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7日在中国内地上映的《海王》,改编自DC漫画。早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DC漫画公司的代表性作品“超人”和“蝙蝠侠”两大系列就开启了超级英雄电影的黄金时代,此后陆续塑造了神奇女侠、绿灯侠、闪电侠等众多超级英雄。这类的好莱坞电影是以追求高票房为目的、追随主流社会价值观的、艺术追求较为平庸的商业电影,也可称为类型片。类型电影是指按照不同的类型或样式的规定创作出来的影片,是由于不同的题材或技巧而形成的影片范畴、种类或形式,分为故事片和非故事片两个种类,前者可细分为恐怖片、科幻片、灾难片、西部片、喜剧片等,后者可细分为广告片、新闻片、纪录片、风景片等。随着类型片的发展,一部电影中可能融合了多种元素以吸引观众的眼球,《海王》中就包含了动作、科幻、灾难等元素。本文借助普罗普的叙事理论,通过分析《海王》中的人物、角色与叙事单元,总结类型片必备的组成要素,并且结合导演温子仁的生平经历,解读作为个例的《海王》中的文化隐喻。
类型片中的人物,除了作为主角的超级英雄,一般来说性格比较单一。《海王》中女性角色如前亚特兰蒂斯女王与公主湄拉,都是正义、勇敢、叛逆的;反面人物如奥姆与黑人海盗,都是偏执、狭隘、没有同情心的;而正面人物维科则是智慧与正义的化身。这些人物形象一出场就是固定的,到影片结束也不会发生太大变化。“只有好坏分明,好坏固定,一开始好的一方是被威胁者,坏的一方是危险的发出者才能保证人物关系的固定简单,才能便于观众认真参与。”1
普罗普分析了卷轶浩繁的俄罗斯民间故事,发现尽管其中存在着面目迥异的人物,却可以将其总结为七种角色/行动范畴。角色/行动范畴不等于故事中的人物,而是指人物在故事发展的不同时刻中所发挥的功能,一个人物可以在故事发展的不同时段扮演不同的角色、发挥不同的功能,反过来一个角色也可以由不同的人物来完成。普罗普的理论可以广泛应用于其他叙事作品,但是有些角色在现代叙事中已经不是必要的或者发生了变化,如某些角色的功能也可由物件或者环境替代。就《海王》而言,必不可少的五种角色分别是英雄、坏人、施惠者、帮手、要找的人或物。在一众好莱坞超级英雄电影中,英雄一般会肩负如拯救人类或维护世界和平的神圣使命,主角亚瑟就是这样的角色。坏人在主人公一系列努力恢复新的平衡的行动中起着阻碍的作用,施惠者与帮手则起着推动的作用。《海王》中最大的反派即亚瑟同母异父的弟弟奥姆,奥姆出于对人类的积愤和膨胀的野心,想对陆地发起攻击。因此兄弟二人的冲突是整部电影最核心的、最激烈的也是最不可化解的。奥姆为了对付亚瑟,还派出了一个黑人海盗对其进行陆地上的追杀。“坏人”这一角色至少由奥姆与黑人海盗两个人物来扮演。施惠者与帮手的作用都是帮助主角完成任务,但是前者的情况要稍微复杂一点。施惠者是指在故事发展中的某种特殊时刻为主角提供了某种特殊帮助的角色,类似主角的人生导师,负责传授主角知识与技能,让主角变得更加强大。《海王》中的维科,表面上看是奥姆的谋臣,实际上是亚瑟的老师,扮演着施惠者的角色,而从始至终一直陪伴在亚瑟身边的公主湄拉则扮演着帮手的角色。亚瑟要想打败奥姆、登上王座,必须得拿到象征海王身份的三叉戟,三叉戟这一物件发挥着“要找的人或物”的角色功能。
成熟的好莱坞类型电影已经培养了一批忠实固定的观影群体,制作电影时会尽量照顾观众的观影习惯和审美期待,搬演观众烂熟于心却百看不厌的套路。电影《海王》里的故事情节相当老套,虽然将故事背景从遥远的外太空置换成了神秘的海底世界,但是其叙事内核并没有发生改变,依旧是主角/超级英雄的成长史。我们可以用普罗普所划分的叙事单元来重述海王亚瑟的故事。
(一)准备单元。影片开头交代了主角亚瑟的身世,母亲在他小时候就被亚特兰蒂斯人抓走献祭给了海沟国。幼时的亚瑟就展现了能和海洋生物沟通的神奇能力,并且在维科的训练下拥有了更多的能力。成年后的亚瑟与一个黑人海盗结下私仇,为以后的被追杀买下伏笔。
(二)纠纷单元。亚特兰蒂斯的现任国王奥姆准备对陆地宣战。奥姆的未婚妻湄拉到陆地上找到同样具有亚特兰蒂斯王族血统的亚瑟,希望他能阻止战争。
纪从洁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222116)
(三)转移单元。在湄拉的劝说,亚瑟决定去亚特兰蒂斯阻止奥姆。
(四)抗争单元。亚瑟在和奥姆的决斗中落败,和湄拉一起逃出亚特兰蒂斯。两人在沙哈拉沙漠中逃亡时,无意间找到了关于三叉戟的线索。在西西里海岛,两人遭到了奥姆派出去的黑人海盗和亚特兰蒂斯士兵的追杀。在凶险万分的海沟国,亚瑟见到了母亲,并且得到怪兽卡拉森的认可,成功取出了三叉戟。
(五)归来单元。亚瑟带着三叉戟与母亲和湄拉一同回到亚特兰蒂斯。亚瑟打败了奥姆。
(六)接受单元。亚瑟得到了七海臣民的认可,成为亚特兰蒂斯的国王,赢得了湄拉的爱情。
《海王》的故事内核非常古老,主角经过一路的打怪升级、寻宝探险,最终完成了使命。其典型的大团圆结局,也是好莱坞超级英雄电影的一贯风格。
“在传统的民间故事中,英雄和元社会间有着无保留的认同,如果他与社会权威间存在某种误解、某种摩擦,那么,这只能唤起他更为强烈地归属社会、获得承认的愿望。在其当代版本——类型片中,英雄则与他将要拯救的元社会之间的关系充满了张力,其认同带有极大的间隙和游移。”2在现代工业文明时代,好莱坞电影一直不遗余力地向全世界灌输美国的文化价值观念,《海王》遵循类型片的程式,必然带有鲜明的个人英雄主义烙印。然而,海王的身世值得玩味。亚瑟是亚特兰蒂斯人与陆地人的后代,在母亲看来他是两个世界可以共存的证明,但是他的异母弟弟奥姆却称他为“混血的野种”。亚瑟高大威猛的形象容易让人忽略他敏感细腻的内心,在身边人都在鼓励他去争夺王位时,他并没有认同海洋之子的身份。亚瑟和湄拉乘船前往海沟国寻找三叉戟时,是湄拉看出他的怯懦与迷茫,点出他的出身是长处,他是陆地与海洋之间的桥梁。到了地心藏海,亚瑟的母亲女王鼓励退缩的他去为所有人而战。拿到三叉戟代表着亚瑟获得了海洋的认可,重新确认了自己的身份。
海王的身世也折射了温子仁乃至华裔导演们的身份认同与文化焦虑。温子仁的祖籍在广东,本人生于马来西亚,长于澳大利亚,现在在美国工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温子仁曾表示,自己这半生基本上都是一个移民者,在他的成长岁月里,总是需要想办法融入在地之中,成熟后的他发现自己可以拥有一个广阔的世界。这正如《海王》里的亚瑟,能够在陆地与海洋之间找到最终的平衡,自由穿梭于两个世界。华裔导演如李安、王颖等,作品中总有或隐或显的东方印记,温子仁聪明地在《海王》中添加了中国观众熟悉的元素,并提前两周在中国大陆上映,用特效精细打造出来的海底世界确实给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惊叹之余中国观众开始反应过来,想起了孙悟空大闹水晶宫、拿走定海神针与黄金锁子甲等耳熟能详的情节,温子仁在采访时也表示过他喜欢《西游记》。可以说他在电影里融入了个人情怀,但笔者以为更现实的是考量应该是这样做能够赢得巨大的亚洲市场。因为观众在影片中发现的与本国文化相似的、与自身的记忆与经验相互印证的东西,能够拉近影片与观众的距离,使之产生心领神会的满足感。
公式化的情节、定型化的人物与图解式的视觉形象是类型片的组成要素,《海王》并没有跳出既定的程式,也没有打破模式的必要。华裔导演温子仁在众多DC漫画超级英雄中选择了尚未有人拍过的处于DC宇宙中的边缘人物海王,这也暗合了温子仁华裔导演的边缘身份,他的选择让这部类型电影具备了一定的文化解读空间。《海王》在中国的票房以及其引起的热议,已经证明这是一部成功的类型片。
注释:
1.江浩,张卫.关于娱乐片的通信[J].当代电影,1989(3).
2.戴锦华.电影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