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华 (曲阜师范大学 网络信息中心 276800)
影片《疯狂的石头》是小制作且无疑是中国影坛杀出的一匹黑马,概括为:“三大三小”即:没有大制作,没有铺天盖地声势浩大的宣传,当时也没有大明星演出的阵容,就是小成本、小制作、小演员,但自上映以来,票房价值一路猛升,实现了小制作,大票房收益的效果,而且观众普遍认为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喜剧影片。本文重点分析其电影的成功因素,以及突显出中国特色电影魅力的元素。
《疯狂的石头》是一部小成本的商业喜剧电影,导演为宁浩。影片凭借扎实的脚本,熟练的叙事策略,拥有戏剧天赋的才华导演,加上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一 “3+1”的优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精彩的镜头、体面的剪辑、巧妙的情节和喜剧安排、讽刺的意味、黑色的幽默贯穿整个影片。《疯狂石头》是一种成功的艺术和文化的回归。影片不但运用了新潮的拍摄技术,还使用了大量的地方方言,使影片贴近生活,贴近百姓。内容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不故作高深,自我拔高,不刻意渲染,穿透力强,从小处入手很容易被大众所接受。电影对反面人物的讽刺和憎恶情绪,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射表现的淋漓尽致。总之,《疯狂的石头》作为一部优秀的电影,题材简单,内容幽默,有着独特的创新技术,同时也表达着在现实世界里,心灵之善、好人好报的理念。
“衔接拍摄、蒙太奇拍摄、同步分景拍摄”等手法,完成了整个影片的镜头运用。这部电影从头至尾一直在运用“衔接拍摄”的手法,电影节奏很明快,这也是《疯狂的石头》令人“眩晕”的主要原因。影片当中最为出彩的当属黑皮和“高手”在下水管道中匍匐前进时上下两个黑乎乎的画面,充分展现了两个落魄者的境况,达到了整部电影统一的黑色幽默效果,增添了该剧的黑色幽默色彩。
从镜头运用上来说,这部电影的运动镜头比较多,充分利用推、跟、摇、拉的镜头运用,这不仅仅体现在追逐的画面,还体现在一些主观镜头上,例如包世宏发现翡翠被偷,导演先是在固定镜头一个特写,在剪辑上虚化背景,从而突出前景,使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剪辑的时候,遵循了动接动的原则,显示了影片的快节奏。在音乐的烘托下,节奏就明显加快,其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关于镜头选景,大都委琐陈旧,但都十分符合人物的生活环境和身份剧情的需要。肮脏的厕所、古老的寺庙加上时明时亮的影调,电影像我们叙述了一个关于小人物的黑色幽默,这就是《疯狂的石头》的影像风格之一。导演把盖.里奇、昆汀.塔伦蒂诺、陆川、无厘头港片等成功地揉和在一起,并能自成一体,体现了导演非凡的整合能力。
这部影片采用了“切入切出、划变、重叠蒙太奇剪辑,搭接式反复剪辑、转换、跳接、多画面、淡入淡出、串剪”等多种剪辑手法。它是利用空间的接近性来实现的。不是说巧就巧,而是利用电影空间表现力叫你认同这种“巧”。包世宏的汽车和宝马车相撞瞬间戏剧事件,即将到来发生的数字,全部纳入一个统一的空间。这个空间,不是文学的假设空间,而是电影的真实性空间。它总是延续着,引发了一系列的事件,最后带到了北京。
影片的导演对电影的节奏与长度充满兴趣。他采用直接衔接的镜头和时空之间的关系进行跳接,这种跳接使观众的视觉节奏加快。影片在开头和结尾部分都运用了叙事时空略有重复的手法,对情节进行了重复搭接的剪辑。这种略有重复的搭接式剪接产生了叙事的意义,勾连起了人物关系,营造出了喜剧效果。《疯狂的石头》的剪辑手法曾被某些人说是抄袭影片《罗拉快跑》,虽然大家有某些相同之处,都是以人物之间的微妙联系(或改变)揭示情节的发展。但是两部片子剪辑所要达到的目的却并不一样。《疯狂的石头》的剪辑手法是通过对不同人物的不同角度拍摄,把结果逐步递进给观众认识,观众每看完一个人物角度拍摄的镜头对情节本身的发展就有一个更深的了解。而《罗拉快跑》的导演的目的在于告诉人们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微妙改变会改变最终事件的结局,这样的话,反而有点《蝴蝶效应》的味道。在影片的前期,导演有意识的介绍片中的人物,并且,在片中也多次出现多画面这种剪辑手法,例如,道哥和菁菁通电话,道哥与包哥准备“应战”,一个拿翡翠,一个救人。
“多元素,多变化,全面的音乐融合”是这部影片的声音运用的特点。许多元素,多变化,全面的音乐融合,把实验性电子音乐作为一个模型,加上民间音乐的思想,构成与电影相同的黑色幽默,同时考虑到实验阵营与传统阵营的配合。
导演宁浩把《疯狂的石头》的音乐定位,放在能够给观众直观的感觉这一框架上,对于每一个人物,直接从言谈方式、着装性格、动作和配合人物的音乐上去体现,让观众迅速地对位到一个喜剧的场景中。影片中的人物“神探”包士宏一出场,就是比较传统的乐器琵琶,而“国际大盗”迈克则是非常电子化的音乐,三个小偷则选用了贝司弹奏的诡异的小曲。我们很难找到相似的音乐类型,它的音乐风格一个字——“变”。
影片中道哥和包世宏各自准备去赴约交易时,响起的是世界经典名曲《四小天鹅》,在这里它带给观众的是充满了喜剧的味道的表达效果,而不再是湖边天鹅嬉戏的感觉,这个乐曲的使用,使得整个影片充满了恶搞的趣味,但这又是《疯狂的石头》全体制作人员悉心选择的一首乐曲,创作态度可谓十分严谨。
手机彩铃代表了一个人的性格和品味,是一个更新的流行选择。主人公是一个保卫科科长,又是相对比较闷又比较正的人物,所以他的铃声比较老派。道哥属于小贼,比较追逐时尚,像《老狼请吃鸡》。
摇滚乐作为现代音乐最流行的一个部分,在影片中也疯狂一把,实验摇滚在这部影片中是非常成功的。轻金属的音乐摹本充满了特色,它加入了琵琶、佛教的诵经、以及很多中国民族音乐的元素,可谓是原创音乐的点睛之笔。比如罗汉寺追逐的场景,影片使用了统一段落镜头反复表示的方法,包世宏、三宝等追逐盗贼为主的大段镜头,使用京剧小大配乐,其中极快的锣鼓音色和琵琶、古筝快节奏的弹拨,起到了渲染紧张气氛,烘托情绪的作用,同时在尖利刺耳的电铃背景下,将影片推向了高潮。
在影片最后决斗的这个段落,让我们领略到了导演宁浩最为拿手的电影表达方式。画面上两位主人公摆一个造型,戏就开始了。而音乐才是点睛之笔,弗拉明戈的旋律,电贝司、大贝司、电吉他、琵琶交替演奏。最揪人心魄的时刻,舞蹈却跟弗拉明戈舞曲完全唱了反调,上演了意想不到的幽默。这部电影给还我们展示了摩登的京剧段子,音乐与琵琶、梆子、古筝,以及京剧四大件来演绎,北京风味小鼓敲打的电子节奏陪衬整个音乐充满了现代感觉,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乐器。采用民族乐器非常符合“本土化”的身份和急躁爽直、效率高的性格特点,这也是这部电影国际化的一枚砝码。
影片多视点的叙事,多线索叙事,非线性的叙事结构,平行交叉蒙太奇和陡转的运用的叙事策略,使影片增加了许多看点,是当年难得的小制作影片成功的经典,对我国小制作电影的生产具有重要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