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宣传策略研究*
——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为例

2019-01-28 06:29:37王东生罗艳梅
中国出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新华日报解放日报中共中央

□文│王东生 罗艳梅

策略指围绕某路线,为完成特定战略任务而据形势制定的行动方针、斗争方式和斗争手段。换言之,策略是由特定的方针和方式方法所组成的集合体。全面抗战时期,《解放日报》和《新华日报》堪称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和国统区最具代表性的党报。中国共产党在运用此“两报”进行意识形态宣传的过程中,为应对自身的路线及外在复杂环境的挑战,达到准确及时传播党的主张、有效动员联系教育群众、有力鼓舞斗志及打击敌人等目的,采取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策略。原则性是党的中央报刊在意识形态宣传过程中须坚持的之所以为之的内在规定性,是保障其目的实现的前提;灵活性是指以相关宣传方法选择及运用上的机动性、主动性和适当性,能促进原则性在此过程中得以坚持与贯彻。

一、中共中央党报的原则性

中共中央党报在进行意识形态宣传过程中的原则性体现为五性,即真实性、党性、群众性、战斗性和组织性。

1.真实性

运用中共中央党报进行意识形态宣传时,要强调登载新闻的真实性。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对新闻本源基于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认识,而且是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党报党刊宣传中的具体体现。

第一,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新闻本源及新闻如何能做到真实等问题的分析,代表性文献首推陆定一1943 年9 月1 日在《解放日报》发表的《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指出不同于唯心论者把新闻看成是某种“性质”本身(比如:“政治性”),而推崇“性质说”。“唯物论者认为,新闻的本源是物质的东西,即人类在与自然斗争或与社会斗争中所发生的事实。因此,新闻是关于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1]并且,相较事实与新闻的政治性等属性而言,事实是第一性的,政治性是由事实派生而成的、是第二性的。在此基础上,陆氏的这篇文章又进一步探讨了新闻如何能做到真实的问题,除具备新闻五要素即时间、地点、人名、事实的过程与结果等形式规定外,报纸要为人民服务、与人民有密切联系,这才是得到真实新闻的关键所在。

第二,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报刊宣传中历来坚持的思想作风,而且为思考并解决党的新闻宣传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中国共产党是坚持真理和敢于讲真话的党。1942 年2 月8 日,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强调:“无产阶级的最尖锐最有效的武器只有一个,那就是严肃的战斗的科学态度。共产党不靠吓人吃饭,而是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吃饭,靠实事求是吃饭,靠科学吃饭。”[2]1945 年4 月24 日,他又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大上要求全体党员:“要讲真话,不偷、不装、不吹。”[3]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特别重视实事求是对报刊及其宣传工作所提供的科学指导作用。1942 年春开始的延安整风运动,实际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就党的新闻工作事业真实性问题所展开的第一次较大规模的学习与整顿。[4]在此过程中,对于要在新闻宣传中坚持实事求是、反对主观主义及其表现形式党八股而言,调查研究又是基础性条件和必经环节。毛泽东曾在《反对党八股》中说到:“不调查,不研究,提起笔来‘硬写’,这就是不负责任的态度。”[5]同年3 月8 日,他为《解放日报》题词“深入群众,不尚空谈”。[6]

2.党性、群众性、战斗性和组织性

提出中共中央党报在意识形态宣传中,需要坚持的其余四性(即党性、群众性、组织性和战斗性)的代表性文献是:1942 年4 月1 日的《解放日报》社论《致读者》。文章指出,要通过使报纸整个篇幅贯彻党的路线、反映群众情况、加强思想斗争、帮助改进全党工作等环节,以贯彻其“党性、群众性、战斗性和组织性”,并使之成为真正的党报。[7]

党性。“党性”一词首次出现在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工作文献里,应属1942 年3 月16 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的《为改造党报的通知》。[8]其中说到,“如果报纸只是或者以极大篇幅为国内外通讯社登载消息,那么这样的报纸是党性不强,不过为别人的通讯社充当义务的宣传员而已”。[9]4 月1 日,发表在《解放日报》上的社论《致读者》又把党性列为党报四性之首。全面抗战时期,党的中央报刊的党性的含义,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第一,在精神实质上,中共中央党报作为中国共产党这个无产阶级政党大集体的宣传者、组织者和教育者,在忠实反映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和政治纲领的同时,又要为广大民众的利益服务。这即是说,它不仅以科学理论作指导并为中国共产党代言,而且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的利益与群众利益的一致与统一。

第二,在组织方面,要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对党的中央报刊的领导。中共中央党报党刊属于中共中央直接领导下的部门:全面抗战时期,边区的中共中央党报党刊先后经中共中央设立的党报委员会、宣传委员会进行宏观管理;国统区的中共中央党报党刊先后由中共中央长江局、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中共中央的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过问、关心中央报刊的工作,并带头为其撰写文章。

第三,在宣传中,中国共产党的中央报刊要坚定不移地传播党的方针政策。宣传不仅要积极主动,而且须符合中国共产党当时的政策或策略,同时需避免宣传上的急功近利。

群众性、战斗性。《解放日报》刊载社论《致读者》后,即1944 年秋,博古在一次谈话中,对《致读者》里提出的党报四性进行了具体阐释。其中,他对群众性和战斗性的理解大致如下:群众性,是我们的报纸需表达群众观点、反映工农兵的生活与工作,要依靠广大通讯员;战斗性,即报纸须贯彻中国共产党的立场、富有斗争性,要团结自己的力量同反对势力作斗争。[10]另外,从报纸的报道内容、报道形式、工作方式等方面,所揭示的群众办报方针包含的主要内容,实际上都凸显着党的中央报刊的群众性。

组织性。1944 年3 月22 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宣传委员会召开的宣传工作会议上,曾盛赞《解放日报》的组织性。他说:“《解放日报》在边区已成为一个组织者。没有《解放日报》,在这样一个人口稀少、地域辽阔、在全中国算是经济文化很落后的地区工作,是很困难的。有一个《解放日报》,就可以组织起整个边区的政治、文化生活。”[11]中共中央党报的组织性,主要有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意义。

从宏观上讲,把通过报纸指导工作视为党报组织性的应有之义。党的报刊不仅是战斗的利器,而且是指导和推动工作的武器。1942 年9 月15 日,毛泽东在给凯丰的信中说到:“各根据地当局也还未把报纸看作自己极重要武器,我想要写一电报(或须用书记处名义),提出此种任务。”[12]

从微观而言,一般是指党的领导机构或领导者,要把党的报刊视作拿在手中的组织工具之一,运用其进行相应的工作。[13]毛泽东在1944 年3 月22 日的宣传工作会议上号召“应该把报纸拿在自己手里,作为组织一切工作的一个武器,反映政治、军事、经济并且又指导政治、军事、经济的一个武器,组织群众和教育群众的一个武器。要以很大的精力来注意这个工作,使它一年比一年进步”。[14]

中共中央党报在进行意识形态宣传的过程中,采取和运用方法时要注重灵活性,坚持机动性、主动性和适当性,以使党的中央报刊的内在规定性与方法选用灵活性在意识形态宣传过程中达到统一。因此,文章在论述原则性的基础上,以《新华日报》和《解放日报》为代表,结合面对三次“反共高潮”的实际,尝试着对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策略予以呈现。

二、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策略的具体表现

具体阐释并不是细分到每一个原则规定性及相关方法的统一。就是说,只要涉及其中一个或几个原则规定性,并与相应方法有效配合,即算作对该策略的具体论证。

1.针对第一次“反共高潮”的《新华日报》

1939 年1 月在重庆召开的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其政策重点由朝外转向对内的标志性事件。随后,国民党又秘密发布了《限制异党活动办法》等反共文件,大肆进行特务活动,并在湖南平江等地制造惨案,重点在陕甘宁边区、山西、河北等地区制造军事摩擦,从1939年冬至1940 年春,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

这一时期,《新华日报》所进行的代表性活动有:借故避开国民党当局的新闻检查出版了“七七”抗战二周年纪念特刊;选择在《新华日报》复刊日出追悼平江烈士遇害专刊;于第四版增辟《二三事》杂文专栏和《老实话》随笔专栏助力本报社论的发言等。

《新华日报》的“七七”特刊共出了4 期,即1939 年7 月7 日、8 日、9 日和12 日。该报联络了几家倾向进步的报纸,同国民党方面几经交涉才获准同意出特刊,但被限只能出一期。《新华日报》以稿件及内容太多、一期登载不完为由,要求放宽尺度,但未见收效。7 月6 日,该报交通员冒着遭敌机空袭危险送稿至重庆新闻邮电检查所,检查人员在警报解除后迟迟未归,交通员只得将稿件原样拿回。因此,7 日特刊的文章未经检查而出刊。其后三期的特刊稿件,因检查所“不准继续发行”而遭扣留,而《新华日报》即借此认为检查所拒绝检查,对其不予理会。结果,《新华日报》四期的特刊稿件,除少部分被删节,大部以“漏检”登出,需要发表的文章均已刊登。其中,8 日第一版刊登了毛泽东撰写的《当前时局的最大危机》,该文呼吁中国同胞认清目前时局的主要危险是投降,向全国人民敲响了警钟;12 日第一版登载对时局的宣言中提出“坚持抗战到底,巩固团结统一”[15]的新重大方针。《新华日报》“七七”特刊的第一、第二和第四期,还分别发表了张闻天《反对妥协投降坚持抗战到底》、周恩来《抗战两年》、王稼祥《目前抗战的政略与战略的中心问题》、博古《抗战二周年纪念献词》、吴玉章《纪念七七抗战二周年对于抗战的检讨》、叶剑英《在敌后的两年》、董必武《我国抗战二年来的民众运动》等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人和南方局负责同志的相关文章,它们主要从不同角度阐释了上面提及的抗战将进入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所确定的新的重大方针。

1939 年6 月12 日平江惨案发生后,8 月1 日延安举行了万人追悼大会。在重庆举行的追悼会,原计划7 月20 日进行,但由于《新华日报》还处在出《联合版》的非正常时期,如若在此期间只举行追悼会,没有该报配发消息,起不到有力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作用。于是,追悼会延期至8 月13 日,即《新华日报》复刊这一天举行,当天的《新华日报》第四版下半版是《追悼新四军平江遇害烈士》的专刊。

从1939 年年底开始,国民党当局对《新华日报》言论的钳制更加严酷。为适应新的斗争形势,该报从1940 年1 月14 日开始,“在第四版增设了《二三事》杂文专栏和《老实话》随笔专栏”,[16]把在社论中不能正面说出的话,转移至此并从侧面或反面予以表达。这两个专栏的语言风格虽多迂回曲折,但并不影响其反击与抗争性。

2.针对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新华日报》

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最高峰是1941 年1 月5 日爆发的“皖南事变”。《新华日报》在1 月11日晚得到此消息,第二天该报借《本报庆祝三周年》进行了报道。该报道中,以“新×军”代“新四军”;“敌寇”不是日寇,而指“友军”,即国民党顽固派所指挥的军队,[17]因为该事变发生的安徽泾县茂林地区,离原新四军总部所在地不远,除国民党军队外,没有日寇。《新华日报》以此巧妙的方式将此事变的消息透露给了读者。1 月14 日,毛泽东致电周恩来、叶剑英说,中共中央决定在政治上进行全面反攻,在军事上准备一切必要的力量粉碎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击。[18]同月17 日,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发布了污蔑新四军“叛变”,宣布撤销新四军番号、继续向新四军进攻的通令与谈话。《新华日报》拒绝刊登相关命令与讲话,并且撰写了揭露“皖南事变”真相的消息和驳斥国民党当局反动军令的社论,但它们被国民党新闻检查机关悉数扣押。[19]当晚,计划1 月18 日出版的《新华日报》,被报社特制了两种版式,一种应付检查、一种是需秘密赶印并与读者见面的。周恩来为事变手书两幅题词,[20]分别刊登于1 月18 日该报第二和第三版,替代被检扣新闻的《新华日报》及时到达了民众手里。当天,周恩来还亲自上街卖报以示抗议,时人竞相购阅当日的《新华日报》并把它作珍贵资料保存,该报当天销量也由平时的1000 份陡增至5000 份。[21]另外,该事变发生后的一段时期内,周恩来还指示《新华日报》报馆编印了相关传单予以揭发。

可以说,上述材料不仅揭露了事变的真相,而且揭穿了国民党顽固派妄图一手掩尽天下人耳目的阴谋。此后的《新华日报》在国民党顽固派更严密的封锁与新闻检扣环境下,从1941 年2 月1 日至1942 年2 月1 日约一年时间里,除个别情况外,在每期均出半张(即两版)的情况下坚持着宣传与战斗。

3.针对第三次“反共高潮”的《解放日报》

1943 年5 月,蒋介石乘共产国际解散之机,密令胡宗南武力进攻陕甘宁边区,并在淳化地区多次进行军事挑衅,掀起了第三次“反共高潮”。

蒋介石限令胡宗南6 月底完成相关部署,预定军事进攻日期为7 月9 日。7 月4 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军委向所辖各部通报相关情报,并作出相应安排。同日,毛泽东电示董必武,“请你立即将此种消息向外间传播,发动制止内战运动,特别通知英美有关人员,同时找张治中、刘为章交涉制止,愈快愈好”;[22]当日,朱德致电胡宗南,称“道路纷传,中央将乘国际解散机会,实行剿共。我兄已将河防大军,向西调动,弹粮运输,络绎于途,内战危机,有一触即发之势”。[23]同月6 日,朱德又致电蒋介石等,呼吁国共团结抗战;[24]同月8 日,《解放日报》在第一版显著位置以《朱总司令致电蒋介石等呼吁团结避免内战》为题刊登了上述4 日和6 日的朱德的两个电文。

《解放日报》随即展开连续不断地猛烈抨击国民党内战阴谋的宣传,同月12 日,《解放日报》第一版刊载了毛泽东撰写的消息《中共七七宣言在重庆被扣》和社论《质问国民党》;第二天,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毛泽东的《中国政治黑暗,抗战不力,英美盟邦大不满意》。在毛泽东的领导下,《解放日报》在此次针对“反共高潮”的宣传战里发挥了核心和主力军作用。该报先后发表的社论有:《起来!制止内战!挽救危亡!》《全体人民动员起来,把敢于向边区进攻的反动派打出去!》《根绝国内的法西斯宣传》等。同时,该报大篇幅登载边区军民已准备好抗击一切进犯的言论及消息,比如:7 月10 日,该报第一版几乎整版刊登《延安民众抗战六周年纪念大会关于呼吁团结反对内战通电》,并在当日第二版发布《全边区人民紧急动员,制止内战保卫边区》。

这些宣传引起了外国记者和英、美、苏等国大使的注意,记者们纷纷质问国民党,大使们则警告蒋介石如果发动内战则停止援助。蒋氏一则担心阴谋败露引起美、苏等盟国不满,二是看延安已有了防备,只好命令胡宗南休兵。在此情况下,《解放日报》再接再厉,又接连发表了《评〈中国之命运〉》、社论《论时局》、社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社论《反对国民党的反动新闻政策》等文章。[25]可见,《解放日报》的宣传真正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不仅化解了国共之间的一场危机,而且体现了共产党领袖毛泽东在与国民党顽固派斗争中的政治智慧。

三、结语

综合《新华日报》针对第一和第二次“反共高潮”所作出的反应,可以看出它对重大原则问题如中国共产党中央的重要文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重要讲话、严重破坏抗战团结大局的事件等,宁可违反国民党当局制定的法律,必要时不惜冒停刊的危险,全力突破国民党的新闻检查和封锁,不仅向国统区人民揭露事件真相,而且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投降、分裂、倒退的政治主张。在与国民党新闻检查制度及机关作斗争的过程中,坚持了合法斗争与灵活斗争相结合,还采取了变更报纸语言风格及编排体例、多途径印发等灵活的方式,坚持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

结合《解放日报》针对第三次“反共高潮”的具体表现,中共宣传战场的主力军是以《解放日报》为代表的党的中央报刊,中共宣传战与其政治、军事斗争相配合,并且,总体上呈现攻势作战。在这场宣传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党媒,坚持用事实说话,采取了多方联动、乘胜追击等办法,不仅曝光了国民党顽固派破坏团结、阴谋发动内战的丑恶嘴脸,而且彻底击退了它所掀起的第三次“反共高潮”。从而凸显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央报纸,既是其政党主张与态度的有力宣传工具,又为极富战斗性的武器。

猜你喜欢
新华日报解放日报中共中央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当代陕西(2021年21期)2022-01-19 01:59:40
“建党100周年”系列故事 《新华日报》的“红色管家”
快乐语文(2021年31期)2022-01-18 05:51:14
解放日报“特稿”:新传播环境下的热点选题深度报道
传媒评论(2019年8期)2019-11-11 12:22:38
第十九届中共中央组织结构图
移动互联网时代纸媒组织架构“柔性再造”——以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栏目制为例
传媒评论(2017年2期)2017-06-01 12:10:16
议程设置框架下肿瘤防治议题浅析——以《解放日报》、《文汇报》2013-2014年相关报道为例
新闻传播(2015年21期)2015-07-18 11:14:22
用镜头讲述草根民生——《新华日报》“影像”专版的特色探索与思考
中国记者(2014年3期)2014-05-14 06:53:45
中共中央对五六十年代国际形势的判断
军事历史(2000年5期)2000-08-21 05:38:10
真的
中共中央在长征中召开的十次重要会议
军事历史(1996年5期)1996-08-20 07: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