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 410081)
秋瑾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女革命家、女权倡导者,也是一位优秀的女诗人。她的诗作很多,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文学界以1904年她去日本留学为界,把她的诗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由于内在与外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她诗歌的前后期风格有着明显的变化。“风格”这一文学术语,在古今中外都有很悠久的历史。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曹丕的《典论.论文》中谈论了“体”和“气”;刘勰的《文心雕龙》中谈了“体性”;钟嵘在《诗品》中讲了“味”……虽然没有直接用“风格”这一术语,但这些范畴都与“风格”有关。在西方,对于“风格”的界定也很复杂,歌德认为风格是“艺术所能企及的最高境界”,把风格作为一种艺术成就的价值判断;布封认为“风格就是人本身”,强调风格是作家自身品性的体现。总的来说,“所谓文学风格,就是指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中所呈现出来的作家精神个性和独特的审美风貌。”1因此,本文将根据秋瑾诗歌的内容与形式来探究其诗作的风格。
在中国古典文论中,阴柔和阳刚是一对非常重要的美学术语。它们的使用范围很广,既可以用来评价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主要指其线条、色彩、声调的美,也可以用来评价文学作品,主要指作品语言内容等呈现出来的艺术形态。阴柔是幽深温婉、纤丽清秀的美,阳刚是刚健遒劲、雄浑奔放的美。秋瑾前期大部分诗歌,或托物言自己高洁的品质;或借景抒情表达自己对亲友的思念;或感时伤怀抒发自己的惆怅苦闷,语言清秀,感情真切,这些特色使得秋瑾前期的诗歌主要呈现出阴柔的诗风。同时她也有小部分的诗写得慷慨激昂,兼具阳刚之气。以下,将从两个方面来分析秋瑾诗的阴柔风格。
翻开秋瑾诗集,可以看到表现情感的意象很多。秋瑾喜欢以花入诗,梅、兰、菊、莲等景物都是她寄托情感的对象。在秋瑾的笔下,梅、莲、菊之美不仅在于它们的色香和形态,更在于它们的风致和品格。如《梅》中道:“开遍江南品最高,数枝庾岭占花朝。清香犹有名人赏,不与夭桃一例娇。”2p3诗人运用拟人、对比的手法,赞赏不与夭桃争艳在凛冽寒风中独自开放的梅花,其清香袭人,品性最高。《白莲》:“莫是仙娥坠玉璫,宵来幻出水云乡。……东皇为恐红尘染,亲赐寒簧明月裳。”2p21纯白如雪的白莲,香气袭人,品性高洁,不为世俗所染。诗人借白莲的纯白高洁来表达自己对高尚品质的追求。《菊》:“铁骨霜姿有傲衷,不逢彭泽志徒雄。夭桃枉自多含妒,争奈黄花耐晚风?”2p9对比、拟人手法之下,菊花和桃花都被人格化了,菊花刚强、纯洁,傲视一切。桃花妒忌菊花,但它怎能和菊花相比,耐得住寒冷的晚风呢?王国维曾说:“诗歌之题目,皆以描写自己深邃之感情为主,其写景物也,亦必以自己深邃之感情为之素地,而始得于特别之境遇中,用特别之眼观之。”3在诗人秋瑾的笔下,花草树木都被人格化了。诗人借赞赏梅、兰、菊、莲等景物的高洁品性来表达自己的高洁志向。
秋瑾前期诗中有很多闺怨惆怅的诗,既有对亲友的深深思念,也有自己的孤独寂寞,还有自己的理想抱负暂时无法实现的苦闷。《九日感赋》:“百结愁肠郁不开,此生惆怅异乡来……良时佳节成辜负,旧日欢场半是苔。”2p17这是诗人婚后初来湘潭不久而作。远嫁他乡,离开亲友,佳节来临之时,思亲之情愈发浓烈,心情也愈发郁闷。《送别》:“杨柳枝头飞絮稠,那堪分袂此高楼!……送君南浦销魂处,一夜东风促客舟。”2p14诗人运用杨柳、水、烟树、落花、南浦等意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离别不舍之情溢于言表。《登宜月楼》:“住久由来浑是家,异乡容我傲烟霞。数声短笛临风晚,露湿夭桃月影斜。”26月在古代诗歌中早已成了约定俗成的意象,古人往往望月思乡,秋瑾也是如此。身处异乡,独上楼台,耳边传来悠长的笛声,月光之下形影相吊,一个孤寂思乡的游子形象跃然纸上。《梧叶》:“梧叶宵来拂画栏,西风已觉袷衣单。……却怜镜中容颜减,尚为吟诗坐漏残。”2p16梧叶、西风、白雁、黄花等意象,寄托了诗人的孤独相思之苦。诗人既因思念亲友而越发感到孤独和惆怅,但内心深处也感叹时光流逝,岁月无情,自己的理想追求还未付诸实践。不同于传统的闺怨诗,秋瑾没有把惆怅苦闷表现得悲悲戚戚,肝肠寸断,而是使之自然而然流露出来,但又不显得悲观。她总是能将自己对亲友的思念,对境遇的感慨都融入到爱国的情感中,这正是秋瑾诗别样的闺怨和惆怅。
秋瑾前期诗风主阴柔,同时也有小部分的诗歌描写得慷慨激昂,铿锵有力。如《感事》:“竟有危巢燕,应怜故国驼。……谁为济时彦?相与挽颓波。”2p27秋瑾在北京目睹了列强入侵后的家破人亡,愤慨地写了这首诗。当外敌入侵时,秋瑾关心的不只是自己和家人的安全,她更关心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安危,虽是闺阁女子,可她也有负戈杀敌之心。《杞人忧》:“幽燕烽火几时收,闻道中洋战未休。漆室空怀忧国恨,难将巾帼易兜鍪。”2p7这首诗作于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之时。当秋瑾目睹祖国大好河山被外敌肆意践踏,人们处于水深火热之时,她忧心如焚,写下此诗。在秋瑾前期诗歌中,这种慷慨激昂地抒发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的诗歌同样可见,与阴柔相对,这些诗歌呈现出的阳刚之美不仅丰富了秋瑾诗歌的意蕴,而且也体现了秋瑾的人格魅力。所以可以说,秋瑾前期的诗风侧重于阴柔,同时兼具阳刚之气。
秋瑾后期的诗风有了很大的变化。秋瑾1902年随夫去北京,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之后,她感受到了清政府的腐败懦弱,也深感人民生活的疾苦,也正因此,秋瑾才毅然决然地要去日本留学,学习振兴国邦之术,拯救国民。 在日本,秋瑾接触了很多的革命人士,革命思想愈发成熟。受这些经历的影响,秋瑾诗的主体风格由阴柔转为阳刚,语言形式上高亢激昂,气势磅礴,内容上则充满着强烈的爱国精神和革命精神,具有阳刚之美,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抗击外敌,推翻满清是秋瑾后期诗的主要内容之一。清政府统治时期的中国,遭受着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逐渐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秋瑾深感祖国处境危险,虽为女子,可是她有男儿雄心,她号召用武装革命的手段来抗击外敌侵略,推翻满清政府统治,这种革命豪情不仅付诸实践,而且在她的诗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偶录旧作拙句数首即请鹿珊先生词壇指正》中写道:“画工须画云中龙,为人须为人中雄。……霹雳一震阴霾开,光复祖业休徘徊。他年独立旗飞处,我愿为君击柝来。”2p64诗人高度赞扬鹿珊先生救同胞爱国之举,号召鹿珊先生共同推翻满清统治,解救民族危亡,表明自己愿为革命战斗的决心,整首诗一气呵成,语言豪迈而有感染力。《题江山万里回应日人之索》[二]:“万里乘云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2p43看到祖国应战争而变得四分五裂,诗人愤而作诗,诗人勇于献身的爱国激情和革命的决心,是整首诗的灵魂,而诗歌高亢激昂的语调,又是阳刚风格的艺术体现。《宝刀歌》:“汉家宫阙斜阳里,五千余年古国。……铸造千柄宝刀兮,澄清神州。上继我祖皇帝赫赫之威名兮,一洗数千余年国史之奇羞。”2p60此诗境界开阔,气势磅礴。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如今面临着亡国的危险,可清政府仍然懦弱无能,无所作为。诗中的宝刀象征着武装革命,诗人热情洋溢地赞美宝刀,号召人们通过革命来推翻满清统治,驱赶外敌,同时也表明自己愿为革命事业献身的革命豪情。秋瑾后期的诗总是这样充满了对侵略者深切的仇恨和对祖国热烈的爱,不仅具有撼人心魄的战斗力,而且具有豪迈阳刚之美。
秋瑾诗的阳刚还体现在她对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的倡导上。秋瑾小时候就喜欢读豪侠类和描写历史女英雄的小说,也早已意识到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并为之不满,后来去北京和日本的经历使她的女性解放思想更为成熟。在后期诗中,她极力主张男女平等,妇女解放,矢志于女性的自由觉醒。
《有怀》中写道:“日月无光天地昏,沉沉女界有谁援?……可怜一幅鲛绡帕,半是血痕半泪痕!”2p41在秋瑾那个时代,女性必须依附于男性,没有社会权利和人身自由。受革命思想熏陶的秋瑾主张男女平等,号召妇女自己解放自己。《精卫石中诗》:“踏破范国去,女子志何雄?……他时扶祖国,身作自由钟!”2p67秋瑾主张男女平等,主张女性自由,认为女子和男子一样,也可以有宏大的志向,也可以报效祖国。《寄友》:“何人慷慨说同仇?谁识当年郭解流?时局如斯危已甚,闺装愿尔换吴钩。”2p37全诗共四句,诗人接连运用了两个问句,语气强烈。秋瑾号召友人在国家危难时刻不要拘泥于传统的男女观念,女子应和男子一样担负起拯救国家的重任,投身到革命爱国运动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倡导男女平等,妇女解放,矢志于女性的自由觉醒是秋瑾后期诗的一个重要方面,秋瑾吹响了那个时代妇女解放的号角。
秋瑾后期的诗虽以阳刚为主,但也不乏阴柔之风。《秋来》中道:“秋来何处最凄迷,回首都门夕照低。……为问离情长几许,水留鸣咽到耶溪。”2p56《重九风雨至耳棘心芒枯坐无聊孤吟写愁》:“为甚秋阴不放晴,白端交集莽难平。……人生如有伤怀事,怕听酸风苦雨声。”2p59“秋风秋雨愁煞人”,与惜春相对,文人墨客也常悲秋,秋天凄凉萧瑟之景,往往给人带来惆怅悲凉之情。秋瑾虽然性格豪迈,但情感细腻,常常睹物感怀,面对萧瑟的秋景,她也难免感叹自身的遭遇,回忆往事,内心的惆怅和孤苦也借由诗歌表现出来。
秋瑾前期大部分的诗,主要呈现阴柔之风,但后期诗风一转,主要以阳刚为主,同时在语言、技巧上更为成熟,境界也更为开阔。那么秋瑾诗风变化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呢?以下将从主、客观两方面进行探究。
秋瑾出身于书香门第之家,家庭氛围儒雅开明,秋家崇文重教。“幼与兄妹同读私塾,天资聪慧,过目成诵,及笈以后,渐习女红,尤擅刺绣,虫鸟花卉,阴阳背反,自出心裁,靡不毕肖。”4在这种良好家庭氛围的影响下,秋瑾幼时就开始读书,积累了大量的古典文化知识,且秋瑾聪明伶俐,十多岁即可吟咏。秋瑾前期诗词受到了古典诗词特别是李清照诗词的影响。李清照词中有“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秋瑾词中有“月色入高楼,相思两处愁”。李清照前期作品多为借景抒情,思念亲友之作,受此影响,秋瑾前期的诗词也多情感细腻,柔情似水,呈现出阴柔的风格。
秋瑾从幼年起就喜读豪侠传和描写历史女英雄的小说,并极为推崇和赞扬花木兰、秦良玉这样的女性。她十五六岁时学习武术、骑马、驰骋等技能。虽是女子,性格方面,豪放刚烈,比男子有过之而无不及。她渴望像男子一样行走于社会,渴望做一名巾帼女英雄。周恩来同志曾指出:“秋瑾是个新的女性,自秋瑾带头打破三从四德这种封建束缚以来,社会风气为之一变。在反帝反封建的口号未喊出之时,她敢于仗剑而起,和黑暗势力战斗,真不愧为一个先驱者。”5这种豪放的性格,对英雄的崇拜,对不平等的男女地位的不满,成就了她后期诗的阳刚之气。家庭和性格因素是奠定秋瑾阴柔和阳刚诗风的基础,秋瑾前期的生活总体上是比较安逸的,出生于书香世家,受古典文化的影响,爱吟诗作句。后来嫁于王廷钧,离开亲友,再加上婚姻不理想,常常有思乡孤寂之感,这种个人的喜怒哀乐在她早期诗歌中得到了生动的呈现,诗歌情感细腻,语言真实自然。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是动乱不安的,中国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加深,处在这个时代的秋瑾感受到了国家的危亡。在北京的所见所闻和日本的留学经历使秋瑾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她从个人的生活经历、情感中走出来,认识到并自觉追求个体的生命价值和社会价值,诗歌创作也从关心自身遭遇转变为国家命运、民生疾苦,语言慷慨激昂,充满着强烈的爱国激情和革命热情,诗歌总体上呈现为阳刚诗风。
从小喜读英雄故事的秋瑾,其内心早已埋藏着一种英雄情怀。当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秋瑾愤慨地说:“庚子事变已然令我可不顾生命,革命若能成功,我死而无悔。”6在北京时,她接触了《新民丛报》、《新小说》等进步书刊,这些书刊对她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她意识到革命的重要性,革命思想逐渐萌芽。1904年,秋瑾克服家庭阻力,坚持去日本留学,探寻革命真理。“到日本后,秋瑾努力学习,经常参加留学生会馆的活动,听演讲、跑书店,并先后在留学生会馆主办的日语讲习会学习,然后又和留学生们组成了演说练习会和实习共爱会。1904年秋,她加入了秘密会党组织三合会,开始由单纯的爱国者转变为反清的革命者。”7在日本,她积极参加留学生大会和同乡集会,接触了很多革命救国和女性解放的思想。她希望人们能拿起武器解放自己,驱除外敌推翻满清,拯救民族危亡,而这种心声通过她后期诗歌得以表现。
由于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阴柔向来被认为是女子的代名词,男人则浑身充满阳刚之气,但这种观点并不辩证。阴柔和阳刚这两个美学范畴不是二元对立的,作家的创作风格和性别也不是等同的关系。刘勰的“体性”说认为,作家的天赋气质和创作个性对作家创作风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秋瑾身为女子,一方面她心思细腻,感性多情;另一方面她性格豪迈,忧国忧民,受这种性格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到秋瑾的诗歌不仅具有纤柔清丽的阴柔美,也具有慷慨豪放的阳刚美。同时,作家的创作风格不是一成不变的,创作风格不仅和作家的个性、才气有关,而且和作家所处的时代、地域有很大关系。这些都启示我们在研究作家的创作风格时,既要了解作家的文学涵养、个人性格,又要考察作家的社会经历、时代背景,只有两相结合,分析研究,才能正确探究出作家的写作风格。
注释:
1.赵炎秋.文学原理[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36.
2.秋瑾.秋瑾图文集[M].郭长海,郭君兮,辑校.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7:3;21;9;17;14;6;16;27;7;64;45;60;41;67;37;56;59.
3.刘刚强.王国维美论文选[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88.
4.秋宗章.六六私乘.秋瑾史料[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42.
5.郑云山,陈德禾.秋瑾评传[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62.
6.郭延礼.秋瑾年谱[M].济南:齐鲁书社,1983:57.
7.秋瑾.秋瑾图文集[M].郭长海,郭君兮,辑校.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