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县马营中学 743306)
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我们国家提出四个自信,其中包括文化自信,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伟大民族,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历代中国人民创造出了优秀的传统文化。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学习、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为此,本文将探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价值意义和渗透方法。
中学语文教学中重视和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利于加强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有利于古诗词的鉴赏和学习,有利于提升学生审美观念,也有利于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历史上曾经将传统文化视为“旧”时代的文化,遭遇文人墨客的批判与否定。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不仅不能遗忘和摒弃,更应该认真学习,细心研究、继承传承、发扬光大。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学生学习体会传统文化,形成对传统文化的价值的认同感,这样使传统文化学习从中小学抓起,日积月累,最后必将培养出一批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优秀人才,不仅使我们的传统文化不会被遗忘,而且会继续发扬光大,这样的民族才会是一个有灵魂的民族,这样的民族才会越来越优秀。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包括各民族传统节日、各民族民俗习俗,四大名著、唐诗宋词元曲等等。学习传统文化能够使学生掌握我国悠久而灿烂的发展历史、各种文学风格和各地风俗习俗,同时能够拓宽学生的眼界。如通过学习《爱莲说》一文,学生能够掌握不同的花在传统文化中的不同寓意。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蕴藏着丰富的哲理及情感。学习古诗词能够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诗歌鉴赏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通过音韵对仗、字词妙用,情景意境,章法句法等多角度学习古诗词,深刻体会古诗词的字词的精简及用意的深刻。例如,在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可以看出传统中秋佳节有,赏月、饮酒、思念亲人等文化,传统文化穿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淋漓尽致地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增加学生古诗词鉴赏的能力。
我国现代教育家及学者意识到古诗词的文学价值,在《新课标》中明确将古诗词审美教育作为教学要求,力求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使学生具有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通过古诗词的学习,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灵魂,引导学生正确辨别真与假,美与丑,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进一步促进学生正确审美观念的形成。
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对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精神文化素质,帮助学生确立伟大志向。中学语文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而且也帮助学生不断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的学习能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学生形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价值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通过上面的阐述,我们认为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是必要的,并且具有重要意义,那么通过怎样的方式方法将传统文化渗透到中学语文教学中呢? 笔者给出如下的建议与措施。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传统文化融入中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因此应该通过一些培训、研修等学习方式,提升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打造具有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一流语文教师队伍,更好地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一是要求教师充分认识到将传统文化渗透到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自觉有意地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二是教师应该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和培训提升自身对传统文化的领悟,为传统文化能够更好地渗透到中学语文教学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营造传统文化的教学氛围,有意设计具有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中学语文课堂。运用传统文化的一些名言佳句装饰教室,给学生营造出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和环境。如在教室、楼道和走廊的墙面上张贴一些精辟的古诗文名句。运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营造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讲授传统文化时借助多媒体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如教学《龟虽寿》一文时,先播放课文的朗诵音频,让学生体会这首诗的情景和意境,使学生对这首诗有一种直观、形象的认识。然后通过对课文背景知识的讲解,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传统文化学习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学习《端午的鸭蛋》、《云南的歌会》时,学生能够体会到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学习《范进中举》、《智取生辰纲》时,学生可以体会到传统文学的魅力,增强学生学习传统文学的兴趣。
教师通过提取不同教学模式的优势, 并结合传统文化自身的特点,探索一种有利于传统文化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引领启蒙——多读多思——探索和讨论三环节相互结合的教学模式。传统文化的学习在文本教学中需要引导,为了更好地体会传统文化的精髓,需要启发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挖掘。例如,儒家经典中的忠君爱国、仁义礼让;贬谪之人的旷达洒脱、志洁行廉;还有惜时发奋、勤学苦练、乡土情重……鼓励他们抽出时间学习。引导学生读经典原著,多读多思,边读边思,仔细品味,对优美的章节要能熟读成诵。并通过师生合作探索讨论,达到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进一步促进教学相长。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发散思维,积极主动地学习传统文化。
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古诗词的鉴赏和学习,具有重要的德育和美育教育作用,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培养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将传统文化巧妙地融合到中学语文教学中,既能够促进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承,也能够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进而推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内容的实质性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