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民族地区县域文化事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2019-01-28 08:08广西艺术学院530000
大众文艺 2019年9期
关键词:县域民族建设

(广西艺术学院 530000)

文化事业是指在文化的范畴内其文化形态的发展和建设能为人们日常的休闲娱乐活动、强身健体运动、普及知识和培养艺术审美能力活动等提供场所、器材、经费及各种服务的非营利性政府行为工作。它既能满足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又具有广泛的社会效益,是体现一个地区的公众精神层次和整体文明程度的标志。西部民族地区具有相当丰富的民族文化艺术资源,充分开发、利用好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文化建设就大有可为。更值得一提的是,西部民族地区县域文化事业是国家和民族文化建设的基本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础,它发挥着促进本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文化繁荣和社会和谐稳定等多方面的积极效应,西部民族地区县域文化事业发展建设的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西部民族地区县域文化事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文化事业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在西部民族地区,县域文化事业缺乏政策扶持、资金保障、人才供给、技术支援等现象屡见不鲜,文化事业发展面临很多突出的问题。一些县级党委、政府存在 “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等错误观念,相关文化管理部门对于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缺少解决根本问题的有效途径,从而导致了县域文化事业在很多关键的环节上出现衔接不紧密、甚至断链的情况,直至影响县域整体的文化发展建设,使得地区的文化事业发展迟滞不前。所以,对于民族地区,从思想上重视文化的发展和繁荣非常有必要。这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践成功的前提。1

(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城乡农村文化设施是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需求的载体,体现着城乡文化品位和人们的生活质量的高低。2

在西部民族地区,文化事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县级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等重要文化场所场馆陈旧、设施落后、资源配置匮乏、基本设备更新缓慢,这些弊病在县本级的文化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乡镇、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起步晚,设施不完善,设备单一。总之,西部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现实与如今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不相适应,加快县域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已势在必行。

(三)城乡文化事业发展不平衡

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城乡文化事业的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文化事业发展与文化权益享有不平衡。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文化也得到了普遍性的发展,广大群众成为文化事业发展的主要推动手,生产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果实,但因为我国的经济以及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生产方式和利益分配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社会上出现不同的阶层、群体享有的文化权益不均等的现象。县城拥有全县最好的文化资源,享受最优的文化事业发展成果,而农村却没有优质完备的文化基础设施,也没有足够的文化活动经费,更没有基本的文化艺术人才,城乡文化发展形成了的较大的反差。另一方面,文化事业发展与文化建设工作不平衡。农村是文化发展最薄弱的环节,也是经济发展最落后的地方,同时还是城乡二元体制中接受外在条件扶持最为困难的基层。这些劣势直接拉大了农村与城市之间的文化事业发展的差距,导致城乡文化事业发展不平衡的后果。

(四)文化队伍总量不足、素质偏低

充足的人才队伍是实现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在西部民族地区普遍存在文化管理队伍总量不足、管理人员的文化素质不高的问题。笔者通过走访了西部民族地区多个县级文化管理职能部门发现,文化事业的管理者与参与者文化素质良莠不齐,大多数文艺工作者学术水平较低,艺术功底稍差,理论知识匮乏。那么,加快民族文化艺术人才培养,提升文化活动管理者与参与者的文化素质,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是当前西部民族地区文化建设刻不容缓的一项重要发展任务。

二、西部民族地区县域文化事业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经济发展落后

经济发展落后是制约西部民族地区县域文化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西部民族地区是我国国家级贫困县分布最广的地区,县域经济基本上是以农业为主,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少。多数地区经济基础薄弱,产业单一,经济总量不大,人均GDP较低。由于财政困难,县级文化财政预算得不到精准执行,偏向型的文化供给制度弊端更加明显。合理运用好文化建设专项财政资金,是县域文化均衡发展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也是文化事业发展的基础保障。在西部民族地区,基层文化建设的基础薄弱,政府对于文化建设的资金理应有增无减,可是实际上由于县域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在有限的财政面前,资金被分摊到各个领域和块面的发展建设中,而用于文化建设的资金只能被迫选择性投入,不能完全惠及县域文化事业的各项建设项目中。

(二)文化事业发展受客观条件制约

西部民族地区县域文化事业发展受到多方面的客观条件制约,例如:自然、交通、通讯、民族、语言、群众文化水平以及思想观念等,具体表现为区域内自然环境较为恶劣;通往农村的山路崎岖,坡陡弯急,交通不方便;乡镇及以下村屯通讯落后,信息闭塞,以致接收外部讯息的速度迟缓;民族地区各民族杂居生活,语言环境复杂,由于历史原因,群众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思想观念落后,民族精神意识差异较大。这些因素成为目前西部民族地区县域文化事业发展落后的主要原因。

(三)文化事业发展统筹规划不足

西部民族地区县域文化事业发展统筹规划不足,一指基层文化事业管理人员组织、规划活动的意识和能力不强;二指县级文化事业管理职能部门的人员结构不合理,分工不明确;三指县级文化事业管理职能部门的业务工作人员缺乏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四指相关部门的文化事业发展规划(如年度工作计划、五年规划)尚未做到精细化,部门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过于简单,针对性不强。

(四)文化事业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在国家大力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进程中,我国东部地区多数省份业已建立了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逐步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进一步提升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水平。然而在西部民族地区,县域文化管理体制缺失,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和管理。在调研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许多县域的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发展缓慢,主要原因是转企改制后市场融资困难,自负盈亏的独立性还不能完全站稳脚跟,所以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还要依赖政府财政拨款支持才能正常运转;另外,公益性文化事业的主动权还没有真正分流,政府部门仍然成为操持主办的“裁判员”角色,民间社会力量主办公益性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意识和行动相当少有。可见,西部民族地区县域文化事业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政府还是脱离不了办文化的惯性影响,管文化的空间还有待开发。

三、结语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意味着当代中国人民的需求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人民群众已经在向满足更高的精神需求层次出发,文化建设的任务和使命更加重大,文化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更加凸显。不可否认,当前西部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但县域文化事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因此,当务之急要加快西部民族地区县域文化事业发展战略实施,归根到底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首先是政府主导,切实做好县域文化事业发展的统筹规划;其次是加大投入,大力加强县域文化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再次是突出重点,加快推进农村和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发展;然后是改革创新,不断完善县域文化事业体制机制;最后是引育并重,努力加强县域文化事业人才队伍建设。

注释:

1.马英杰.民族地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及背后的理念之坎[J].贵州大学学报,2013(02):47.

2.佛秀芳、白光元.文化的几点思考[J].攀登,2006(05):149.

猜你喜欢
县域民族建设
基于融媒体环境的县域媒体技术创新
县域经济 绥德“网上货运港”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县域高中文科数学生态课堂的“三味”
党的政治建设怎么抓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