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海华 茂名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
当前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新的挑战,包括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行为的改变、角色的转换,概括起来主要是:教师树立新的课程观,学会理解,学会宽容,注重帮助和引导学生。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使学生成为研究者和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所以,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的发展方向。
笔者认为,“研究性学习”应当去除以往教师主导灌输的教学立法,倡导学生为主以教师辅助,由学生策划、执行及创新激励性的学习方法。它是一种跨学科的学习技巧。学生在学习一个专题知识的过程中,综合运用自身的掌握的知识面综合拓展及横向渗透,并运用一些特定的活动,激发学生建构知识的能力,从而达到领会新知识,并能贯通运用。新教育理念特别重视 “创新”,倡导拓展研究性学习能力,“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研究性学习则是“创新”的前提和动力。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是新时期音乐教育工作者要探讨和研究的一个新课题。笔者认为,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必须重视学生潜能的开发,摒弃在传统教育中知识传授者的身份,从重讲授转向重疏导,深层次激发学生的潜能。下面就笔者多年音乐教学中的一些感悟,粗浅地谈一谈新课程理念下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突破传统单一的知识性课程目标,把目标的单一性提高到多重性,力求以知识目标、情感目、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并列的重要地位。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特别强调学生情感体验的积累。以人为本,“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是新课程新理念的发展方向,一些旧的教学方法已经新教育理念的要求。比如:原来一堂欣赏课,教师在课堂开始把作品的内容包括音乐概况、作者、表现内容等全盘展现给学生、整个课堂从头到尾都是按教师的思维来推进,学生就被限制在老师设计的框框里,没法放飞自己的想象力。人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如果加以适当的引导,每个人的想象力可以说是没有止境,甚至可以创造出世上最美的东西。开发和拓展学生的想象力,是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绪,必须有一个实际的思绪,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绪的开始阶段。”所以,在让学生从感观上接触教材的同时,为了最大化获得课材内容的诱因化刺激,从而激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热情,我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讲授内容合理设计教学情境,让学生从表象、联想和想象方面把握对象,激活学生的探讨问题的原动力,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的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原动力发挥出来。如:欣赏课《大海啊,故乡》,为了更好的让学生有深刻的场景感受,我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并拉上窗帘,同时播放海风、海浪、海鸥叫声交织的场景音乐,将海边、美丽的海底世界等画面投影在教室的天花板上,再让学生睁开眼感受。音乐、场景、视觉、听觉的全方位感染,激发学生强烈的想象冲动,研究性学习的欲望,想象思维不断升华。又如:古曲《渔舟唱晚》欣赏,课前我先让学生欣赏摄影家拍摄本地题材的摄影作品《童子湾晚霞》,从视觉上向学生展现夕阳西下、天地悠悠、海天浑然一色,海面上渔舟荡漾的情景,音乐响起古琴吹奏的画中意境,伴有木鱼唱和,格外生动。渔船晚归、渔民丰收的笑容、渔港繁荣的景象栩栩如场,配合娓娓动听的渔歌,学生们的想象空间更是得到无限拓展。
音乐的体现是感观的,是一种自然流露的过程。有个性,有创意是鉴赏音乐的关键所在。人类感受是音乐的本能表现,人在聆听感兴趣的音乐作品时,会被音乐的气氛所感染,不由自主地发出身体语言表情动作等节奏动态,这就是他们对作品感受的表现。可是,我们学生音乐欣赏的感受却是千篇一律、千人一腔,模式化严重。而造成这种情况,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生缺乏想象力,特别是研究性想象力。《课程标准》把教学重点放在培育挖掘学生的情感感染和熏陶,目标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构建起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并逐步形成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及对高尚情操的追求。正如鲁迅先生所讲:“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想到花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受到《课程标准》新理念及鲁迅先生思想的启发,在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善于捕捉机会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从而达到增强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目的。如在欣赏《黄河人合唱》时,课堂开始我就强调学生要充分发挥无穷的想象力,根据歌曲的旋律在自己脑海中构建一幅虚拟景象。课题提出后,学生的学习兴奋度极度提高,整个教室里就生动了起来。同学信你一言,我一语的议论纷纷。有的同学脑中产生了波涛汹涌的黄河,有的同学脑海里想象的是人民解放军痛打日本鬼子,还有的同学想象到的是在广阔草原上奔驰的俊马等等,可谓五花八门、各显神通。这样,教师为学生搭建起了一片自由航行的宽阔大海,学生的想象之舟也在一望不到边的大海上泛舟远航,新颖、生动的意想即景而生,每上一次这样的联想课学生的想象力便得到一次锻炼,生命体验也得到一次拓展,研究探讨问题及创新的萌芽便又一次破土而出。我们的课堂也因此彰显“学生成为研究者和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的本色。
学贵生疑。产生疑问也是引发学习兴趣,培育和提升研究性学习能力的重要路径。例如许多学生有首调唱名法视谱,但有一些学生具有学习乐器的基础,他们能唱固定的乐谱,疑问就产生了:为什么一个升号调的音阶可以唱成d、r、m、f、s、l、t;还能唱成s、l、t、d、r、m、f,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设疑,这是教师有目的有选择地向学生提出问题。巧设疑问是为了激发学生探求真理索的欲望,并一步步引导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从而探明客观的事实。但这个“疑”必须要有针对性,突出教材内容,紧扣教学重点。一是所设计的问题也必须大众化,尽量面向全体学生,贴近学生的知识层面和学生现有的思维特点,同时要充分体现“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使学生成为研究者和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的教改发展方向。让学生做到勤思考、齐参与,让所有学生受益。整个教学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都有机会展现自己,并由此带来成功的体验和愉悦。二是所设计的问题必须是具体和明确的,内涵、外延要清楚,不能好高骛远夸大其词,使学生无所适从。三是力求精简,能举一反三,以点带面。四是不可流于形式,为问题而问问题。在上课时我经常向学生们提出这样的问题:这首歌描写了一些什么样的情景?作品中为什么作不同变化,作者想表达一些什么?如何用颜色来表达这首曲的各段?乐曲中都使用了哪些乐器,能否改用另外一种?
新时代教学观念的核心是: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使学生成为研究者和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而“鼓励音乐创造”则是体现学生为主导,教师促进等角色置换的重要体现。研究性学习要注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转变为主动。学生主动探究课题,发现式学习,教师只是承担指导者的角色。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经常使用“即兴创作”作为教学手段。所谓“即兴创作”就是事先不提示学生做任何事前准备,创作过程不依据乐谱进行,整个音乐创作活动只按照学生的即兴音乐情绪,激发学生使用自己的音乐方式表现自我。学生则通过自己的演绎和创造丰富自己的具体思维,达到激发研究性学习潜力的目的。
教师转变角色,仅用自己的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富的情感色彩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理解音乐作品的前提下自由表现,更进一步发挥自身的想象、创造力,自己创编,单独表演,主动融入陶醉到作品中。这样的课堂,学生的主导参与,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学生的想象力、表演力、创造力得到同步激发。如:上民乐欣赏课,我要求学生使出看家本领(如口琴、结它、电子琴、横笛、直笛等)进行乐器演奏大比拼,一小段时间乐器表演过程,在大幅度调节课堂气氛的同时,又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全方位体验听觉、视觉、记忆、创造等,学生学习兴趣高度提高,研究性学习能力得到激发。又如:在教学中,我力求课堂与生活的对接,做到接地气,把课堂教学内容融入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生活。结合学生生活经验,趣味爱好,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积累,生活经验,生活阅历,运用刚学到的知识大胆进行迁移,从而达到激发研究性学习潜力的目的。如:课堂中,让低级学生根据旋律自编歌词,自创一段舞蹈动作进行表演等;成熟一点的学生则要求他们设计一段节奏、旋律、创作简易词曲或充当教师助教等等。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大大调动,课堂中每个学生都热情高涨、兴趣盎然,连平时胆小害羞的学生都一改往常的腼腆,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如教《为了谁》时,要求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来体现出人民子弟的那种不怕牺牲,一切为人民着想的英雄气概。学生的媶即兴表演有板有眼,情节紧扣主题,对话诙谐又带地方特色,配上音乐后就是活脱脱的音乐剧。作为老师,我也被学生大胆的想象,角色的创意所感染,课堂上每个同学都被激情澎湃的情绪所感染。
总之,培养研究性学习能力教育是当前或今后一段时期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也是新时代教育工作的需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纷纷调整发展战略,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肩负的使命和责任,拓宽视野转变角色,以崭新的姿态推进与社会主义新时代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模式,努力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