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梁楷人物画风格演变初探

2019-01-28 17:28:22汪染秋中国美术学院310024
大众文艺 2019年4期
关键词:李公麟泼墨白描

汪染秋 (中国美术学院 310024)

一、梁楷人物绘画风格的演变

(一)梁楷其人

在画史上关于梁楷的史料极少,较详细的记载是元人夏文彦的《图绘宝鉴》卷四:“梁楷,东平相羲之后,善画人物、山水、释道、鬼神。师贾师古,描写飘逸,青过于蓝。院人见其精妙之笔,无不敬伏,但传世者皆草草,谓之减笔。”

(二)梁楷其画

据清代官修的《佩文斋书画谱》、《石渠宝笈》以及厉鹗汇集的《南宋画录》统计,梁楷留下来的作品不下几十件,在元代时流入了日本,我们现在的几十件作品大部分都藏于日本,这些画在日本画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而本文就从这仅存的一些比较经典的画中分析梁楷人物绘画的变化。

(三)《黄庭经神像卷》到《泼墨仙人图》的变化

夏文彦说梁楷传世的画“皆草草,谓之减笔”。梁楷的《羲之观鹅图》,明初宋濂有一跋,他说:“……或者但知其笔势遒劲为良画师,且又谓其师法李公麟,误矣。”夏与松所看到的梁楷的画笔与李公麟截然不同,当然不能被他们所承认。然而梁楷的老师贾师古却是师法李公麟,所以梁楷开始的作画必定受李公麟的影响,即为画法较为工整的院体画风。2他的早期作品《黄庭经神像》便是证明,这张图是繁密的细笔线描,刚看很难想象这是出自梁楷之手。这幅画形象端正,周密繁复,笔势劲细,骨体苍劲。这幅画的价值不在于白描的本身,而在于使我们对梁楷的画风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以梁楷传世的真笔而论,《八高僧故事》、《出山释迦》及《破经》、《截竹》二图,骨体豪纵,但还不是减笔。而前两图较后二图工整。

《六祖斫竹图》是梁楷中年之后的作品,它描写的是慧能在寺内做杂役时认真而心平气和,怡然自得斫竹的情景。这幅画笔墨极为粗放有理,简单概括,将人物的动作精神准确生动的表现出来。这些特点集中体现在梁楷对线的运用上,其用线简练概括,变化丰富,根据不同的质感采取不同的用笔,笔笔见形,起粗落细,变化多端,在对线的运用上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此画最值得注意的是,画中一直都有“南禅之说”贯穿着笔墨的变化,这其实就是对禅意的一种表达。这幅画的艺术价值最主要是因为这个原因,也是由于这个原因,梁楷的画大多流入日本,这和他们参佛重禅的心理有着很大的关系。

《泼墨仙人》这幅画的笔墨跃出了以线条为主的藩篱。此图是最早的一幅泼墨写意人物画,也是梁楷自辟蹊径、独树一帜,在绘画创作中所创的“减笔”画之杰作。由于省减的笔法特别粗阔,而笔头所含的水墨又特别地多,所以又可以称之为泼墨法,它的一笔下去所解决的不仅止于对象的轮廓,而且还决定了它的体面,以水墨大笔涂抹的手法画出了仙人宽衣大肚,步履蹒跚的癫狂醉态,又以寥寥数笔勾出其面部沉醉的神情,颇具幽默感。人物描绘上虽然没有对细节做出刻画,但是通过泼洒般的水墨抒写,绝妙的表现出仙人即洞察世事又难得糊涂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如果和《布袋和尚图》相比较一者更侧重笔,尽管它也有比白描更多的墨色变化,一者则更侧重墨,尽管它是用笔泼刷出来的。方硬的用笔在绢上,不免显的火气,但是同样的用笔在硬质的熟宣上就显得混沌深沉了。3可见绘画中材料也是相当重要的,纸绢材料和笔墨二者必需相互配合,相依为命,不可以离开其中一门。

二、梁楷绘画风格转变的原因及分析

有这样一个分析梁楷的作品的过程,我们也了解了他画风变化的具体的过程,由细转粗,由工转写。但是到底是哪些原因促使他的画风的变化呢?经具体分析一共归纳为四点。

(一)个人性格的影响

据画史记载:“梁楷为人不拘小节,好酒,自得其乐,狂放不羁,且任性高傲,在艺术上有自己的创见,不肯随波逐流,因而有‘梁疯子’之称。”所以以梁楷像野马一样的性情,让他画繁密而又拘谨的细笔实在是拘束住他了。他的天性不拘于绳墨,因此当他的技术成熟时,便不甘于院画拘谨的法度。再从他对帝皇所赐的金带都不屑一顾的处事态度来看,他显然是一位不受名缰利锁的“放逸”人物,但同一般文人们的“放逸”有所区别,是一个叛逆的画工,因此他的画风介于“文人”和“院体”之外的第三条路。所以他的性格必然决定了他画风的变化,而泼墨减笔是符合他性格的作画。

(二)环境影响

一个朝代的大环境对一个画家的影响是巨大的。南宋偏安于淮水以南,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经济发达、古代科技发展、对外开放程度较高,但军事实力较为软弱、政治上较为无能的一个王朝。而它在政治上的软弱肯定会影响到其环境下的文人墨客。很多画家因为其画风受到影响,以其中最明显的李唐为例,李唐经历宋朝南迁,北宋到南宋的变故,画风也骤变,晚年去繁就简,创“大斧劈”皴,所画石质坚硬,立体感强。南宋的软弱,屡遭外敌侵扰,势必会引起文人学者内心满腔的爱国情绪,而又不得一身上战场,就借以书墨抒怀。梁楷这种性格,不拒小节,狂放不羁,但试想,像他这种性格的人,定然会对家国山水遭到侵略而愤慨,将这满腔的情绪绘制上画,而那种细致的工笔线描当然是不能阐释这种情绪的,而泼墨减笔,那种力透纸背,才能抒发他的这种情怀。

(三)老师和前人对其的影响

梁楷绘画风格的变化和后期绘画风格的形成与前人绘画的影响是兮兮相关的。早在晚唐的时候,就有一批文人身份的画家开始在减笔这方面做出尝试。他们是王墨,李灵省,张志和,所涉及的是不太固定的山水。他们的画风有些类似西方现代艺术中的表现主义,论画法是属于减笔泼墨的范畴。4但是当时减笔泼墨画并没有获得绘画界的认可。

西蜀贯休,俗姓姜,字隐德,号禅月大师,兰溪(今属浙江省)人。生卒不详,唐昭宗天复年间(901-903)入四川,为前蜀王建礼遇。5他画的《十六罗汉图》尽管不是减笔泼墨的形式,仍用细线勾勒,但对造型采取了很大的随意性变型。从其“胡貌梵相”的怪诞造型,可以看出以减笔的画法解除了造型的桎梏,解放了笔墨。

在贯休之后的石恪,传有《二祖调心图》已经是典型的减笔泼墨法。其特点是面部五官用绘画的技法,而躯体,服饰则随意抒写,从而使精细和粗放,形成强烈的反差,但是五官的精细描绘,和一般的人物画相比较,也是比较粗略的。

再有就是梁楷的老师贾师古,贾师古,汴(今河南开封)人,绍兴期间供职画院,学的是李公麟白描,但却把李公麟的精微细腻简略化了,成为粗放的形式。尽管它仍属于勾勒,但是和白描的勾勒已经不同了,不仅止于表面上的粗细疏密,而在于其白描的勾勒是描中有写,他的勾勒几乎全是抒写法;白描的勾勒因其精细,所以在运笔的过程中不会因笔头水分的急剧减少而引起墨色上浓淡的明显变化,所以重笔不重墨,而他的勾勒因其粗阔,所以运笔会有明显的墨色变化,所以是笔也是墨。

有这么多前人包括梁楷老师的探索对梁楷肯定有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后来创造出自己独特的画风成为减笔泼墨的代表人物。

(四)自身对艺术的追求和探索

最后,一个画家的绘画风格离不开他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对艺术的追求。当他处于国事飘摇的背景事实中,他的禀性形成了他的心理。他的每幅画都有他绘画追求的影子,他自己寻求解脱的顿悟,顿悟一旦爆发,便形成了减笔泼墨的形式。

一个画家的画风创作离不开他自己的思考和探索,他的性格,认识,感悟,都决定着一个画家的画风,梁楷是这样一个不羁的人,生活在这个风雨飘摇的朝代,工整的细笔画已经表达不了他的内心,也不符合他的性格,因为多种因素的影响他画风的变化也成为了一种必然。

注释:

1.主编金开诚,编著于丹.《宋代画院》.吉林文史出版社,第104页.

2.谢稚柳著.《梁楷全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第2页.

3.徐建融著.《李公麟白描传派梁楷减笔画派》,山东美术出版社,第101页.

4.徐建融著.《李公麟白描传派梁楷减笔画派》.山东美术出版社,第6页.

5.徐建融著.《李公麟白描传派梁楷减笔画派》.山东美术出版社,第86页.

猜你喜欢
李公麟泼墨白描
泼墨
睿士(2024年1期)2024-05-09 19:40:44
宋 李公麟 五马图卷
中国书法(2023年2期)2023-07-17 09:29:56
泼墨迎新
环球时报(2022-12-28)2022-12-28 15:20:44
李公麟《五马图》首度公开亮相
艺术品鉴(2022年28期)2022-11-28 03:22:24
巧用“白描”把人物写活
小读者(2021年4期)2021-06-11 05:42:42
本期拉页
中国书画(2020年7期)2020-09-18 08:20:30
小荷露笔尖 泼墨弄丹青
坚持不懈的李公麟
写给远去的路遥
作品(2017年11期)2017-11-18 03:36:27
《白描荷卷》自跋
艺品(2017年2期)2017-07-21 14:2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