他敬重童雋先生的学识,认为“童雋之后就没有值得去读的关于园林的文字”。他明白了童雋先生所强调的“情趣”二字的意思,并认为园林不只是园林,而是针对基本建筑观的另一种方法论。园林是一种有生命的活物,它的视野,正是“自然形态”的世界转移。今天的建筑师已不堪胜任园林这一诗意的建造,因为与情趣相比,建造技术要次要得多。造园是特别精神性的一种建造活动。
该书向建筑师指出了一条向自然学习的道路。在中国文化里,人们不断地向自然学习,使人的生活回到某种非常接近自然的状态,一直是中国的人文理想。王澍认为自然体现着比人类更优越的东西,自然是人类的老师,学生要对老师保持谦卑的态度,中国传统的建造诗意正是以此而生发出来的。王澍在书中详细叙述了自己建筑作品的诞生和建造过程,这些作品之间看似毫无联系,但是他们都实践着王澍“重返自然之道”的主题。他从自然中寻求灵感,从人们的记忆中寻求灵感,从中国文化中寻求灵感。那些建筑是承载他温情的器皿,自建成之日起,它向来者敞开温情的怀抱。建筑不是标新立异,不是为了名垂千古,而是接纳人、拥抱人的房子。
读完全书,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位学贯中西的学者形象在字里行间若隐若现。倪瓒、文征明、郭熙、范宽、李唐……一众文人画家信手拈来;罗兰·巴特、阿兰·罗伯·格里耶、林语堂等一系列作家对他的影响力也悄然浮现;另外还可以看到他对哲学、历史的研究。王澍谈的不仅仅是造房子,他认为还有比造房子更重要的事情,他只想让一个事物在一个世界中如其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