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 210037)
南京一直以“六朝古都”闻名于世,南京城四面环山,秦淮河穿城而过,玄武湖仿佛一颗明珠镶嵌在这块古朴而充满韵味的土地上。南京现在以新街口为核心,以“中央门-鼓楼,新街口-雨花台”为南北轴线,以“长江岸线-鼓楼,新街口-东郊风景区”为东西轴线构成的十字结构。在这一结构的基础上形成了绿地网络。
南京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同时,南京地处长江中下游,水域覆盖面积达到11%,市内有秦淮河、玄武湖、莫愁湖、百家湖等水体,宁镇山脉横亘城市中部,地形地貌综合多样,形成了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格局,古称“钟山龙蟠,石城虎踞”。因此,在南京地区,城市绿地的繁荣有着无比优越的先天条件。
南京市最早的人类活动大约出现在新石器时代,大约三千多年前的青铜时代,因人口膨胀,冶炼技术的发明,人类的居住环境便开始向周边的丘陵、山地、草原等扩张,人类开始主动改造自然。此后,直到春秋时期,南京地区才有正式的城市规模出现。南京地区最早出现的城镇主要是起军事防备作用,直到秦朝之后随着经济发展,南京地区才日渐形成繁荣的风貌。
南京的城市格局和城市中的景观完全是依着南京市的山水走势而建立,这一特点从六朝起尤为明显。据史料记载:“钟山本少林木,宋时使诸州刺史要职还者栽松三千株,下至郡守各有差异。”“东吴时期,皇宫中建起了庞大的宫苑,种植了大量的植物,供游乐观赏用。同时期,在百姓家中也有了种满不同植物的游园,说明景观欣赏不止限于皇室之中了。受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六朝的园林景观追求自然与和谐。南朝时,玄武湖附近已修建起大型的皇家园林供皇室成员观赏、围猎。此外,东晋以及南朝的文人雅士躲避世俗,在江南的山水之中营建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一片竹林,一丛蒿草,不同的植物形成不同的景致,那些失意的仕途中人方可在其中怡然自乐,忘却官场上的痛苦。这一时期也为我国自然山水式园林奠定了基础。隋唐时期,南京并未受到重视,直到南唐时期金陵城才重新繁荣起来。到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定都金陵,并开始建设大规模的宫殿。这些宫殿、庭院均还是沿着南京的山水走势建造的。由于朱元璋崇尚节俭,明朝初期在南京地区并没有兴建大型的园林,只是保留了一些历史上存在的一些自然景观。清朝时,清政府对南京的明故宫进行了保护,直到后来被太平军摧毁。
南京市的绿地系统规划大致起源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民国建立后,选取南京作为首都,1927年蒋介石成立南京国民政府。因作为首都,南京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和现代化规划,一系列关于南京绿地建设的城市规划方案孕育而出。1926年的《南京市政计划》拟定了公园和名胜建设计划,开始尝试从南京的固有风景名胜资源出发,通过改变城市的结构来实现对城市的初步构想,1928年的《首都大计划》同时对整个南京城区进行分区规划和管理,构建了南京城市结构的基本构架,1928年北伐战争胜利后,民国政府以将南京建设成为国际化一流大都市为目的,编纂了民国时期最为完整的城市规划—《首都计划》,其中的核心内容就是重点建设具有连结性和系统性的综合性公园以及林荫大道,另外建设以明城墙为基础的城垣大道互相呼应,虽然此规划因战乱并未顺利实施,但是却奠定了南京绿地建设的基础框架。
新中国成立以后,主要模仿“苏联经验”,开始实行城市分区规划,出现了“绿地系统”的概念,1956年,《南京绿地规划初步意见》的出台,使南京的绿地进一步划分为城市公用绿地,城市专用绿地,郊区森林公园,以及苗圃四类。“绿地系统”的提出,使南京的绿地规划从之前的以重点公园为出发点扩展的思路转变为更为科学的绿地体系为核心的以绿地类型出发的整体分区规划,并且还补充了居住区绿地的内容。
大跃进时期,一切为了生产是当时的指导方针,南京市在1960年编制了《南京地区区域规划》,此规划将林业绿化区划分为农业用地,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南京市原有的绿地规划系统被打破。同年,《南京市总体城市规划》将公共绿地和森林山区融入多等级的城镇体系中。
1961年,“大跃进”时期的错误方针被纠正,市建设局园林处完成了《南京市绿化系统规划》,规划理念要求绿地的分布要点、线、面结合,绿地的面积要大、中、小级配,要充分发挥绿地美化家园、改善环境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后,为了恢复“文革”时期遭到严重破坏的绿地,1980年,南京市编制了《南京市区绿地系统规划》。新的规划要求以南京的景点为基点,以绿带连接各个块状绿地,并且巧妙地结合南京的山水走势,做到”传统“与”现代“相融合。
90年代以后,由于工业的迅速发展,南京市环境受到破坏,人们逐渐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1995年编制的《南京绿地系统规划》中提出,以南京市中心的城区为中心与主城之外的农田、防护林等进行衔接,形成大的生态防护网以改善生态环境。
步入新的世纪,建设成园林城市成为了全国几乎所有城市的目标,2000年南京市编制了《南京主城绿地系统规划》,其中提出,在布局规划上,首先以钟山、夹江、幕燕、雨花台四大风景名胜区为基础,以明城墙风光带为“绿色内环”、绕城公路与主城滨江风光带为“绿色外环”,以滨河水系和路网为城市生态廊道,以公园、街头绿地等为绿色“节点”,修复主城区的景观生态特征。其次,通过控制绿色开敞空间比例,绿色连接带的宽度和连接度,形成主城区与外围城镇一体化的“绿色生态系统”。
秦淮区属于低山丘陵区,地面水系众多,自然河、人工河错落,有秦淮河、青溪、玉带河等,位于南京主城中部,东邻江宁区上坊,西至外秦淮河与建邺区相连,背面与玄武区、鼓楼区交界南与雨花台区相邻。
秦淮区是最重要的南京的发祥地、金陵文化的起源之处,名胜古迹数量众多,现如今也是辐射南京都市圈的金融商务中心。全区占地面积仅41.99平方公里,是南京市最小的区,但是却含括了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明故宫遗址、瞻园、沈万三故居、中华门等九十多处人文景观及历史景点。
秦淮区的绿地规划基本依托于大量分布的人文景观及历史古迹,“一城一河”是最大特色,秦淮以“明城墙为骨骼,秦淮河为血液”串联起整个老城区,其总体规划布局是以“保护老城区,建设新城区“为主题。如何在进行现代化的建设的基础上保护好南京作为“六朝古都”的特色,是南京市城市规划方面一直侧重的思考点。近几年,南京市规划局对夫子庙、朝天宫、门东、门西、门外五大片区统一规划,构筑老城南片区保护的整体格局,逐步形成了“一城一河一馆一寺多街区”的全域旅游空间格局,彰显出城河一体,城景交融内外贯通的景观特色和文化魅力。
自六朝以来,丰厚的文化积淀和名胜古迹都是历史的馈赠,这些都是规划者们取之不尽的创作元素。但因为秦淮区面积较小,但商圈和风景区众多,所以规模化的大型绿地存在数量少,公共绿地数量稀缺并且根据景区的分布呈现碎片化,但是不同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城市格局和保存至今的古典园林、宫殿、石雕、名人故居都是组成南京市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侧面,蕴藏着无限的魅力。
鼓楼区位于长江下游南岸,中国四大古都之南京城的西北部,为南京市的中心城区之一,因有明代鼓楼而得名。其区级建制始于民国22年(1933年),时为南京市第六区,其后称过第四、第六和新五区,1955年始改称鼓楼区。现区域范围东以南京市中山路、中央路为界,与玄武区相邻;南以汉中路、汉中门大街和集庆门大街西沿为界,分别与白下、建邺区接壤;西至长江夹江,与建邺区的江心洲隔江相望;北以护城河、挹江门古城墙、定淮门大街一线为界,与下关区相接。
民国政府定都南京,对于南京城市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给鼓楼所在的城北地区的城市化开发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使鼓楼区真正成为首都的新区,也成为风云际会之所在民国政府机关、外国使领馆、名人公馆的云集和高校的集中使鼓楼地区赢得了城市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地位,并使南京的文化中心从城南移至城北。《首都计划》的实施,特别是中山大道的开辟和首都第一新住宅区的建设,使得这“一线一片”深深地烙下了民国的印记,而使鼓楼区成为南京乃至于全国的一张精美名片,形成了丰富的民国文化。
在2014年的最新规划中,提出了“两带两轴四片七区”的总体布局。两带指滨江风光带、环明城墙(秦淮河-金川河)风光带。两轴指中山北路民国历史文化轴、中山路——中央路——中央北路商务商贸轴。四片指老城片、河西片、滨江片、铁北片四个重要功能片区。七区指下关滨江商务区、新街口—湖南路商务商贸区、模范马路科技创新街区、幕府山新产业区、中央门商贸区、江东软件城、历史文化街区。
玄武区在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建区,源于民国时期的第一区,因“中国最大的皇家园林湖泊”玄武湖位于境内,故名玄武区。玄武区是东吴、东晋和南朝宋、齐、梁、陈等六朝皇宫、明朝南京故宫、太平天国天王府、中华民国总统府的所在地,有中山陵、紫金山、鸡鸣寺、明孝陵、明城墙等历史文化遗存,具有融山、水、城、林于一体的独特风貌,是南京旅游景点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1926年南京市政府拟定《南京市政计划》。此为南京第一次对于公园和名胜建设的规划,玄武湖也是当时的全市规划范围内。在规划中公园及名胜区以方位作为划分,呈点状分布,这些也侧面反映当时政府想要通过利用城市结构来解决城市问题,凭借风景名胜资源来获得高效经济的建设思想。
20世纪90年代至2000年,南京市政府对生态这层方面开始思考。1995年编成的《南京绿地系统规划》提出了以“绿心—绿网—绿带”来构建的市中“绿色生态系统”。包含玄武区的主城区则作为规划核心,为规划中提到的“绿心”。以山林、水体、农田、人工防护林等作为生态主骨架与对外放射交通走廊、河道绿化带等生态次骨架相衔接,形成完整的都市圈生态防护生网,即“绿网”。最后以市域绿地和市郊田地为主的楔形连接体作为城市的“绿带”。
进入21世纪后,国内“园林城市”和国际“生态城市”的标准不断被提出,《南京主城绿地系统规划》在2000年被编制而成,使南京市的绿地系统更为深入发展。2002年,市规划局编制修改完成对南京市总体的规划调整。该规划坚持“抢救、保护、继承、发展”的方针,提出了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保护框架。增加了对内桥至鸡鸣寺一线及其两侧地带的保护要求,要求密切注意六朝时期地下遗存的埋藏情况。调整民国时期的保护轴线为中山大道,包括中山北路,中山路和中山东路,要求保留原道路形式和若干有代表性的环形广场(包括玄武区的新街口广场)。
南京作为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古都,历经了千年的沧桑,两千多年来为无数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所赞颂讴歌的龙蟠虎踞的自然地形,是南京建设成高品位山水城市的天然条件。在往后的绿地系统规划中,人们应当更加注重南京市原有的自然资源,将城市与自然山水有机结合,体现南京城历史传统的美。