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爽 中共丹东市委党校
丹东市的地理优势明显,环境气候条件优越,人口分布均匀,社会流动性较强,这些都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新中国成立之初,丹东的轻工业举国闻名,轻工企业为主的城市形象与品牌更是人尽皆知。但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脚步,国企改制以后,丹东的非公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但在这个过程中也表现出诸如生存周期短,更新速度快,品牌建设弱,综合能力不足等现实,这也表明了当前非公企业内生动力不足、外部推力不够,缺乏长久的生命力的现实。
从企业发展经验和规律来看,无论是哪个行业,想在改革的大潮中立足发展,就必须要创造优势、化危为机,敢打市场牌、敢打改革牌、敢打创新牌,这就必然要求企业要拥有一支强有力的职工队伍,为企业不断的增强内生动力、创新实力,而这个前提和保证就是职工素质。
1.从职工思想表现上看:丹东历史表明在改革开放以前,丹东地区以轻工业为主,并且企业发展状况良好,企业职工福利可以保证,长期的“铁工资”“铁饭碗”,致使部分职工养成不思进取、消极怠工的思想模式。新形势下,深化改革必然要求企业要按照市场机制的规矩发展,这些非公企业面对更高的要求更严峻的形势,需要高素质的职工以支撑企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这些消极思想素质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丹东地区非公企业职工队伍素质的提高,进而阻碍了丹东地区非公企业的发展。
2.从用工制度上看:丹东地区非公企业特别是前阳经济特区中大部分的非公业企业,存在用工合同的非正规或无用工合同的现象,存在新人培训缺失现象,存在职工队伍建设开展严重不足现象,存在企业文化缺失、企业凝聚力不足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企业职工的流动性,基本不能凭借任何方面而代替工资给予的诱惑,这对于非公企业发展必然缺乏长效动力,在无形中增大了非公企业的人力成本,阻碍了非公企业的发展。
3.从职工文化程度上看:丹东地区非公企业除几个较大规模的科技类企业外,大多数企业都属于非研发类企业,工作内容重复性强,不要求职工学历经验,所以非公企业特别工业企业一线职工、服务类行业服务人员初、高中文化程度占比相当大,素质不高。
1.改革动力和力度不足。国家深化改革过程中,地方企业用工制度改革力度还不足,不够深入,不能全面实践深化改革的要要求,改革的力度不能与丹东地区的发展相适应,最明显的是不同企业用工待遇的巨大差距,造成行业企业用工的差距,也是造成非公企业人员流动频繁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我市的人才库机制建立尚不健全,不能正确有效的调度人才,不能助力非公企力的人力支持。
2.社会结构和环境变迁。新中国成立伊始,工人是老大哥,全社会奉行先进的工人阶级的思想,我为人人不求回报的思想充斥着工厂企业,也是人们思想的标榜。但是市场经济不同了,市场经济让国人吸收了国外先进的东西同时也接受了西方认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中西思想碰撞冲突,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思想也作祟于主流思想。
3.社会支持和扶持力度不够。除职业技能考试培训外,社会化、公益类的职工培训在我市仍供给不足,或者说职工受训不足。各协会、学会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自主性不强。
4.企业重视和培训程度不够。由于市场经济使然,追求利润是企业的目标和宗旨。大部分非公企业更多的注意力是在客观的企业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而非主观的人力资本和资源的蓄积能力。所以企业重视不足的前提下,自然职工素质培训的缺失也理所当然。
首先,部门联动推进职工素质建设的系统工程。通过以职工素质教育体系、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成果转换体系为基本框架,依托城市职工素质教育体系,建立多角度全方面的菜单选择式学习模式,联合高校、学会、协会等专业机构,联动地推动城市非公企业职工素质建设工程。依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一批技能水平先进过硬的楷模先锋,这个过程要特别注重发挥城市智库作用。
其次,注重发展非公企业职工心理建设。保证职工心理健康是保证职工正常工作并且有效工作的前提。一方面联合城市心理咨询机构开展职工心理咨询与辅导,帮助职工能够正确认识自身,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时疏导不良情绪。另一方面,联合社会各界成功人士开展公益讲学,围绕城市经济社会的建设重点,进行固定与流动相结合的公益性讲座,传播优秀文化,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行业的职工需求,在全非公企业间产生辐射作用。
最后,建立健全平台资源建设。依托职工书屋等平台,应用网络等新兴媒介手段,丰富和扩大成果共享形式。联合社会各界特别是社会组织,各行业协会、学会,发挥其专业优势,加强企业职工自主学习能力,扩大非公企业人才培养的受众面,使此工作能够长久地开展并形成跟踪反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