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嘉茜 (南京师范大学 210097)
《无限挑战》于 2005年4月23日首播,被观众冠以“国民综艺”的称号。在节目发展过程中,《无限挑战》经历了诸多的曲折与变革,虽遭遇过收视率下滑与停播等状况,但依旧是韩国综艺节目中少有的“常青树”。《无限挑战》坚持“创意无限、挑战无限”的节目理念,无论是在节目主题还是形式上都不拘束于任何框架的设定,通过展示成员挑战困难的过程,向观众们传播希望和能量。《无限挑战》践行节目理念,不断拓展创新形式,获得了高收视与高评价,以基于不同选题制作出的高质量节目为观众提供独特的体验视角。
在同时段播放的综艺节目中,《无限挑战》的收视率一直遥遥领先。节目因其涉及话题的新鲜度与反映现实的敏锐度,具有极高的社会影响力。此外,在韩国放送行业的权威民意调查机构“盖洛普调查”中,《无限挑战》连续数年当选为“韩国观众最喜爱的电视节目”,是名副其实的“国民综艺”。
电视节目策划是指策划者按电视节目生产和运行的规律,对节目的选题立意、制作流程、相互关系等前后期运行的所有“预设、假定”环节,作全方位透视、论述并由此形成新颖周密、妥善操作文案的过程。1电视节目的选题策划作为整个节目制作的起始环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在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对选题策划予以充分重视,电视节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才能比较突出,使节目在同其他节目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无限挑战》成功的背后,体现着节目对选题策划创新的执着追求。《无限挑战》通过多种路径进行选题创新,在选题上充分体现出“挑战无限”的节目理念,并最终呈现出较为多元的选题趋向与态势。
《无限挑战》注重研究观众的兴趣点,试图寻找一种共同的关注。节目擅于从社会热点问题中取材,从国际与社会热点新闻中寻找灵感,在观众眼光和时代精神的契合点中确定选题。从话题度比较高的社会事件中寻找可挖掘的元素,同时保证选题与观众兴趣相契合、同时代精神相适应。在选题策划过程中同时考虑好两种需求:既考虑市场需求,发掘出一些新点子来填补市场空缺;同时,也考虑观众需求,从观众角度入手来考虑选题。《无限挑战》表现出超越一般节目的选题眼光,保持选题所涉及话题的新鲜度,迎合观众对媒体的主流需求。
《无限挑战》在选题上非常重视与时事热点问题的贴合。如“海外快递”特辑的选题就针对日本否认慰安妇以及否认在日韩裔权益这一国际热点问题。成员们变身为快递员为海外的同胞们送去他们家人亲手制作的食物,旨在告知在外韩国人的现状,选题具有社会意义与人文情怀;此外,“伟大的遗产”特辑也是一次选题关注时事热点的成功案例:2016年年底“朴槿惠闺蜜干政事件”在韩国引起轩然大波,韩国民众自发组织在青瓦台外抗议,民众对国家的未来感到极度不安。“伟大的遗产”特辑邀请了韩国著名的说唱歌手,与成员们一同进行歌曲制作,通过歌曲演绎韩国历史、传递爱国信念。“伟大的遗产”特辑不仅开启了韩国综艺中表达政治态度的先河,也为节目赢得了社会影响力。
“无挑快递”特辑中,成员们带着家乡的美食安慰远离家的同胞,聆听被访者讲述真实故事,勾连起国家历史与民族兴衰过往,引发观众的强烈共鸣,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伟大的遗产”特辑也是通过一场公开演出将历史与现代勾连,节目专门邀请历史方面的研究者为成员们“补课”,实际也是对观众进行历史文化的输出。相较于我国某些综艺节目一味追求娱乐和搞笑,缺乏文化底蕴与现实意义,《无限挑战》成功将节目功能扩大到教育领域,表现出超越一般综艺节目的独特质感,使观众在领略节目趣味的同时,也能在精神上有所收获。节目选题平衡于受众需要、瞩目性与社会效益三者之间,根据时代的变化、周遭事物的变化来进行选题思路的调整。2通过应用注重政治形势与文化发展形势的选题,使节目同时具备思想性和导向性。
《无限挑战》赋予主持人双重身份,主持人既是节目的参与者,也是节目素材的来源。比如《坏记忆的橡皮擦》就是从主持人处发掘选材。成员郑亨敦因严重的焦虑症退出节目,节目组由此得到灵感,邀请嘉宾对成员们就职业压力、人生困惑等问题进行面谈咨询。成员接受商谈与辅导后,再由成员在街边所设的帐篷里倾听市民的苦恼,双向交流使该期节目收获了极大的赞誉。主持人不仅仅被视为节目进行的引导者,也被视为选题过程中一个可供参考的环节。主持人在节目之外既是明星、也是观众,节目中的每位主持人可以代表一种眼光的趋向,来吸引某一类别的观众。将选题目光投向近处,在与节目密切相关的主持人处寻找选题创新的切入点,并将细节进行放大,将发掘于细密之处的选题出发点扩大为可以联系观众、联系社会的选题。
节目也赋予观众双重角色。观众既是节目的收看者,也是节目的制作者。在节目中以竞赛方式让成员提供节目选题,由观众投票来选择喜欢的选题来真正投入制作。《无限挑战》向来以“亲民”为节目特色,为其赢得了极大的节目影响力。正是由于在选题上对受众的贴近,以及在选题过程中对观众身份的认定,才促使节目被冠以“国民综艺”的称号。“哥狂粉”特辑中,节目组从官网征集了每位主持人的十位粉丝,让成员与粉丝共同录制节目。在选题中对观众进行观照,与观众进行近距离接触,从而深入了解观众心理;“婚礼歌手”特辑中,观众发邮件向节目申请,成员们亲自到观众的婚礼现场献上祝歌;此外还有“不满zero”特辑,邀请观众在演播厅现场对节目、对某位成员说出自己的不满,由成员用搞笑的方式化解。将观众作为节目制作的主体,让受众亲自参与到节目的制作过程中来,能够在确保受众瞩目的前提下有效降低节目失败的可能性。
主持人与观众所持有的双重角色一方面使得节目选题视角更加开阔, 产生更为多元化的选题方向,是将个性化选题意识运用到策划过程中的完美呈现;另一方面,节目参与感更强,制造节目与主持人的深层关联,同观众的密切互动也赋予节目别样的亲切感。
除了保持一些固定的选题,如每隔一段时间进行的“无限新闻”特辑、“无限歌谣祭”特辑等等,节目还整合外界资源,探索新的选题来源。节目对其它一些大热节目进行形式上的借鉴与融合,保持对新鲜话题的敏感度。《无限挑战》对韩国的《蒙面歌王》、《真正的男人》以及《show me the money》等节目进行借鉴,以一种戏谑的方式“致敬”其他节目,进行选题上的组合。比如2017年的“真正的男人”特辑,就成功地拯救了《无限挑战》下降的收视率。节目用一种熟悉去结合另一种熟悉,成功给予了观众一种带有陌生感的新奇体验。
《无限挑战》注重与其他领域的跨界结合,将其他艺术领域的元素运用到节目的选题制作当中,使节目样式更加丰富,从而吸引各种类型的受众。首先是对音乐元素的使用:从2007年开始《无限挑战》每两年举办一次歌谣祭,邀请歌手与成员进行配对形成组合进行歌曲创作,最终举办露天演唱会邀请观众来现场观看表演;还有对电影元素的观照:“无挑大电影”特辑中,不是将综艺改编成电影在院线上映,而是将电影拍摄过程以及最终成片作为节目进行放送播出,带给观众极大的新鲜感,是一次比较成功的跨界选题;此外,《无限挑战》也尝试对漫画元素进行运用:韩国网络漫画产业快速发展,《无限挑战》立即推出了“接力漫画”特辑,成员们与漫画家一起进行网络漫画的创作,观众也可以进行线下参与,是一次非常新奇的尝试。通过元素结合,《无限挑战》成功地进行选题创新,基于更加丰富多样的选题进行节目的制作。
我国电视综艺节目呈现出选题个性化意识弱的特征,较少有节目个体形成一定规模的品牌效应与品牌影响,致使节目总体可持续发展性不强。参考《无限挑战》的创新路径,保持一些具有品牌效应的保留项目,由固定的特辑来维持好节目的品牌知名度。在选题过程中抓住变与不变的平衡,在守住底线的同时发散思维,进行节目选题的创新。注重在选题策划中体现个性化意识,同时也保持所选话题的新鲜度,不断创新思想、发散思维。不断更新节目自身,善于聆听外界的意见,将创新思维运用到选题策划中。
《无限挑战》注重从细节中挖掘可制作的选题,为节目制作过程带来了更多的趣味性。比如在一期节目中,成员哈哈随口说了一句:“大韩民国还有人不认识刘在石吗?”这句话启发了制作者制作出 “你的名字”特辑,任务是让成员寻找不认识自己的人。这次特辑使成员们找到初心,让收看节目的观众在笑声中体味谦逊的美德;成员郑俊河在一期节目的开场中向其他成员流露出自己希望在年末的“演艺大赏”中得到“大赏”奖的想法(“大赏”奖相当于我国的“金奖”),其他成员纷纷表示要通过多种渠道来助力郑俊河,节目由此想法孕育出了 “郑俊河大赏计划”这一特辑选题。节目从细节出发,充分发挥现象力来进行节目制作,提供了一种问题先行的节目思路。
纵观我国的电视综艺节目,在选题策划中常出现选题重复无新意的问题。在新节目制作时,经常有效仿已成功节目的情况发生,节目选题间的相似度极高,形成一种电视传播的“同质化”现象,节目无法实现健康发展。3电视综艺节目往往处在一种“弱肉强食”的竞争环境中,对节目在内容、形式上的创新意识要求极高。《无限挑战》重视对细节的发掘,不仅开拓了选题视野,增强选题的个性化表现,与“挑战”之题意不谋而合;也使得节目整体呈现出更为多元的思路导向,节目因此得以不断提升,呈现不断向前发展的良好态势。
在我国电视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对于我国综艺节目选题创新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电视以喜闻乐见的大众化和信息化传播见长,但制作者永远不能忽视其最本原的功能:娱乐和资讯。4通过节目的选题策划创新,在保持节目的娱乐本质、为观众带来欢乐的同时,做好咨询的传递者,传递出有价值的、有社会意义的讯息。一个优秀的电视节目选题策划,应当兼顾好受众、自身的品牌效应以及一定的社会利益。借鉴韩国国民综艺《无限挑战》的成功经验,使用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进行节目的选题策划,提高节目整体的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在节目制作过程中时刻保持创新意识,形成节目的价值导向并迎合好观众的审美倾向,创作出品质优良的精品综艺。
注释:
1.徐荐,李万才,谷琳等.电视节目创意、策划与制作[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17.
2.胡妙德.解析广播电视节目策划[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2(2).
3.徐季佳.浅议电视节目的选题策划[J].西部广播电视,2017(6).
4.张帆,王阳.电视娱乐资讯节目探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